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劍型分類

中世紀歐洲劍和東方的表親們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在於它進化出了非常多的子型。我們今天不討論那些已經進化成其他形態的武器,只是討論單手劍/混種大劍/長劍的劍型分類。

evolution of medieval swords

我們現在常用的中世紀及文藝復興劍型分類,來自於英國收藏家Ewart Oakeshott (25.5.1916-30.9.2002),我們通常稱之為Oakeshott分類法。老爺子的分類工作雖然不是原創的,但是他對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武器的研究卻是不可磨滅的。

Ewart Oakeshott

在老爺子之前,Dr. Jan Peterson在對維京劍的研究中將維京劍分作26個構型,Peterson的分類系統隨後被Dr. R.E.M. Wheeler簡化為7個構型(Type I - VII),Oakeshott老爺子將兩個過渡時期的劍型加入進去,將其擴充為9個構型(Type I - IX)。老爺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世紀劍的13個構型,即從Type X到Type XXII。

Type I:劍柄構型F, G, M, P, Q, ?;9世紀中期到11世紀初期;輕型柄頭。

Type II:劍柄構型A, B, C, H, I;多見於挪威,9世紀中期到10世紀;三角形重型柄頭,繼承自墨洛溫王朝的構型。

Type III:劍柄構型D, E, R, S, T, U, V;9世紀早期到10世紀中期,多見於丹麥;三叉柄頭。

Type IV:劍柄構型K, O,8世紀晚期到10世紀中期,多見於法蘭克地區;五叉或七叉柄頭。

Type V:劍柄構型L,9世紀中期到10世紀晚期,見於英倫地區;較為罕見的「沃林福德構型」 (Wallingford Type) 柄頭,應該是從原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武器發展來的。

Type VI:劍柄構型L,10世紀早期到11世紀中期,丹麥地區;三叉柄頭,應該為丹麥本地起源。Type VII:劍柄構型N, W, X;9世紀中期到11世紀晚期;奧托王朝時期半圓形的柄頭,在中世紀發展為「蘑菇形」的柄頭。

Types VIII & IX:10到13世紀,「鮑魚果」形和「茶壺保溫套」形柄頭。

看不懂的朋友們請參考下圖:

當然了,維京劍不是本篇的重點,在此就不做贅述。

Oakeshott分類法主要針對11-15世紀的中世紀劍,在老爺子1960年的著作The Archaeology of Weapons: Arms and Armour from Prehistory to the Age of Chivalry中提出

Type X:該構型主要見於維京時代晚期,一直用到13世紀。劍身寬而扁平,平均長度約為80cm,劍脊部分有寬而淺的槽遍布劍身,在劍尖處逐漸消失。劍柄與維京時代大致相似,約為9cm。劍舌平而寬,向柄頭端逐漸變窄。護手方形,約18-20cm長,向外側逐漸變窄,有些微微彎曲。該構型較之經典維京劍更窄更長,向典型的中世紀劍演進。10世紀的北歐人將之稱為gaddhjalt (尖柄劍)。柄頭多為鮑魚果形或者碟形。著名的ULFBERHT劍就是典型的Type X劍。

1981年,Oakeshott又從Type XI裡面分化出亞構型Type Xa,與Type X大體相同,但是劍脊的槽更窄。

Type XI:逐漸收窄的劍尖部分,使用年代約為1100-1175。與Type X一樣是短劍柄,但是劍身更長更細,以便從馬上斬擊。劍尖更銳利,但是由於劍本身太軟不是非常適合於刺擊動作。有亞構型Type XIa,更寬更短。

Type XII:典型的中世紀劍,這種構型的劍劍尖開始收窄,劍脊槽逐漸縮短,在提高刺擊性能的同時保留了良好的切割性能。有大量該構型的實劍存世,顯然13世紀晚期就已經存在了,有可能還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蘇黎世的瑞士國家博物館(Schweizerisches Landesmuseum)就保存了一柄Type XII刃維京柄的劍。

亞構型Type XIIa(原來分作XIIIa)更長,更重,多見於13世紀中期以後的大劍。這種構型的劍最初應當是設計用來針對日益增強的鏈甲,是後來長劍的先驅。

藝術作品中最早出現Type XII劍型的,是位於班貝格大教堂的聖彌額爾總領天使雕像,大約可以追溯到1200年。1245年左右的十字軍插圖聖經(Maciejowski Bible)中的插圖也採用了此構型。

