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研連載二:消費者調研

一個企業之所以繁榮,都是因為消費者選擇的結果。所以企業經營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消費者。

我們經常說的,以終為始的終就是消費者,就是先圍繞消費者尋找購買理由,找到購買理由後,再通過定位和命名來塑造品牌價值;

然後創意一句購買理由;接著選址,命名,裝修設計,制定產品結構,組建團隊,研發產品,甚至要先想好推廣創意。

也就是徹底把策略和創意都想透了,預判這個產品在這個市場一定會大賣,才決定去執行。

以上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後工序決定前工序,是「先勝後戰 贏了再打」。所以說策劃工作本質上都是靠調研出來的。就是找購買理由。

購買理由從哪裡來?

從洞察消費者的認知水平,消費習慣、購買習慣中來。

所以消費者調研,就是通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等,推測出消費者的購買顧慮和購買動機。

可是需求動機一般消費者自己說不出來的。所以調查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和洞察。

舉個例子。

史玉柱早期做腦白金的時候,砸了很多廣告費進去,效果很一般。後來史玉柱親自帶高管去做消費者調研,天天和老頭老太太在公園下象棋,打羽毛球,後來發現這些老頭老太其實不排斥吃保健品,只是因為文化屬性和生活習慣的原因:

都是吃苦過來的人,覺得花這麼多錢去買保健品,內心會有負罪感,會被媳婦說閑話。所以,他們寧願把自己的退休金節省下來給孫子買玩具,給兒女買房買車。

但他們內心是很孤獨,很渴望兒女經常前來關心看望他們,他們雖然自己不捨得買,但內心卻希望兒女們買保健品送給他們,關心他們,甚至有些老人家會把一些吃完了的保健品空盒子,故意放在客廳顯眼的地方來暗示晚輩們:我的保健品吃完了,你們該給我們買了。

當史玉柱洞察到這個信息後,迅速調整了腦白金整個營銷訴求和企業戰略,把腦白金原來的售價從38元直接提高到118元,說出了這句老人家們憋在心裡很久的話: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

再舉個例子,

假如現在是清末,考武狀元要射箭,你要辦個培訓班問用戶需要什麼,他一定會說我要把練習射箭又快又准。這樣調研一定死,因為你只要分析出他們需求的動機是考武狀元,你就知道清末開始教育改革了,武狀元不需要考射箭了,要考其他了。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做一個射箭的培訓班。

再舉個例子,汽車沒有發明前,你直接去問消費者,他只會告訴你他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其實他本質需求,需要的是更快的出行。

那我們餐飲行業的消費者有哪些決策動機?

人過一百,形形色色。這需要做人物畫像了。大致分析一下。

首先重新來認識消費者的四個角色。

1、消費者的第一個角色叫受眾

在沒有接觸過你品牌的任何信息之前的消費者,我們稱為受眾,受眾消費者是通過微信公眾號、朋友圈、DM單、地鐵、燈箱、店招、水牌,及親朋好友介紹等各種各樣的媒介產生關係,從而與你的品牌發生鏈接關係,就是不認識你品牌的消費者都叫受眾。

受眾有三個非常大的特徵:

一是茫然

二是遺忘

三是從眾

① 茫然

很多新品牌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就是無論怎麼打廣告,消費者就是不進來。

為什麼?

首先你必須時刻記住,你是在透過媒介跟一個茫然的人溝通,這個茫然的人身邊任何一個信息都比你重要,刮過來一陣風,吹掉一片葉子,走過一位美女都比你的信息重要。

所以,他不會關注你的廣告,他只會關注他自己,把受眾從茫然中喚醒起來,是推廣溝通的第一要意。

所以,任何媒介的核心,第一是信,第二是達,第三才是雅。

  • 信,是信息明了,消費者一眼看就到;
  • 達,就是清晰通達明了,小孩子或者農村婦女一眼就能看懂,能通達消費者心智;
  • 雅,就是設計感,市面上很多的媒介其實都是,信達不足,雅有餘,只能拿獎不能銷售。

