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世,做個 PhD
(重新開始把一些42章經公號的文章搬過來)
我有一個信念,就是不管在任何領域,一個創作者都應該用 80% 的時間去做與所從事行業無關的事情。這裡的創作者當然也包括寫字的人,比如所有的公號內容創作者。
這是因為,創作者是靈感導向的,需要其他的事情來觸發靈感,來幫助其完成創作。所以,這 80% 的時間所做的事情越天馬行空越好,越仙風道骨越好,比如發獃、比如看個話劇、比如搞搞藝術參觀個博物館,這樣才能給靈感充分的空間釋放。
我創業以來,身份一直在創業者和創作者之間切換,不幸的是,創業者所要肩負的責任要遠大於創作者,而且創業者所要做的事情會擠滿所有的時間和腦袋。
所以在一個月前,我覺得有必要停更一下,這樣一方面我可以一門心思忙業務,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放鬆自己的腦子上,培養更多的靈感。
在寫最後幾周更新的時候,我自己都感到已經把寫東西當做了一個工作和任務,而不是一個樂趣,以至於我自己都有一種「寫膩了」的感覺。所以,在國慶期間我給自己定了一個任務,那就是:
找回當初 PhD 一般的鑽研心和原始好奇心。
一提起科研很多人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大概是枯燥無聊、呆板之類的,但其實很多東西,包括商業世界的,都是源自於科研的。
比如管理諮詢中的「假設驅動」就是借鑒於 PhD 的研究法則,而扎克伯格也多次提到 Facebook 的運營方式就像是「假設驅動」的一所科研機構,每個人都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實驗,並且依據數據去進行判斷和迭代。
在我眼中,PhD 就是一群最單純可愛的人,抱著特別原始的好奇心,去試圖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所以,我之前寫過我對朱嘯虎的評價是「這是個可愛的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朱嘯虎就是那種目標單純,並且一切行為都是圍繞那個目標進行的。之前有人問我說,為什麼感覺朱嘯虎特別喜歡 PR,甚至有些咖位不夠的活動,他也會去參與一下。
我的答案是,因為他的目標就是投到十億、百億、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他所作的一切事情也都是為了服務這個目標。只要那個活動可能讓他接觸到這樣的公司,讓他更好地 close deal,他就會去,至於在別人眼中這個活動本身如何又有什麼重要呢?
所以,為了實現找回鑽研心和原始好奇心的目標,假期里我做了幾件事:
第一,我不斷地刷知乎,尤其是和留學、PhD、科研等有關的話題,這讓我能找回當初留學時還是學生的自己。
最終做這件事我最大的收穫是刷到了一個帖子,叫做「你給哪些牛人發過郵件?有哪些結果?」(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跳轉至此)
當時偶然刷到這個問答,回想到了當初留學的日子,感慨良多。當時的自己就是一個單純的學生,覺得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人都能聯繫到。
在美國也是這點好,給誰發郵件都大概率能收到回復,這直接打開了我的眼界,打開了我的好奇心與企圖心,打開了各種機緣:
1)我在去學校前就給各種地方發郵件,想找 homestay 的住處,最終通過一個當地的教會組織輾轉找到了一個類似的 local family 住了一年。
2)我們當時找到了杜克大學創業比賽的負責人,跟他們說中國創業很火,最後促成那年單獨開設了中國創業賽分支。
3)我當時還給《怪誕行為學》的作者 Prof. Dan Ariely 發郵件,直接跟他說我有幾個行為經濟學實驗的想法,然後就約到了他辦公室聊了半小時。
4)當時有個課程作業需要採訪某個業人士獲取建議,我們直接給 TechCrunch 的某個記者郵件,最終也完成了採訪。
5)剛回國的時候我還記得在知乎上給張亮私信,結果就在中關村的一個咖啡館約到了他,那時他還在創新工場。我當時對創投沒什麼概念,跟他尬聊了半個多小時,很謝謝他當時的耐心。
再後來,我每份工作基本都是靠自己直接聯繫,不管是知乎私信還是微博私信。反而是現在回國時間長了有些忘了互聯網本來就是為了連接人的。不只是熟人,更是陌生人。
當時留學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沒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只要你敢想,只要你行動了,哪怕是陌生人也都會沿途幫助你。
這個帖子讓我找回了很多當時的好奇心。
第二,我又找出來當時在 Booz Allen 實習時候做的 PPT 看。
當時在三周的時間裡,我們做了上百頁的 PPT,從零開始完整總結和預測了化工能源行業的發展,那段時間的工作是我自己最印象深刻的,每天不斷地搜索、研究、推翻、再重建各種認知和理論。
我仍然記得,當時搜索一個數據,可能一搜就是一天,要想方設法找不同的資料庫,不同的鏈接,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換不同的關鍵詞搜索,以至於搜索的這個行為本身,就已經是最好的學習過程了。
第三,我又把程凌峰、阮一峰、Matrix67 等人的博客翻看了一遍。
程凌峰當時的公號還叫孕峰,寫的文章也是經典良多,後來停更了很久,回來後改名叫盧泓言,寫作風格有所變化,但近來也寫出來了「馬化騰的境界」這種網紅文章。
阮一峰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看(或者曾經有多少人看過),他也寫了很多經典,而且當初翻譯的「黑客與畫家」也算是造福天下了。
最後,Matrix67 這個北大中文系的人,卻在博客里天天研究數學,當年也是個風流人物。
為什麼我把他們的文章翻出來看呢?尤其是歷史上的老文章。
因為這些人寫東西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一種科研般的純粹,那是上個 PC 博客時代留下的產物,和現在追求流量和分享的公號時代是完全不同的。
從他們身上,我又汲取了更多理想主義的營養。
最後,剩下的時間裡,我把一千多封未讀郵件清理了,其中大多是訂閱的各種科技博客的文章;我把朋友圈的收藏清空了,裡面偶爾有些好文章;我又把劉瑜的書翻出來重看了,劉瑜是個真的 PhD,寫的一首好雜文,總能給我很多表達的靈感。
所以假期做完了這些東西,寫了這麼多廢話,其實我就是想說,我們(42章經公號)開始恢復每周更新。
帶著 PhD 一般的鑽研心和原始好奇心。
邀請你一起。
推薦閱讀:
※鳥沒有牙齒,在吃蟲時會被劃傷口腔或者食道嗎?
※分手了 還老是想要看ex的微博 是不是手賤?
※怎樣才能培養並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近視眼看別人的臉是不是有「美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