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有才華的普通家庭子女,為什麼進不了上流社會圈子?

文/金融八卦女特約觀察員 南風

最近,一部泰國青春電影《天才槍手》燃爆了大陸院線,靠著微博朋友圈裡大批自來水的追捧成為十月檔的一匹黑馬,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

這部電影以泰國一所貴族高中為背景,講述了學霸小琳,其好朋友格蕾絲,格蕾絲富二代男友小巴以及學霸班克,因為集體作弊事件四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四人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分崩離析,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矛盾的友誼、年輕的愛情以及少年對利益金錢的渴望是導演鏡頭描述時著墨較多的地方。扣人心懸的作弊現場,新穎獨特的作弊手段以及搞笑幽默的四人相處細節不但勾起了80、90後觀眾們少年時代的記憶,更極大地引起了共鳴。

故事的開始,小琳同情學渣朋友格蕾絲因為績點太低無法參加學校舞台劇表演,又發現數學老師用補課方式暗中給班裡有錢學生公然透題,在班級測驗時一怒之下協助格蕾絲作弊。

初嘗甜頭的格蕾絲把「小琳老師」痛快地介紹給自己同為學渣的男友小巴。就這樣,作弊兩人組變成三人組再到班克加入,四人已經不滿足於在學校測試、年級小考中作弊,在其他成員的協助下,四個年輕人決定干票大的,召集三十名出生優渥但怕求學無門的「學渣」集體在美國升學考試STIC(影射SAT)上串通作弊的故事。

以小琳和班克為代表的學霸,是普通百姓家培養出來的「天才」,也是小琳口中說的「天生的失敗者」:成績滿分不在話下,次次考試輕鬆名列前茅,獎學金不費吹灰之力。他們倆一個出自普通教師離異家庭,一個家裡開破舊的洗衣坊與母親相依為命。影片開始小琳為了賺錢而自創「鋼琴作弊法」,班克則是兢兢業業正直清白的青年形象。共同的階層出身其實應該讓他們更有共同語言,實則不然。

故事開始,小琳因為蠅頭小利決定小範圍「接作弊單」的時候,被耿直的少年班克告發。直接的後果就是讓小琳無緣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再到故事結束,兩人的位置進行了反轉,對比班克的「執迷不悟」,已經「回頭是岸」的小琳卻竭力勸阻。

有回頭路的班克,是想通過教育扭轉命運,提升階層的典型窮人家孩子代表。對比小琳只是針對「老師泄題給富有學生」,「學校徵收灰色贊助費」等淺性問題的憤怒,班克對於自身階層的不滿,改變掙脫的慾望更加強烈。

尤其當作為「華山一條道」的升學之路因為作弊東窗事發徹底斷掉的時候,絕望的他憤憤然決定將「有組織有紀律有分工」的作弊發展成長遠產業,甚至威脅小琳和他一起下海——這也是他和小琳轉為陌路的根本原因。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小巴與小琳閨蜜格蕾絲為首的富二代群體:他們生來衣食無憂,但是迫於父母的期待重壓與愛情的動力等因素,需要他們在考試中拿到好成績。

在小琳、班克為了獎學金拼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們瀟洒安然地在五星級酒店裡玩耍,在高級飯店裡饕餮,享受著父母為他們鋪好的人生之路和物質生活,從頭到尾,他們要做的,不過就是通過一場考試。

這樣階層差距懸殊的團體能夠走到一起,除了小琳與格蕾絲之間曾經純真的友誼,更有他們一度拿來聊以自慰的口號「共贏」在裡頭做著支撐。

然而無論是「共贏」的利益誘惑還是四人之間交織的友誼、懵懂的愛情,到頭來,都沒有阻止小團體的分崩離析。整部影片,表面上在說青春期作弊的故事,其實更深處,則是赤裸裸的黑白現實。

投射到成年人的世界:圈子的穩固與否不在一朝一夕的情投意合或者是生意場上一時的共贏合作,忠誠度背後受制於階層、三觀與過失成

階層決定圈子的廣度

電影里,在第一次初嘗作弊甜頭後,格蕾絲將「小琳老師」帶到了上流圈子中,介紹給了富二代男朋友小巴。

表面上不學無術實則從小浸淫於父母經商頭腦教育的小巴立刻給她拓展了生意的門路。從死黨發展到後面30位考STIC 的富二代群,利用印刷工廠生產二維碼的鉛筆,召開類似「蘋果新品發布會」的作弊者動員大會,甚至連租用摩托車司機集體拉學員統一去學校他都一一考慮在內……