所以,針對受眾圖片要清晰有食慾,高體驗低價格的品牌,價格要清晰。要直接突出主要信息。

② 遺忘

受眾的第二特徵就是遺忘。

你好不容易把他從迷茫中喚醒過來,,他轉頭就把你忘記了,重新陷入迷茫當中去。

對於茫然又健忘的消費者來說,他的心智是有限的,他不會關心你的廣告設計的有多好,如何自賣自誇。

直接說重點,說痛點,說利益點,才有可能把受眾的視線抓住,才有可能說動消費者。

比如,

怕上火,喝王老吉。

累了困了,喝紅牛,

一碗酸菜魚,能幹三碗飯。

並且需要重複,重複,再重複。

③ 從眾

受眾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從眾。

因為消費者是有消費習慣的,是迷茫的,當他不確定自己要什麼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別人都說好應該就好。他相信領袖,相信概率,渴望安全感,所以會有人刷單。

檢驗一個針對受眾的媒介傳播,要在模擬消費者接受信息的場景下,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消費者能注意到我的信息?

2.他能看懂我是幹嘛的嗎?

3.他知道我希望他怎麼做嗎?

4.他做不做呢?

5.為什麼?

任何一個具點上面的忽視,都會影響受眾的購買決策。

2、消費者的第二個角色:購買者

踏進你店裡準備就餐的消費者都叫購買者了。

購買者的核心特徵是置身購買環境的信息搜索者,是滿懷期待的。

針對購買者,要抓的核心是引導顧客點到你的招牌菜。也就是要重視主次分明。

從進門的水牌、文案、菜單、餐牌都應該是一張非常簡單明了,引導消費者的點餐地圖。除了品牌想傳達的符號外,拒絕所有多餘的信息。

很多時候,不是廚師的菜做不好,而是菜單上菜太多了,影響了購買者信息搜索的決策癱瘓。

3、消費者的第三個角色:體驗者

當消費者從茫然狀態到搜索狀態再到安心準備等上菜的時候,就進入體驗狀態了。

體驗那就靠你的整體策劃能力和QSC了,

服務業的體驗經濟方法論是把消費者分為三段:

來之前,製造期待,顧客為期待而來;

來之中,製造驚喜,所謂驚喜就是超越了期望值。

走之後,值得回憶,樂於討論,最好是能讓他帶一個紀念品回家。

4、消費者的第四個角色:傳播者

我們很多人只關注受眾,其次是購買者,再次是體驗者,他們往往都不會顧及到傳播者,然而,傳播往往是最關鍵的一環。如果能抓住就事半功倍了。

前面說了,值得回憶,樂於討論,這個樂於討論就是我們營銷創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廣告語創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設計這個消費者口碑。就是對消費者的口碑進行放大規劃和宣傳發動。

消費者與一個新品牌,完成一次完整的隨機性就餐體驗。

從一開始各種茫然的走到各家餐廳門口,東張西往,

直到確定要進哪家店吃?

再到進店後搜索應該點哪幾道菜?

再到菜上來後滿懷期待的品嘗或者主動發朋友圈,

再到體驗完後,能不能樂於討論。有沒有記憶點,下次會不會回頭。

從受眾到購買,到體驗到傳播,四個場景四種角色狀態是完全不同的,而這四個角色又分為跟誰一起吃,是父母,還是商務宴請,家庭聚會,情侶,閨蜜聚會,裡面有很多的因素都影響著消費者的決策。

所以,調研不能是去找依據,而是去現場找啟發。

找啟發的關鍵是要了解消費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時間、地點、過程、情緒,所有的都能歷歷在目,從他是在哪裡得到我們的信息,從商場的哪個門進來的,怎麼找到我們的,誰推薦他來的,怎麼推薦的,等等。

所以,需要跟蹤,需要偷聽,需要暗訪,不能打擾消費者,不能直接去問消費者要什麼,不能把消費者思維直接切換成決策者思維,才能真正抓到用戶的痛點和需求。

因為對品牌的策劃、產品、營銷的策劃,都是在編寫消費故事的劇本,所以你要還原消費者的消費場景。

從消費者如何接受到品牌的信息,如何通過這個信息說動他前來品嘗,再到如何引導消費者找到你,再到進店後如何引導消費者點到你的招牌菜,再到如何設計一個符號或者傳播語,影響他幫你傳播,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獲客閉環方案。

其次,所謂消費者訪談,就是和消費者拉拉家常。不要消費者思考,而是要消費者回憶場景。透過這些故事和場景推測消費者的行為動機。

比如,

第一次來我們這嗎?

上次什麼時候來的啊?

你經常來,覺得我們店裡什麼菜最合你口味?

我們店裡有哪些你認為不錯的地方?

