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數字化(數位化)程度全面落後?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
9月,台媒引述麥肯錫台北分公司總經理章錦華的呼籲,「數位轉型是台灣的當務之急,否則(全球競爭力)排名有落後之虞。其指出,近來台灣經濟動能不足,不夠數位化是主因,並斷言,台灣想重拾競爭力,必須推動數位轉型」。(觀察者網註:「數位化」,大陸一般稱數字化,以下除直接引用,均使用「數字化」。)
據此,甚至有台媒形容「台灣自豪是『科技島』,在國際知名智庫眼中,數位化程度卻遠落後全球」。這樣的形容委實誇張了些,按照章錦華的原話,台灣的數字化是「明顯落後其他先進經濟體」。你說台灣比巴基斯坦還不夠數字化,就太離譜。
關於麥肯錫的警示,相關新聞並未詳述何謂「數字化」,讀者會有些丈二金剛,所以在此得花點篇幅說明。
數字化的六個階段
基本上,從政府到民間,台灣數字化的普及度並不差,哪裡不是用電腦相關係統處理業務呢?麥肯錫之言,正確來說是指台灣「數位化的升級度不好」。
全球知名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Gartner三年前提出「數字企業發展路徑(Digital Business Development Path)」概念,作為衡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階段特徵,廣受使用,藉此衡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策略布局與目標。
根據Gartner的定義,數字化有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電腦化,將原本靠人力處理的事,轉由IT系統處理。第二階段是聯網,系統開始與網際網路連結。第三階段是電子商務,將網際網路納入業務通路範疇。第四階段是數字營銷,藉由電子商務與社群媒體分析的數據,服務客戶。第五階段是數字企業,業務拓展至物聯網,使用3D/VR等技術擴大市場。第六階段是自動化,藉由人工智慧、機器人等自動化技術管理成本或拓展業務。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下同
目前,台灣還有42%產業的數字化處於第一階段,高達77%還未跨越第三階段。
曾有人問我,台灣人工智慧的發展現況,其實由上表就可明白,在實踐面上,只有5%的企業使用機器學習,而其解決方案,都來自如IBM這類相關外商所提供的技術。如此一來,我們就了解麥肯錫在說什麼了:
台灣數字化的升級速度,與其自身在全球消費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悖離。一個以數字科技立足全球的經濟體,卻在社會與產業的數字化方面大幅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在全球競爭力上堪慮。
跟不上科技的金融業
麥肯錫特別點名高科技業、金融業與政府機關,是最具「數位轉型」急迫性的單位,高科技業(台灣55%的營收來自此產業)與政府單位的數字化急迫性可以理解,但國際能見度不高的台灣金融業,為何也被點名呢?
因為金融業在台灣是特許行業,法規限制較多,市場規模也小,故而相較歐美或大陸,這個產業的科技化落差特別大。
在金融業務上,許多創新方案都要靠科技化,如P2P網路借貸平台、群眾募資平台、社群投資、移動支付服務、大數據分析、區塊鏈技術、現金管理系統及生物辨識系統等,而這些金融服務在先進經濟體早有發展,台灣則相對落後。
台灣金融業的法規亟待與時俱進,而主管機關「金融管理委員會」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蔡英文卻交給律師出身、金融大外行的顧立雄挑擔,令金融界傻眼。這位現代「東廠」,除了幫洗錢貪污犯陳水扁辯護,最新業績還是違法抽在野黨銀根的酷吏,現在卻掌管他一點都不懂的金融專業,可謂世紀反諷,另一種台灣奇蹟。金融科技化,看來是沒啥指望。
許多消費行為,都是金融服務在背後支撐,而「前瞻基礎建設計劃」里,數字化項目預算僅佔一小部分,散分於教育、科技、文化、經濟、交通、環保、內政,不但僧多粥少,也未見與金融業的連結,更不見鼓勵民間高科技數字化的發展,恐怕難入麥肯錫法眼。
高科技業為何不夠數位?