不得不說,是格蕾絲與其男友小巴將小琳的「生意」做大做強,是他們的人脈支撐起了小琳的野心。

前些年流行一個段子:學校里中等的學生回學校做了老師,成績下游的做了老闆,那些尖子生們呢?考上了頂尖學校,畢業後,給後進生老闆打起了工。

僅供一樂的段子背後折射了某種現實的可能:那些你覺得在學校里不如你的學生,踏入社會後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你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位置。

階層給他們帶來的資源與便利是與生俱來的優勢,是你奮鬥若干年為了喝到的「那杯咖啡」。

可以想像,電影最後,付出巨大代價拿到賞金,購置了全套全新洗衣設備的班克已經無心幫助母親繼續經營洗衣店,因為他已經嘗到了「快錢」的樂趣。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離開了格蕾絲與男朋友的幫助扶持,以他被學校除名,上了STIC 考試黑名單的信用背景,就很難再拉到一群「人傻錢多」的顧客學員了。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部的兩位姑娘,A與B。A自畢業後順風順水,留學歸國後所有工作均為家裡一力安排,在櫃檯象徵性地工作一段時間後便轉去了信貸部。從來不擔心業績考核的她,所有的指標都是父母利用自己的圈子去解決的,朋友圈裡除了旅遊就是曬老公。後來因為跟父母抱怨信貸部太辛苦,父母又將其調入人力資源部;反觀B,本地重點大學畢業後,通過校招渠道進入,加班加點地完成指標外,最擔心的就是某日不留神成為裁員大軍中的一員,日思夜想,不到三十便早生華髮。

學校里尚且如此,成年人的世界則更為殘酷。

如果說小琳、班克的失敗揭示了「僥倖心態不可有」的正面命題,小巴、格蕾絲的「贏」則彰顯了「同人不同命」:不同階層所擁有平台大小的涇渭分明。

三觀的一致性決定了圈子的深度

影片里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在我看來,不是小琳那段尚未萌芽的「懵懂戀情」,而是兩個女孩子之間友誼的徹底決裂。

格蕾絲與一群富二代穿著「STIC考了146分」的T恤在KTV 舉行Party時,小琳和自己的父親在老舊的房子里看著綜藝節目度過一個極其平靜的夜晚。

當她看到班克已經拿走了屬於他的賞金時,毅然退群:她不屬於格蕾絲的群體,同樣也不屬於班克的群體。

也許最初的最初,為了勸說班克加入「作弊」團體,她也曾用「我們是天生的失敗者」,「無論你誠實與否,生活都在欺騙你」,「學校騙錢與我們賺錢有什麼不同」來蠱惑過班克,但是最後她還是選擇了遵從自己正直的三觀,做清清白白地人,甚至走上「不那麼賺錢」的教書育人之路。

格蕾絲和小巴的世界裡,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清晰:笨,但是有辦法。如果可以走捷徑,如果可以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大問題。他們是規則的熟練應用者,將來沒準和他們的父輩一樣,成為商業規則的制定者與決策者。考試、留學,只是他們目前暫時的困境,而通過統籌規劃,彙集人脈,這座「大山」已經被他們跨了過去。未來有什麼,不需要想太多,及時行樂。

班克則不同,從最開始注意到有同學抄小琳果斷地舉報,說自己被打時慷慨激昂地對小琳說「你是活該我是倒霉」,到後面脅迫小琳沿著「作弊」這條路走下去,走出一個產業鏈,「貪心不足蛇吞象」已經很好地形容了他三觀的蛻變。他要的不僅僅是用天賦冒險換取幾台洗衣機和一輛新摩托,他要的是無窮無盡的物質慾望的實現。他的轉變最讓人心疼。

這樣的三波人,如何走得到一起去?

