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境界:智慧的最高層

作者:譚無稽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陰陽論」(ID:dayinyanglun),專註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

註:本文建議先看最後一部分。

華嚴經:佛門的《易經》

上篇《佛智真相:境界的五個層級》說到,佛家有著大量的經典和教法,這些經典和教法則有著從方便到圓滿的次第和層級。《華嚴經》之教,則巍然聳立於一切經典和教法的最高處,代表著最為究竟圓滿的佛智和佛覺。

《華嚴經》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可以用三個事實形容:大乘佛教有三大最重要、最顯赫的學派,華嚴之教用一位學者的話形容則是:「實際上是印度大乘中觀、唯識、如來藏教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著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個巔峰。」大乘佛教那些站立在最高處的印度大師,馬鳴、龍樹、提婆、彌勒、無著、世親等,都與《華嚴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都是華嚴宗旨的闡發和繼承者。中國古代高僧的大量判教,也罕有例外地都將華嚴列為圓頓根本之教——佛之教化的終極處。

一句話,《華嚴經》對於佛家,像極了《易經》對於諸子百家,乃源頭性和最圓滿的存在。可以說,華嚴中包含了佛的一切教法,不只是大乘三大學派,同樣包含了小乘思想,比如《四諦品》所說,並且將它們融攝貫通為一體。這種貫通,是以提出一種全新的、層級更高的理論來實現的,而非簡單的羅列和會通。這個理論,圓滿博大之極,足稱智慧的最高層。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最全、翻譯質量最高的漢傳版本,是武則天時代實叉難陀的譯本,有八十卷、四萬五千偈、144萬字之多,真正是一部博大精深、義理浩瀚的大經,像華嚴中的世界觀一樣常常被形容為「海」,一般人是很難把握的。好在唐代本於此經曾有華嚴宗,宗中諸位祖師對華嚴義理進行了全面深入地歸納和闡發,正好可以作為我們進入華嚴之門的捷徑。華嚴宗旨,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法界緣起。華嚴如海的義理智慧,全在這上面開展。

華嚴和易經之所以能立於智慧的最頂層,源於他們建立的是天地宇宙的標準模型,對宇宙實相和萬法本源進行了最為完整、徹底的模擬和演示。並且兩部經典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華嚴法界緣起的次第開展,與《周易·繫辭上》所揭示的宇宙生成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幾乎完全一致,而說一真法界、理事二法界、四法界、六相圓融、十玄無礙等。其中六相為三組、八卦則有三爻,六相之三組本於陰陽、八卦之三爻也本於陰陽,六相導向圓融中道、八卦則導向圓通中道,二者在根本上可謂異曲同工。至於十玄無礙,則是華嚴義理的更進一步,「十」乃象徵無窮的大圓滿之數,正乃「大業」之所在。

這個標準模型由最高層智慧構建,所以同樣是最高層智慧的標準模型,指明了最高層智慧的開發方向和路徑。將華嚴與易經進行根本結構上的互參,並落在最高層智慧開發上,是我能找到的最有價值的切入點。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法界緣起:華嚴之「易」

最高層智慧的核心

佛法最深層的大根本是什麼?緣起。佛教中的緣起論,有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等,最為圓滿的則正是法界緣起。「法界」也不是華嚴獨有和專屬的名相,卻在華嚴中得到了最完全的展現。

何為法界緣起?它有兩個要點:一是時空無限,是在宇宙全體、乾坤一合的大背景下開展的,所以又稱為法界無盡緣起。二是全息聯繫,宇宙中任一存在與這個無盡全體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關係,一切因而成一果,一因而成一切果;一法而起一切法,一切法而起一法;一關係著一切,一切含攝在一之中;一與一切是互為主從、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的關係。兩點合之,便是萬事萬物在全息聯繫中演化至無窮無盡,一與一切共成一「大緣起」,此便是華嚴境界的總現,「易有太極」的「易」之所在。

這其實就像「蝴蝶效應」,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的一個整體,任何一處細微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全體,全體的變化也必然影響到任何一處。以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華嚴中因陀羅網的譬喻,便是對這一境界的最形象表達:忉利天王的宮殿里,有一張用寶珠結成的大網,這張網珠珠相含、互相映現,影影相攝、重疊不盡,一珠之影在一切珠之中,一切珠之影在一珠之中,一影動則全網皆動,全網動則珠珠閃爍,展現出緣起無盡的圓融廣大境界。

