粵港澳音系差別小實驗
雖然在港澳兩地通行的粵語口音都從屬廣州話,但在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下,穗港澳三地在口語、辭彙乃至發音上是有著一定區別的。口語及辭彙的區別往往被認為最具代表性,而發音的區別多被簡單歸類到新老派之分,實際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
筆者從一個做語音學研究的好友借用了幾份粵港澳三地發音人的語料,再加上自己聯繫的一些好友的錄音,便可以簡單分析一下這種區別究竟如何了。
測試人員:
廣東組:Siying (女,廣州)、Benson(男,東莞)、Chris(男,廣州)、Mankit(男,江門)、Brilliant(男,雲浮)
港澳組:Chi-Kit(男,香港)、Henry(男,澳門)、Stephanie(女,香港)、Wing-Kin(男,香港)、Maggie(女,香港)
* 廣東組部分測試人員並非廣州話第一母語者,但都自幼學習並熟練使用廣州話。測試人員中除Chi-Kit和Wing-Kin為80後外,其它參與者均是90年代出生。
測試字表:
存在明顯差異的結果:
聲母部分:
- 三位女性發音人均將 「壯、作、絕、眾」 等圓唇母音前的聲母發為舌葉聲母 /t?/,男性發音人未有這種變化。
- Henry(澳門)、Stephanie(香港)將零聲母字的「屋」讀為 nguk1。
- 筆者所認識的Chris(廣州)、Mankit(江門)、Brilliant(雲浮)三人平時口語中均能區分泥來母和疑影母,Maggie(香港)則不能系統區分。但該字表最初是為研究韻尾所作,故未加入與泥來、疑影對立有關的字,因此不能判斷整體的區分狀況。
韻母部分:
- Wing-Kin(香港)、Chi-Kit(香港)、Maggie(香港)均將 ang/ak 韻讀為 an/at。如 爭 zang1 → 真 zan1;將 aak 韻讀為 aat,如 宅 zaak6 → zaat6。
- Chi-Kit(香港)、Maggie(香港)將「脊只鏡」的 eng/ek 韻尾讀為 n/t;
- Wing-Kin(香港)將 eng/ek 韻尾讀為 ?/c;
- Chi-Kit(香港)將「壯作」的 ong/ok 韻尾讀為 n/t;
- Mankit(江門)的 eng/ek 韻讀為 /ea?//eak/,應為鄉音影響。
聲調部分:
- Wing-Kin(香港)、Siying (廣州)將 「架」 gaa3 字念為 gaa2;
- Chris(廣州)、Siying (廣州)、Benson(東莞)均將 「碟」 dip6 字念作 dip2;
- Benson(東莞)、Henry(澳門)、Chris(廣州)、Mankit(江門)、Brilliant(雲浮)將 「占」 字念作 zim3,其他人為 zim1。應是「占」zim1 與「佔」zim3 簡化字合併的影響。
- Chris(廣州)的陰平調多讀 53 ,其它發音人均為 55。
錯讀:
- 廣東組除了Mankit(江門)以外,均將「叛」 bun6 錯讀為 pun6,港澳組未見此情況。
- Siying (廣州)將「屋」 uk1 錯讀為 wu1;
- Siying (廣州)、Benson(東莞)、Brilliant(雲浮)將「擁」 jung2 錯讀為 jung1;
- 廣東組整體對繁體字的錯讀情況非常頻繁。
根據以上樣本,可以大致發現粵港澳三地青年人之間的廣州話音系差異有:
1, 廣東組韻尾保持非常完好,港澳組有一半人發生了變化,主要是相同母音後 ng/k 尾向 n/t 尾合併;
2, 廣東組相當一部分發音人將口語變調作為單念讀法,原調值在片語中依然可以讀出。港澳組幾乎沒有這種情況;
3, 廣東組發音人的讀音受簡體字和普通話影響較大,錯誤較多,港澳組則能保持粵語原本的讀法;
4, 陰平為高降調的讀法不見除廣州外的口音之中;
5, 舌葉聲母拼圓唇母音的讀法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所調查的10人之中只出現於女性發音人。但由於三地女性發音人樣本不夠多,未能判斷是否存在地區差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