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痛苦的途徑:從控制到覺察

導致人們痛苦的重要原因往往是一種對抗心態(如想消除痛苦),由此陷入惡性循環(比如因為消除不了的痛苦而痛苦),因此,解脫痛苦的正確態度就在於反其道而行之,即對痛苦的覺察與接納。或者至少,在對抗心態與覺察心態之間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現實生活的狀況是,大多數不習慣於覺察和接納痛苦,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只有消除痛苦這條途徑。

早上醒來後,一個人發現身體不太舒服,感到頭昏腦脹,他知道昨天又沒睡好,於是擔心白天的工作效率,並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來經常如此,不免加重了擔心。他對自己抱怨說:什麼時候才會好起來,萬一一直睡不好怎麼辦?他不自覺地推測這種痛苦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痛苦,為消除不了而苦惱不堪。

一個同學分享了她的苦惱。她參加了一次重要的應聘,其他都過了,最後一關是體檢。她知道自己體檢時容易緊張,一緊張血壓就高,她擔心體檢會過不了,那樣的話就功虧一簣了。體檢時刻到了,她特別緊張,量血壓時更甚,她不自覺地想控制緊張,結果卻越來越緊張,最後血壓確實又偏高很多,量了好幾次才過關。

在關係中,同樣有類似的情況。生活中那些很容易相處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太有控制性,能夠充分理解和尊重對方。相反,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人,往往想主導我們,或者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我們,或者有意無意地用各種方式控制我們。後者容易破壞關係,雖然他們非常渴望有好關係的出現。

習慣於以控制的心態來面對痛苦的人,往往會把痛苦放大,他們常見的負面認知是:如果…怎麼辦?萬一…怎麼辦?在他們的潛意識幻想里,總有很多可怕的後果。他們害怕未知和不確定性,採取的應對方式要麼是控制,要麼是逃避,卻缺少面對的勇氣。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緊張時很想去控制緊張,結果卻越來越緊張。如果有時候不去控制緊張,而是允許它的存在,反而緊張並不會帶來困擾,甚至還可能讓你有更好的發揮。這種情況也提示我們:需要去改變與緊張的關係,少一點對它的控制,多一點對它的覺察和接納。當它出現時,只是以坦然之心知道它的存在。

這是一種覺察的心態。覺察的意思是,知道它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允許它的存在,不排斥,不對抗,不過度關注,只是知道和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好的感受,或者是不好的感受,我們都只是知道它的存在,但不去控制它或者執著於它。

覺察的心態能讓主觀體驗到的痛苦大大減弱。我在以前的文章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樓上裝修工的電鑽發出了噪音,樓下的住戶非常煩躁,因為他覺得聲音太刺耳了,他陷入一種憤憤不平的心態中。如果他換種態度,僅僅是覺察噪音帶來的不舒服感受,此時,他會發現,噪音所帶來的不舒服並沒有那麼強烈。之前那些強烈的情緒是因為噪音所喚起的各種我執觀念(比如,我的空間被侵佔了,對方不尊重我),並非噪音本身所帶來的。

覺察的心態包括三部分:有意識的覺知;非判斷的知覺;活在當下。觀呼吸時,你有意識的覺知呼吸的感覺(氣息流經鼻腔的感覺);行走時,你有意識地覺知走路時腿部及腳部的感覺;觀身體感受時,你有意識地覺知身體上各種細微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把你的判斷、思維、記憶、想像先放在一邊(不過它們會時不時地佔據你的腦海,此時,你需要通過覺察來把它們推遠,繼續回到目標),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你更容易去從判斷、評價、憂慮等控制模式中出來,更多的出現非控制的覺察心態。

如果有了覺察的心態,我們與負面狀態的關係就改變了。那個害怕體檢的女子,當量血壓時會感受到一種緊張,但她不去控制它,而是知道這種感受的存在。這種非控制的態度,完全中止了緊張的惡性循環。同樣,那個早上起床後身體不適的朋友,如果他帶著平等心去觀察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只是觀察,而不生起厭噁心,那麼,不舒服的感受對他的困擾將會明顯減輕。

生活中任何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場合,都是一次培養覺察態度的機會。當你憤怒時,你知道這是一種感受,你不去控制或過度關注它,而只是知道它的存在,或者用呼吸跟它們和平相處。當你害怕時,你知道這是一種感受,不去對抗或消除它,帶著這種感覺做該做的事情,此時,你獲得了勇氣(勇氣就是害怕著面對)。同樣,在關係中當你產生失控的焦慮時,你只需去覺察這種感受,以覺察心來中止控制行為的出現,你便能不斷地體驗到關係的和諧。

當然,覺察心態的建立確實不容易,因為習慣性的控制模式會不斷地自動運行起來(控制或對抗的模式也有一定的社會適應意義),一般來說,越是缺乏自信或充滿不安的人,越是會陷入控制模式中。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和建立覺察模式,與控制模式達到動態的平衡。如果能以覺察模式來帶領生活,那將會是更徹底的解脫。

最後來舉兩個例子,也許更能讓我們知道覺察心態的重要價值。一個人得了絕症,晚期,醫生已經多次暗示不用治療了。但他害怕死亡,家人也不忍心,於是,全家人砸鍋賣鐵地為他治療,無奈的是,雖然花了很多錢,家人因此而一貧如洗,但他最終仍然沒活多久。另一個人也得了絕症,晚期,醫生也同樣的宣告。他不再尋求無謂的治療,而是面對痛苦,過上簡單的生活。當然,疾病是無情的,沒多久他也離世了,雖然他身體上是痛苦的,但卻走得很安詳。

第二位男子面對疾病的態度更令人尊敬。他不再做那些無謂的治療恰恰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對家人的體諒,對無常的認同。他曾經有多年禪修的經驗,培養出了這種面對痛苦的勇敢態度。如果連死亡之苦都能被人以覺察的態度來面對,還有什麼痛苦不能被人所超越呢?因此,培養覺察的心態才是更徹底的解脫之道。

________

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小時候被父親猥褻多年,現在成年依舊擺脫不了陰影,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會?
心理諮詢,輔導,治療的界限在哪裡?它們是育人的途徑嗎?如果是,相比教學,其優勢和劣勢體現在哪裡?
國內心理諮詢和國外相比有何異同?

TAG:禅修 | 心理学 | 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