高科技企業數字化程度落後,聽起來矛盾,事實上並不奇怪。講到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幾乎是數字企業的代名詞,也只有此產業有全球化規模的供應鏈聚落,所以說這類企業不夠數字化,如同說科學園區不夠科學。
除了國際型的高科技工廠,台灣有許許多多中小型「數字服務」廠商,為各種公司行號或當局機關提供形形色色的數字解決方案,這些也是廣義的高科技業。在我的上班生涯里,最後服務的一家公司,是一個大型數字產品代理商,也就是提供知名品牌的軟硬體產品給數字服務廠商的企業。
7年前離開時,該公司最大營業額的項目是伺服器(伺服器),現在,還是伺服器。
我特別去電採訪以前的同事A君,她目前負責IBM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業務,聊起台灣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在這行業快20年的她就一句話概括: 台灣廠商就是保守。
以A君的業務範圍來看,她可說是台灣企業數字化程度的第一線觀察者,她表示,相較於其他先進的經濟體,台灣企業的數字化程度落後五年左右,所謂的「保守」,是指企業經營者對數字設備的投資態度相對消極。其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本業毛利率低,大大壓抑了數字設備的投資。此看法基本符合媒體調查,數字化最大的挑戰,是老闆對數位發展策略基本認識不夠,魄力不足。
要利潤不足的企業嘗試數字轉型,困難重重。站在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其首要任務必然是擴大利潤,減少支出,而數字轉型往往所費不貲,又難立即對盈利產生幫助,態度保守其實也是不得不然,故而經營者往往是轉型的最大阻力。
根據媒體對企業中高階主管的調查,「您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最大的前三項挑戰是什麼?」前三名分別是「企業領導人缺乏數字發展策略基本認識或魄力(46%)」、「只看到成本或營收等短期效益,沒有長期競爭思維 (40%)」、「在數字化轉型投入預算少,不符需求(33%)」。
經營任何生意,投資決策都是一樣的,投資,就是要看到效益,高效優先,低效的就再看看,你是老闆也會這麼做。所以並非數字產業就會對數字投資意願比較高,如果認定這項投資低效的話。
重點在於,效益也分長短期,有些投資屬於長期見效,那麼決策者就會根據盈利時間軸來計算,他的公司做不做得起?講白話吧,五年後才見效的投資,老闆就得說服股東,這五年的利潤要割出一部分填補這個投資坑,並確保公司在五年內能持續成長,而且這項投資真能見效。換言之,在競爭激烈的商場,要有長遠眼光,也得具有膽識,利潤愈低的公司,要做長期見效的投資,老闆的膽識就要愈大。只是,公司經得起你賭嗎?
那麼,為何台灣企業比較注重短期效益呢?這就與台灣經濟大環境的限制有關了。
缺米怎麼吃燉飯?
生意不外兩個重點,資源與市場。眾所皆知,台灣的自然資源貧乏,內需市場也很小,如果所經營的生意沒有外貿支撐,基本規模就不容易大,昂貴的長效投資想都不必想。
上表是台灣企業經營的市場類別,26%企業以內需市場為主,36%企業同時做島內外生意,但仍以島內市場為主。也就是說,高達六成企業主要仰賴小小的台灣內需市場,但第四到第六階段的數位設備投資,其著眼點是全球布局。難怪還有77%的企業未曾跨越第三階段數字化。
這就是阿基里斯之踵了,如果大陸也是台灣的內需市場,老闆就不需要多大膽識去做長效投資了,因為你不做數字轉型也不行。當然,大陸市場也有激烈的競爭,但有了龐大的內需市場,至少投資人的思考模式也會不一樣,企業能獲得的資金結構與金額亦不同。
講半天,就是台灣小,如果當局在全球化的現在,沒有長遠可行的經濟發展方向,大部分企業就是瑟縮於島內的狀態,談什麼數字轉型?說起來也悲哀,台灣企業普遍抱怨的,可不是具有長遠視野的數位轉型,而是「五缺」。
什麼「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怪怪,這些可都是投資環境里不可缺的基礎資源,連這些都缺,談什麼長遠眼光呢?
麥肯錫其實也明白問題所在,「過去名列前茅的高科技公司獲利豐厚榮景不再,如今面臨的是利潤萎縮和成長停滯的困境」,台灣高科技國際大廠,許多屬於「茅山道士」(企業毛利3-4%的諧音),這種企業的當務之急,必然是找到新的獲利來源,「數字轉型」能符合這樣的需求嗎?
章錦華的答案為,「一是推動核心業務轉型,提升效率與生產力,二是在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開發獲利性更高的全新商業模式」,理論上是正確的,但也別忘了,經營階層每天面對的,可不是理論問題。對「茅山道士」而言,核心業務的轉型大家都知道要做,但這可是攸關企業生死的決策,若是結果不如預期,替代方案是什麼?
廣告業者總是對企業主說,景氣愈差愈要做廣告,是,對旁觀者而言,當然說得容易。
我認為,麥肯錫應該喊話的對象,是提供數字轉型的廠商。對於相當微利的產業而言,新的數字解決方案也應該有新的商業模式,以降低客戶的投資壓力。
舉一個相當簡單的案例,影像處理公司Adobe的產品Photoshop,在2013年就宣布放棄了套裝產品銷售,改為雲端付費訂戶模式。許多Photoshop的使用者,可能三個月才用一次該產品,對這類用戶而言,新模式相對合理,解決了其套裝軟體價格高昂的問題,並可有效抑制盜版問題。
那麼,既然數字轉型設備費用高昂,何不推出類似模式服務低毛利產業呢?所以,該換位思考的或許不是陷入生存之戰的企業,而是提供數字轉型產品的廠商。
A. 不轉型將來會死。B.轉型可能死得更快。現在我們知道,對於處境艱難的產業而言,經營者就在這兩個答案間痛苦掙扎。
從工商團體跪求當局解決「五缺」問題可看出,數字轉型根本不是企業的燃眉之急,同時也反映了台灣企業在經濟停滯下的惶惑不安。缺米怎麼吃燉飯?
台灣的企業經營者其實都很有危機感,應該也都知道轉型的重要性,但現實就是讓人難以做長遠打算。反過來說,對數字轉型廠商而言,這或許也是一種商機。
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