全體和全息,正是最高層智慧的兩大最核心要素,一個是大背景,一個是總原則。沒有這個背景便是局限,沒有這個原則便是割裂。一切虛妄,皆因此而出。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一真法界:華嚴之「太極」

最高層智慧的根基

易有太極,「神無方而易無體」,易之無極如同數字0,太極則如同數字1。太極,就是一。一真法界便是華嚴的太極,法界是全體,一真法界則是本體。

佛家有很多本體論,真如、如來藏等都是,一真法界有什麼不同?「一真」是相同處,說的都是不生不滅、非空非有、含藏和能生萬法等本體特性,就像太極。「法界」則是不同處,正如法界的特點是相即相入、重重不盡,一真法界強調的也是事事物物都是一小太極,天地宇宙則是一大太極,一既是萬法歸一、道通為一的大一,也是「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小一,兩者是大太極套小太極的關係,不僅圓融一體而且等無差異,就像王陽明所說真金有分量的不同,都是真金卻是一樣的。真如、如來藏等也說真性在一切法之中,但總歸強調和重視的還是超越法相的本體一面,一真法界則憑藉法界的世界觀,對一切進行了徹底的打通和圓融。

說白了,一真法界就是法界之「性」,而不是法界之中就有一個一真法界存在,而只是本性之所在。空,則是一真法界之性。

人也是這樣的小太極,因為太極境界是超越名相和分別的,所以抵達之路只有兩條:思維上的圓通,心性上的實證。圓通則一之象意自出,心性知覺則本就是以混一為特質。這兩點便是最高層智慧的大根基所在。它們也是相即相入的,思維要靠實證去打通一片、出離個別,否則就永遠是支離破碎並不免偏失的;實證要靠思維去指引和明晰,否則就永遠是混沌而落在淺層的。所以兩者並不是孰是孰非的問題,問題在於能否貫通,所以成道的境界才是既空覺又如如。

這就像人的左腦和右腦,左腦主理性思維,右腦主感性覺知,哪個都缺不了。而所謂成道,便是將兩者的功能充分發掘,並貫通一體。充分發掘後,才能既具備佛智也具備佛覺;貫通一體後,才能成為陰陽相抱而融通的太極體。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理事法界:華嚴之「陰陽」

最高層智慧的要素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何為華嚴的陰陽?理和事。它們一個是本一個是相,一個是體一個是用。萬事萬物歸結起來,無非就是一個理、一個事。

理和事,就是最大的陰陽,萬事萬物以及最高層智慧的兩大根本構成要素。最高層智慧開發,要從具備陰陽思維開始,有陰陽才有辯證,有辯證才有圓通;具備陰陽思維,要從洞明理事開始,有體有相,陰陽才能立得起、立得住。

如今很多人排斥分別,以為一分別就妄,這大概才是真的妄。因為正如華嚴境界所揭示的,不分別不是在分別之外另有一個東西,而是將分別圓通之後的總相和本性。不如此,如如瞭然和無礙成用便都成問題,如同只有右腦而沒有左腦。況且,按照華嚴圓教,分別同樣是不分別的本體和真性,因為必須要靠分別才能成就。總之,一切循相即相入的圓融中道。

一味不分別一味無相,是根本不懂空之真諦,而落在對空的執著上。這樣的見地,是佛家所說否定緣起、真俗二諦的斷空、惡取空;這樣的人,是佛說「不可治」的附佛外道。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四法界:華嚴之「四象」

最高層智慧的旨歸

「兩儀生四象」,華嚴的四象,便是基於理、事的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分別對應的是四種境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四法界是法界的四個面向,事法界是現象層面,理法界是本體層面,理事無礙法界是體相關係層面,事事無礙法界是全體層面。它們對應的境界同樣是四個面向:事上的一切如如,理上的本性平等,理事的一體圓融,法界的無盡圓通。不論哪一法界和境界,都是以法界緣起的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為底色,事上如此,理上如此,理事如此,事事如此。圓融和無礙,因此而成就。

有人認為四法界是有從低到高的層次的,只有事事無礙是佛智級別,其他三法界還在凡階。我卻認為這只是佛智的四個面向,它們彼此之間也是法界相即相入式的關係,以為有高低層次便違背法界真諦,便不可稱法界。佛智與凡智的差別,不在理事上,而在有礙還是無礙。無礙處皆是佛智,有礙處皆是凡智。

