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世界」與「叢林法則」:保守派的世界觀根基

「危險世界」煽動人們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讓他們通過遵循權威、保持傳統生活方式,來獲得「安穩」的感覺;「叢林法則」則否定了一切道德與良善,將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化約為「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成為支配型性格的基礎。

針尖作者/徐寒羽(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

「這世界的規則本來就是弱肉強食」、「你不先搶你的那一份,別人就會來搶走你的東西」、「世界上哪有什麼平等,只是你們『白左』的幼稚幻想」。這一類「叢林法則」式的話語,正越來越多的充斥中文網路世界。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對倡導性別和族裔平權、維護中下階級權益的人們不屑一顧,乃至發起攻擊。

這並非中國特有的現象。政治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這一類「叢林法則」以及「危險世界」式的信念,正是保守派價值觀的基石。

預測政治傾向的兩種性格指標

針對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似乎永無止境的衝突,心理學家們試圖使用「性格」(亦譯作「人格」,personality)來解釋兩派間的差異。其中,右翼權威性格(Right-Wing Authoritarian, RWA)與社會支配性格(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DO)是兩個經典的保守派預測指標。

RWA測量的傾向包括:

- 喜愛既有的權威結構;

- 厭惡那些挑戰權威的人與行為;

- 熱愛傳統生活方式。

SDO則測量這些傾向:

- 個體對社會分層的偏好

- 認為社會應當由「優等人」統治「劣等人」的心理傾向。

一系列的研究指出,RWA和SDO這兩項指標,可以很好地預測人們自我評定的政治傾向,以及與左右高度相關的政治態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喜愛既有的權威結構、厭惡那些挑戰權威的人和行為,如果一個人熱愛傳統生活方式,如果一個人認為社會應該分層、「優等人」應該統治「劣等人」,那麼他/她便更可能是保守主義者。

「叢林法則」和「危險世界」

雖然權威性格與支配性格可以用來預測自由保守,但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兩個所謂的「性格」測量,其實也只是政治態度而已,並不是深層的心理特質。

那麼,在個體在形塑政治立場之前,是否存在影響RWA、SDO兩項指標,進而對個體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產生影響的更深層的心理特質指標?Duckitt發表於2001年的研究,揭示了兩種世界觀對於保守傾向的影響:「叢林法則」與「危險世界」。

「危險世界」源於Altemeyer發表於1988年的研究,這種世界觀認為,這個社會是危險的、不可預測的、時刻遭受威脅的。那些好的、正直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隨時可能被「壞人」「惡魔」所破壞。這樣的世界觀並不信任每個普通人的人性當中的善良。他們希望藉由操作人們對於未知危險的恐懼,提升既有傳統和權威的合法性——畢竟,既有的傳統和權威是穩定、有章可循的。而那些挑戰了傳統和權威的行動,則被打上了「破壞穩定」的惡人標籤。

除了危險世界之外,Duckitt認為,「叢林法則」世界觀,形塑了保守派價值的另一個側面。信奉「叢林法則」的人眼中,人類社會是一個殘酷無情、非道德的叢林,遵循達爾文主義的競爭規則。在這片叢林中,力量、權力和金錢才是獲勝的法寶,只有狠下心來奪取權力,才能在叢林中生存下來,成為贏家。在叢林法則的引導下,人們不相信合作,不相信人們可以互助、可以分享,不認同「政治正確」。叢林法則指引它的信徒尋求權力、謀求對他人的支配。Duckiit引用了希特勒1928年在庫爾姆巴赫(Kulmbach)的演說,來說明這種世界觀:

自有生命以來,就有反抗,其他的活物不斷腐朽,唯有生命隨反抗而存活……在反抗中,強者有其才能,獲得勝利;弱者缺乏能力,終將失敗……人得以生存、在動物世界中走到今日的頂點,靠的不是人道或仁慈,而是在最血腥的反抗中獲得勝利。

【筆者自譯。英文原文:The idea of struggle is as old as life itself, for life is only preserved because other living things perish through struggle… In this struggle, the stronger, the more able, win, while the less able, the weak, lose… It is not by the principles of humanity that man lives or is able to preserve himself above the animal world, but solely by the means of the most brutal struggle. (cited in Bullock, 1962)】

Duckiit認為,這兩套價值觀,通過個體幼年經驗、教育、傳播等政治社會化過程,形塑了保守意識形態的兩個側面——

「危險世界」煽動人們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進而讓他們通過遵循權威、保持傳統生活方式,來獲得「安穩」的感覺,因此成為了權威型性格的心理基礎;

「叢林法則」則否定了一切道德與良善,將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化約為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無止境的競爭,指引它的信徒「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因此成為了支配型性格的基礎。其理論模型如下:

為了驗證他的理論,Duckiit及其團隊編製了新的量表,在紐西蘭、南非執行了一系列實證研究。數據結果均支持上述模型。在此基礎上,Federico、Hunt和Ergun發表於2009年的研究同樣支持了上述模型,並進一步發現:這兩種世界觀通過權威性格與支配性格,可以很好地預測個體自評的 「保守——自由」政治傾向;而個體從政治專家、意見領袖那裡學來的政治知識,則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觀與政治傾向之間的關係。

這樣看來,無論是當年的希特勒,或者今天宣揚「叢林法則」、「危險世界」的意見領袖,他們對大眾的影響是真實而深遠的。理解這一套價值觀的心理內核和形成機制,對於理解當下這個正在發生保守化的世界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Duckitt, J. (2001). A dual-process cognitive-motivational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rejudic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3, 41-113.

Federico, C. M., Hunt, C. V., & Ergun, D. (2009). Political expertise, social worldviews, and ideology: Translating 「competitive jungles」 and 「dangerous worlds」 into ideological reality.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2(2-3), 259-279.

.

本文首發於針尖

轉載請聯繫webmaster@cnpolitics.org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人類被一張地圖「騙」了好久, 你熟知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數碼寶貝的世界觀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果一個世界的本質是黑暗,那這個世界有沒有必要去追尋光明?

TAG:丛林法则电影 | 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