如果最開始,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的「共贏」彼此走在一起,那麼後來,三波少年價值觀的衝突則是圈子解散的內在原因。

所以格蕾絲抱怨試題難做的時候,小琳認真地說「舞台劇」更難;所以當小琳說「大學考試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沒什麼選擇題,你們抄不到我」的時候,格蕾絲的第一反應是失望地放下了手;所以富二代在開party慶祝的時候,格蕾絲望著連見都不肯見她的小琳的消息放聲大哭——她們倆都明白,從始至終,在三觀上,兩個人都不是一個世界的。

這讓我想起,這兩年開始紅火興起並大行其道的共享經濟,在我看來,這實際上就是「價值觀」的共享。只有「與人為善、方便大家」的共同價值觀,才是共享經濟這種經濟作物根植髮展的肥沃土壤。無數的創業公司在開始的開始,都是由盈利走在了一起,而由於「價值觀」的分歧而分道揚鑣,分崩離析。

電影中「作弊小團伙」則像某種見不得光的小商業體:創始人小琳不願意再做,格蕾絲、小巴不稀罕再做,只有班克執迷不悟地以為是人間正道而苦苦執著。

過失成本的差異決定了圈子的牢固程度

狹義上講,過失成本是企業進行偏離正確性活動後的一種過失性的成本度量。

在電影里,我們可以直觀通俗地認為它是「作弊團伙」東窗事發後每個人所承擔的代價。影片里較為殘酷的現實揭示是:只有班克失去了留學的機會,被學校除名,在教育這條路上徹底斷了後路;小琳受到了良心的拷問,失去了留學機會,反省自己後,為自己規划出「成為老師」的人生新方向;小巴獲得了和女友格蕾絲手拉手出國留學的機會,免於被父親打一頓的苦果……

相比之下,貧困生班克的代價最為慘烈。

他輸了么,某種程度上是的。但是班克思想的變化讓他從苦果中悟到如何彌補自己缺憾的方法,獲得「人生救贖」新的方向——幹完這一票,他至少賺到了錢;既然他失去了一切,不如就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不得不說,過失成本越大的人越不容易回頭。這也是小琳原本都已經放棄飛悉尼考試,拖著箱子行走在天橋時又遇到了轉身回來的班克。彼時他的理由是:「如果我不去考試,那麼一頓打就白挨了。」

他不放過那些不公,那些自己失去的東西,更不願意放過自己。

反觀職場,年輕的菜鳥們常常將能聊得來,相互怨懟公司制度、人事上不公現象的同事認作知己。正如新員工C抱怨的那樣:新來的經理對比自己senior的老員工都關懷備至,他親自招來的自己卻當做陣前兵使喚,好事兒輪不到,壞事兒卻常頂鍋。

在一次背著經理的部門聚餐里,C無不委屈地向同事們透露了自己的不滿,出乎意料的是老員工們每個人都表達對新經理各種各樣的負面意見。幾個人一合計,多數人也贊同一起越級倒戈新經理。

結果並不難猜,職場上同事之間的承諾本就不是金科玉律。到最後只有C一個人憤憤跟大老闆控訴了新經理的不公,而大老闆的反應讓他窘迫無比:就我收到的反饋來講,別人都覺得新經理不錯,為什麼唯獨你有這麼多的意見。

悶悶不樂的C回到辦公室,覺得同事們都是表裡不一的兩面派。其實從現實角度考慮:甲需要升遷,他不願意此時在太祖頭上動土;乙要去放產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育兒經;丙是新經理老鄉,犯不著為了個新人就放棄自己與新經理融洽的私人關係……

如此種種,出於不同過失成本考慮的人紛紛從戰場上退出。沒人能夠設身處地的真的為C做些什麼,反而他自己成了被槍打的出頭鳥……

圈子的牢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每個人的過失成本是否一致。中國的古人們說「過命的交情」,如果真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蚱,退出再無重來生還的可能,那麼齊心協力才不會是一個徒有其表的口號。

影片以青春片為表象,對各種社會問題諸如貧富差距、階層差異、青少年德育,教育制度缺陷給予了深淺不一的探討。其中女主角的個人的心理成長蛻變、其父親嚴苛與寬容並存的愛的教育也讓人為之動容。

這部電影確實做到了商業性與藝術性很好的兼容與結合。也因為它勾起了現在奔三奔四新中產、准中產少年時代太多的校園回憶,引發了大家對「教育公平性」「階層固化」等熱門問題的再一輪討論,《天才槍手》的爆紅實在是預料之中的事兒。

— THE END —

推薦閱讀:

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人會一直進步。如何成為這20%?
我媽教育我朋友後來都會散,沒必要年輕時候花錢交朋友,我該如何在自己腦內反駁這個思想。?
你是為什麼退出圈子的?

TAG:天才枪手电影 | 圈子 | 考试作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