你一般吃飯都去哪幾個品牌?

朋友是怎麼向你推薦我們的?

請問你向朋友推薦過我們品牌嗎?

你一般會怎麼說?

對我們有什麼建議補充?等等。

我們要通過家常的方式,知道消費者是怎麼描述我們的,怎麼傳播我們的,怎麼定義我們的,我們什麼東西好,推測出他為什麼不選別人而要選我。推測出我們在消費者眼裡的優勢和購買理由是什麼?

不要讓他幫你作總結。通過場景里的點滴知道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消費習性是什麼,消費者生活環境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未被完全滿足的需求,知道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我們絕不能指望消費者幫我們總結做決策,想策略,策略是我們自己的工作。

除了消費者訪談,還需要結合企業高管訪談,基層服務員交流。道理是一樣,不要試圖去向服務員要答案,而是要他們回憶消費場景,他們的意見只能參考。

如果他們都知道問題的本質在哪,那就不用你去了。很多人更多的是會被一些,我覺得,我認為所誤導,甚至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扯虎皮人員,跳出來說,假如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如何如何,經常也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其實這時候他不是消費者。

當我們在賣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永遠不是消費者,就像你看我的文章時候是文章的讀者,放下文章思考自己企業的時候,你就不是讀者,是企業經營的決策者。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以上說的只是指,線下隨機性的顧客消費習性,還不包括目的性消費顧客,還有線上的消費者決策因素,品牌力自身的影響,客群基數和分布,商圈屬性,競爭環境的影響,客源流失等等其他行為的動機。

其次,調研是任何時刻都不能停的工作。

畫家有句話叫,「搜盡奇峰打腹搞」每看到一山一河,一花一草,他心裡都在打草稿,思考怎麼畫。

古代一位軍事家,從小立志于軍事,遊歷全國,每到一處,都在心裡指指點點,哪裡可以宿營,哪裡可以設伏,戰爭年代到來的時候,他就瞭然於心了。所以說真正的名將都是沒有故事,只有不斷的專研和時間的積累。

很多客戶經常誇我們如何如何了得,哪有什麼厲不厲害,

十幾年的餐飲從業經驗,一年飛上百個城市,一年服務幾十家餐飲企業,操盤這麼多項目,策劃這麼多餐飲品牌,奔波於全國各地,視野更宏觀,資源和經驗更多點,不過是手熟而已。

職業習慣使然,即使閑下來吃個飯,都會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家店為什麼沒生意,是哪裡出了問題,產品?服務?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這家店哪裡做得好,拍下來,哪裡值得我學習,記下來。

這家店為什麼門口這麼多年輕人排隊?什麼原因促使他們排隊?

天天跟消費者交道打得多而已。

所有信手拈來的從容,都不過是厚積薄發的沉澱,

最大的調研無非還是生活積累。

餐飲行業,消費者需求調研也只是很片面的一個具點,還需要綜合立體角度,從行業歷史和發展趨勢,競爭格局,自身優劣勢,商圈屬性,項目模型,最後再決定項目可行性做出決策分析。

做為一個決策者,促使他做出重大決策的,往往可能確實只是自身的直覺和認知,對市場的洞察判斷,或者認識了某一個人,進行的某一次談話,或者讀到某一篇文章,碰到的某一件事,一下子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和洞察,從而促使他做出做大決策。

總結

用任何的消費者調查方法,都不要期望直接從消費者口中得到答案,

而是基於消費者本身的自然行為狀態,

收集他們的行為細節和決策具點等,

記錄他們在自然狀態下的語言和行為,

對產品的實際認知水平,隱形需求,

以及一些具體節點的決策動機和心理購買顧慮;

推斷出他們內心真正的購買動機,

得出這個真正能讓消費者掏錢的購買理由。

最後,不管什麼調研都只是為決策分析做參考,所有的調研都是客觀的,片面的。不然經營企業就不是藝術而是科學了,這個世界的首富就都是調研公司了。

作者:壽文彬。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壽文彬餐飲策劃:XMGCYCH)

以終為始,專註戰略規劃+品牌策劃+產品定位+連鎖擴張。


推薦閱讀:

你有過哪些奇特的遭遇?
當藝術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哪些你非常期待並相信會在五年內取得突破到科技創新?
你給20歲左右的女生送過什麼樣的生日禮物?
「共同協商」有無語病?

TAG:市场调研 | 消费者 | 调查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