單手Type XII劍劍柄長度約為11cm。Type XIIa的劍柄長度略長於Type XII,之前屬於XIIIa亞構型,但是Oakeshott覺得劍尖收窄得太厲害、太尖了,所以從XIIIa變成了XIIa。

Maciejowski Bible

Type XIII:該構型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發展起來的經典騎士劍構型,可以追溯到13世紀下半葉。Type XIII的劍身長而寬,兩邊的劍刃大致平行,劍尖為圓頭或者鈍頭。劍身截面呈透鏡狀。劍柄長於之前的構型,長約15cm,以適時承擔雙手使用的情況。護手直,柄頭呈鮑魚果形或者碟形,Oakeshott的柄頭分類屬於Type D, E, I。

亞構型Type XIIIa有更長的劍身和劍柄。該構型常被認為是騎士用的大劍或Grans espées d"Allemagne(德國大劍)的典型構型,多見於14世紀的德意志地區,在西班牙和英國的藝術作品中也能見到。該構型的早期版本可追溯到12世紀,一直風行到15世紀。亞構型Type XIIIb為Type XIIIa的縮小單手版。

目前鮮有母構型Type XIII存世,而Type XIIIa卻有不少。特尼松詩篇(Tenison psalter)中曾經描繪過雙手劍的使用。另有1300年左右的若望默示錄抄本中可以見到雙手劍的使用。

現存最大的Type XIIIa,其劍柄可達17-23cm。

Type XIV:Ewart Oakeshott對該構型的描述如下:寬而尖的劍身,從劍柄開始快速收尖,劍尖部分有一小段劍筋,劍脊槽差不多有劍身的一半或者更長一些,劍脊槽可以是一條寬的或者是多條窄的。劍柄通常比較短,大約9.5cm,有的可以長達11.5cm。劍莖厚而平行,劍脊槽有時延伸至劍莖的一半。柄頭呈輪狀,有些寬而平。截面通常長且有弧度,很少有直的。

Type XV:直接收尖的劍身,截面是鑽石形的,劍尖十分鋒利。多見於1300-1500年左右。Type XVa要長一些,劍身更窄,劍柄也為適合雙手使用的長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劍聖Johannes Liechtenauer劍派用的劍。

擴展閱讀:Liechtenauer劍團諸師

Type XVI:劍身扁平,劍尖收尖,有劍筋加強,可堪刺擊用。這一構型可以算是Type XIV的瘦長版本,劍身長度70-80cm。亞構型Type XVIa劍身更長劍脊槽更短,大概只到劍身的1/3,很少有超過一半的。劍柄長度為一手半或者雙手。

Type XVII:劍身較長,逐漸收尖,截面為六邊形,劍柄為雙手長度。屬於重劍,有一些實物甚至重大2kg,多用於著甲對戰。多見於1360-1420年間。

Type XVIII:劍身根部較寬,逐漸收尖,劍柄較短,截面為鑽石形。亞構型Type XVIIIa劍身較窄,劍柄較長。亞構型Type XVIIIb劍身和劍柄都更長,多見於1450-1520年間。亞構型Type XVIIIc:約90cm的寬刃。

Type XIX:15世紀的劍,常為單手使用,當然也有雙手型存世。劍身寬而平,截面為六邊形,雙刃幾乎平行,劍脊槽較窄,劍身根部一小段不開刃。

Type XX:14-15世紀的「手半劍」,有兩條劍脊槽。亞構型Type XXa劍身更窄。

Type XXI:類似義大利五指劍(Cinquedea),見於15世紀晚期,比真正的五指劍長,而且沒有那麼寬。

Cinquedea

Type XXII:寬而平的劍身,兩條短而窄的劍脊槽,約為1500年左右的劍。

純粹看描述是有點讓人暈頭轉向,我們來看圖片說明。

Oakeshott Typology

當然,我們看Oakeshott劍型分類,看的主要是劍刃,我相信第一次看的朋友們多少有點亂了。實際上劍柄才是真正博大精深的地方~以後有機會再寫吧~

style of 14th Century - by Czerny"s International Auction House.


推薦閱讀:

劍術中如何應對下段?
這種持劍姿勢是什麼?實戰中是否存在?
日本劍術中的陰流到底是怎麼回事?

TAG:中世纪历史 | 冷兵器 | 剑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