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都說定投好,但真正做定投的人卻很少?

定投好不好?

大家都說好:

「均攤成本、分散風險」

「自動做到『低點多投,高點少投』」

「簡單便捷、省心省力」

「積少成多,告別月光」

......

好到就連「股神」和「傳奇基金經理」都聯袂推薦——

巴菲特:通過定投,業餘投資者能戰勝大部分專業人士。(1993年致股東的信)

彼得·林奇 :如果執行一個定期定額投資計劃,而且不管股市漲跌如何都始終堅持,你就會得到非常豐厚的回報。(《戰勝華爾街》)

然而,很多人只是「好的!真棒!酷酷酷!」,真正去開通定投的人很少。

這不科學啊!

哪裡出了問題呢?

其實,用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概念就能解釋——

「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

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學術,

我們還是說人話。

很多人都有一種傾向,即:

避免從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內付出成本,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其收益的活動

反過來說,人們都喜歡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跑步很好,

但躺在沙發上更舒服;

讀書很好,

但看電視更滿足;

存錢很好,

但是iPhone X更炫酷

......

長遠的「效益」很美好,

但被人的大腦一「貼現」,

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雙曲貼現者」常常為明天做出各種計劃,

明天開始跑步

明天開始看書

明天開始存錢

而一旦真正要開始行動,

他們又會在最後一刻決定做相反的事。

換句話說,

我們都是行動上的「矮子」。

說回到定投。

定投是很好,

但要在一個不短的時間內持續投入,

卻很有可能沒有收益甚至發生虧損,

實現不了「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所以,真正去做定投的人並不多。

反觀各種「寶寶類」產品,

雖然收益不多,

但每天都能見到,

能實現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規模快速膨脹也就不足為奇了。

寧要相對較少的眼前收入,

也不願等待數額更多的日後報酬,

「雙曲貼現」是人性,

但並不理性。

怎麼辦?

其實雙曲貼現還有一個經典案例,

「 兩級實驗 」

在實驗第一階段,人們可以選擇今天得到100美元或者明天得到110美元;

第二個階段,他們可以選擇一個月後拿到100美元或者一個月零一天後拿到110美元。

這兩個選擇在本質上是完全等同的:多等一天,就可以多拿10美元。

然而,很多人在第一階段選擇立即得到數目較小的那筆錢,而在第二階段則更傾向於多等一天而得到那額外的10美元。

如果時間拉長,

「雙曲貼現者」在考慮將來的時候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個實驗給了我們啟發——

定投的錢,

最好是用未來的現金流入,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

就是每月的工資收入的一部分。

反正是未來的錢,

無法即刻產生收益,

提供不了「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不妨把這筆錢交給定投,

多一點耐心,

多一點等待,

或許會有更大的收穫。

更多內容可關注我們的同名微信公眾號「小基快跑」(ID:xiaojikuaipao2014)

推薦閱讀:

別比了!定投,玩的是另一種遊戲
譜藍APP與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有什麼不同?
定投在中國合適嗎?如何選擇定投品種?

TAG:基金定投 | 定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