最高層的智慧,正是以「不礙」為旨歸。不礙的反面是有礙,何為有礙?是非之爭是,門戶之見是,有拒有迎是,鄙視鏈條是……總之,不能打通一片,不知各安其位,皆是有礙之妄。這不是說不能批評,而是看批評的目的——凡夫的批評指向存此滅彼,智者的批評則只是指向通融與否,所以才一個有礙實相,一個無礙實相。

佛家拒絕的分別,其實是這種分別。分別與差別是不同的,分別是主觀之妄,差別則是客觀之真。分別導向封閉和割裂,差別則本就是歸於一體。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六相圓融:華嚴之「八卦」

最高層智慧的主體結構

六相圓融的「六相」,為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而歸為三組:總相和別相、同相和異相、成相和壞相。

六相是什麼意思呢?華嚴宗三祖法藏曾受命為武則天講解《華嚴經》,武則天聽後茫然不解,法藏便以殿前金獅子為譬喻說《金獅子章》,則天皇帝聽後才豁然開朗。其中對六相是這麼說的:金獅子是總相,組成金獅子的眼耳鼻口等是別相;眼耳鼻口等雖不同卻共同呈現金獅子相,金獅子相便是它們的同相,其各自的不同便是異相;眼耳鼻口等所成的金獅子是成相,眼耳鼻口等的各自獨立對於金獅子則是壞相。

總相、別相和同相、異相好理解,成相和壞相晦澀些,並非是人們通常以為的成與壞的概念。還是拿金獅子來說,雖然眼耳鼻口等共同緣起為金獅子這個成相,但眼耳鼻口等也各有自己的形貌位置,從眼耳鼻口等的自圓滿性去看整個金獅子,則金獅子又呈現壞相。這是基於華嚴法界說的一與多的平等和互根。天地間的實相為大太極套小太極,既有統一又有分別,既不純統一也不純分別,那麼從分別看統一自然就是不統一的統一,從統一看分別自然就是不分別的分別。這就是成相和壞相的實質所在。

為什麼要專門提出這樣一組成相和壞相的概念呢?因為關乎六相圓融說的殊勝性:六相三組之間的關係,是總相和別相為外在之分,同相和異相為內在之分,成相和壞相則是前兩者的屬性所在,是將內外一合的中。這屬性是什麼?即是成相中有壞相、壞相上有成相,成不礙壞、壞不礙成,還是法界的相即相入、圓融無礙。所謂六相圓融,圓融就體現在這裡。

所以六相實為最根本的六種相。六相的內核是內、外、中,八卦三爻的內在傾向則為陰、陽、中,這就是它們的根本一致性。六相而入、陰陽兩分、中道一合,則正是最高層智慧最根本的結構所在。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十玄無礙:華嚴之「大業」

最高層智慧的運行法則

華嚴境界的極致,是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則是對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闡發。可以說,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無礙的理則,全部包含在這十組關係中。

至於何為十玄門,歷史上曾有一個長期的演化過程,伴隨的是名稱和排列次第的變化,目的則是為了更為全面、準確和邏輯嚴密。華嚴宗集大成者法藏的最終版本稱為「新十玄」,為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秘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十玄門為何義,各有相應的義理精深的詳細解說。十玄門的次第排列是何道理,也有連相帶起的嚴密邏輯。但我們可以跳開這些複雜晦澀,從根本和整體上進行把握,就能更簡明暢達地瞭然其奧義。

貫通於華嚴法界緣起最根本的法則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主體則是一與多等能夠構成這種關係的組合,華嚴宗稱之為異體和同體。這種法則只能在同異之間進行,所以實相才是如同非空非有的非同非異。十玄門的很大一部分則正是不同主體在相同法則下的展現和演化,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廣狹、一多、同異、顯隱、主伴等概念。不能歸入的,則在次第關係的構建原理上又能解決掉大部分。

這原理,首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是總說,其餘九門作為分說則正好可以分為三組——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為顯門,隱秘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為隱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是用門。每一組的三門又有著同、異、圓的演進次第,並且每一門都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只是側重不同。比如顯門的廣狹自在無礙門為同、一多相容不同門為異、諸法相即自在門為圓,隱門的隱秘顯了俱成門是同、微細相容安立門是異、因陀羅網法界門是圓。雖然隱秘顯了俱成門是隱顯同說,從十玄門的整體演進上看卻是走向隱的轉折,隱秘顯了俱成中包含的隱秘俱成便是真正的隱門之同。

比較特殊的是最後一組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和主伴圓明具德門,對前面兩種把握方法的契合都較弱,正是因為它是用門——原理前面的七門已經說盡,到這最後的三門是開始用了,這從託事、異成、具德等用詞就能明白看出。所謂的用,既是前面七門呈現的法界大緣起法起用於天地宇宙萬物的造化,也是起用於人之觀修,託事顯法生解門是起用於空間,十世隔法異成門是起用於時間,主伴圓明具德門是起用於時空一合後的一法可見萬法、萬物皆備於我。這是歸於當下了。最終境界,便是同時精通華嚴和易的李通玄所說的那句話:「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所以十玄門的內在次第,就是總、顯、隱、用。總門列在最初不難理解;顯門列在第二,是因為針對的是顯明處;隱門則是針對隱密處,需要極深入後才能呈現,所以列第三;用門是法界緣起的天人實證,所以放在最後。十玄門的根本脈絡,便是如此。

十玄門所總體呈現的境界,用《中庸》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形容,簡直有渾然天成之感。這是一個圓滿的系統,這個系統運行的脈絡法則,便是最高層智慧的運行法則,概括起來便是三層義諦:依止於法界大緣起之道是第一層,廣大與精微的兼明統攝是第二層,創生起用於無礙無儘是第三層。這三層,還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的關係。

《華嚴經》中有著大量「十」的觀念,十地、十義、十大數等等,皆因十為大圓滿之數,象徵著無盡緣起,合之就是圓融無礙,華嚴境界就是圓融無礙的境界。而六相圓融、十玄無礙,合之也正是圓融無礙,所以從六相到十玄,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過程,只不過一個主靜、一個主動,一個為結構、一個為運行。

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局部)

結語:圓教真諦

以上所說,遠遠不是華嚴義理的全部,卻稱得上根本和核心所在,並真正是一個圓滿的系統。「實相的華嚴」,華嚴作為佛法中至為稀有的究竟圓教,圓在哪裡,怎麼圓的,也已經很明白了。

說到圓教,有些話不能不說。前兩天我就在「大陰陽社」里說到,如今很多參學佛法的人,不注意、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圓教的存在,學禪的以為禪家所說是究竟,學凈土的以為凈土所說是究竟,學密宗的以為密宗所說是究竟,其實從佛法整體之判教角度看,全是方便、全不究竟。它們最大的價值,在適應不同秉性、根機的相應性,是反映著究竟的合適入處,與究竟本身則絕不可混淆。

這不是說這些宗派的祖師大德都沒有成就,或者智慧不圓滿,而是他們的圓滿成就很大一部分是在他們自身上完成和實現的,而沒有在教法上完全體現出來。比如禪宗,禪宗祖師大德的說法和接引有著明顯的禪宗特色,從絕離名相、不假思惟、頓超直入上走,而實際上作為一個成就者,他們對於法理絕對是圓通的,背後做的精深工夫我們也沒有看到。他們的教法和他們的人合在一起,必定是中道圓融的,這點盡可以去考察。也就是說,他們所說出來的,只是把最好的部分、最後的境界、自己最得力處告訴了我們,卻並不是圓滿的全部。

而真正的、教法本身便已究竟圓滿的圓教,只在《華嚴經》和《法華經》。不知圓教為何,便很難立起圓融究竟的見地,那麼除非根器夠利、工夫夠深,否則就很容易跑偏,甚至泥足深陷、走火入魔。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社裡有個朋友也談到他有一個師兄,站樁三十年卻都站了空樁,也就是沒有半點工夫到自己身上,這就是因為方法和方向錯了,而圓教就是定大方向的,如何能不重視。

這是我三篇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之所以寫這個系列,用意就在這裡,是希望為大家開啟一條了解、重視和親近圓教的路徑,能從此逐步體貼和體會進去。圓教之圓,反面是缺;正教之正,反面是偏;成佛之佛,反面是魔。路子,一定要對。

推薦閱讀:

如何消除對慾望的畏懼感,去除心理上的劣勢?

TAG:佛教 | 佛家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