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優秀,看他提問的能力

1、

有位媽媽微信問我,自己的女兒上幼兒園後,老聽到她說。

「媽媽,他們說XX同學很漂亮,我不漂亮。」

「媽媽,XX同學聰明什麼都會,我不會,我笨。」

這位媽媽很擔心,她從孩子的言語和表情上能看出,女兒對自己有很深的否定。而自己也是個骨子裡特別自卑的人,為此受了很多苦,她害怕女兒也變得自卑,但她又不知道該如何勸女兒。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問過我,大部分時候她們是這麼回答的。

「孩子,你很漂亮(聰明)的,別聽他們亂說!」

這樣的家長沒搞清自信心的本質:一個人自卑還是自信,關鍵不在於他是否擁有某種東西,而在於他「認為」自己是否擁有某種東西,即一個人自卑還是自信,不依賴於具體事實,而依賴於他的主觀體驗。

女兒在學校「體驗」到了「不漂亮/不聰明」的感覺,此時你否定她的感受,她是不會相信的。

除非你有辦法重新把她置於一個新的評價環境,而這個評價環境還得是正面的,比如讓一群親朋好友誇她。但這畢竟是虛假情景,女兒很容易發現破綻,這會加重她的自卑。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冒名頂替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它指的是有些人會刻意忽視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置身於被動弱勢的狀態。因此他們往往會因為自信心不足,而喪失重要的人生機遇。

所以,上面否定式的回答,女兒是很難相信的。

還有家長會這麼回答。

「孩子,無論別人怎麼樣,你都是我心中最漂亮/最聰明的女兒。」

這個回答就更糟糕了,家長可能覺得這個回答顯得親情爆棚,實際上它暗示了女兒一個事實,那就是:「女兒,你確實不漂亮/不聰明,但媽媽不在乎。」

女兒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多少是持懷疑態度的,這句話可能會讓她堅信起來。

此時該採用提問技巧來幫助女兒。

「女兒,你很善於觀察周圍人,那你告訴我,我們有什麼東西是XX同學沒有的?」

母親照我的方式做了以後,女兒回答。

「我覺得我的蝴蝶結比她們漂亮。」

此時,媽媽不妨接。

「是啊,有人喜歡他們,但也有人喜歡你的蝴蝶結啊!」

萬一女兒要是回答:我不知道,我覺得沒有!

媽媽可以說:「女兒,那看來我們的觀察還缺著重要一塊,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怎麼樣?」

在自信這件事上,來自別人的發現,是很難生出感動的。正因為發現的是自己,思考的也是自己。我們才能獲得「恍然大悟」的積極情緒體驗,這樣才能收穫自信。

而好的提問,則是引發這一切的契機。懂得這個技巧的父母,無疑是優秀的。

人要學會做一個恰當的提問者,當他在尋找答案的時候,答案也在尋找他。

2、

大學念書時,我曾經作為志願者,接待了一位日本心理專家到我校演講。

演講完後,這位心理學家告訴我,他對我校學生的學習態度感到失望。

我驚訝地問:為什麼?

他說:你知道他們問了我什麼問題嗎?

自由提問環節,有人問:國內某高校起名真維斯樓,你如何看?

專家回答:他不知道這個事。其實他知道,但他覺得這個事和演講內容無關,離題萬里。

還有人問:作為日本的學者,他如何評價中國的心理學研究?

也許這位同學沒有什麼惡意,但專家認為,同學可能想通過這個提問,抓到他言辭中的漏洞搞新聞,於是他只回答了一些客套話。

此外,很多提問者沒理解專家的意思就迫不及待提出下一個問題,這也很尷尬。

專家告訴我,中國學生很容易混淆「提問」和「表達」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這樣的提問顯得提問者缺乏修養。我很慚愧,我覺得上述的問題,如果換了我,我也可能提這樣的問題。

我很感激這位學者,他讓我知道了,正是提問的差距,將優秀的人與平庸的人區分開來。

好的提問不僅能增強人際關係,還能讓對方清晰了解到你的關注點和思考模式,最重要的是這種展現是對等的,能跨越「老師與學生」、「領導與下屬」、「偶像和粉絲」等階層差,帶來的人際隔離,使兩個地位不同的人能夠對等。

日本專家還告訴我,日本的學習模式更重視討論,而教授們總是很青睞那些會向他們提出優質問題的學生,並用此作用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

他有句話我終身牢記。

如果向人提問,提得又是好問題,那麼找到答案的正是提出問題的人。

(比如我們斯諾就經常對龍媽無法生育這件事保持疑問,最終他親自研究了下這個問題。)

3、

優質提問,是一種很好的情緒價值,能快速獲得別人的好感。

我曾經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去健身,在參加一個街舞課程時,遇到了一位女神級的游老師。游老師跳起來又性感又充滿活力,我們六個人都被她迷住了。

有一天游老師發了個朋友圈,說為了這份工作,她加了好多不認識的人,有點害怕。

A同學評論:為了有認識的機會能夠發展一下。

B同學評論:別怕別怕,我會保護你的。

C同學評論:沒事的,學生中也有好人,比如我。

我清楚地看到,游老師沒有回他們任何一個,游老師只回了坤哥。

坤哥是我朋友中人緣特別好的人,這和他會說話是很有關係的。

坤哥評論:難道你和我一樣,是那種有輕微朋友圈潔癖的人嗎?

游老師回:好擔心,需要看心理醫生嗎?

ABC小夥伴的評論屬於典型的太直,這種評論的最大錯誤就在於,沒有考慮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了「某種想討好對方」、「拚命展現自己優越性」的以自己為軸心的思考方式。

尤其在游女神明顯表態自己有不安全感時,這種評論會讓人覺得「他們想從我身上獲得什麼!」

顯然,坤哥的提問法則充滿了對女神的關注,還表現了一種相似的親近。

有一天,游老師又發朋友圈,說自己的鑰匙丟了,在外面被鎖了好長時間。

A同學:你一個人住?沒男朋友嗎?

B同學:難道你沒想過用指紋鎖就行了嗎?

C同學:難道你平常都不收拾房間的嗎?

我覺得女神沒把他三個拉黑,已經是莫大的仁慈了。

ABC同學這次都使用了提問法,可惜他們的提問法屬於劣質提問法。

「你一個人住?沒男朋友嗎?」

我知道,A同學確實很關心這個。但這個提問顯得強加價值觀給別人。女神心想:我就是想一個人住,就是沒男朋友,怎麼,礙著你了?

至於BC同學,則是一種迷之優越感,此時會讓人感到反感,傳達出一種否定對方的信息,屬於別人不樂意回答的問題。

坤哥評論:沒關係,這段時間你又為都市夜景增色不少,不是嗎?

游老師回了幾個哭臉。

我覺得坤哥的評論是很好的,運用幽默的方式降低了別人對丟失鑰匙的自責,是一種好的情緒價值提供方式。

4、

紐約州聯合學院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教授和伊利諾伊大學的丹尼爾.西蒙斯教授一起進行一個關於選擇性注意力的實驗,他們發現人的意識是可以被提問控制的。一旦提問改變,具體可見的事物也會發生變化。

選擇性注意力實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yNTY5MDA4.html

人之所以看不見猩猩,不是視力出了問題,而是之前的提問限制了觀眾的注意範圍,他們發現超過50%的人,看不到黑猩猩的存在。

其實我們也發現,在很多網站上,提問者在評價某件人和事時,提問本身帶有暗示性惡意的話,回答中也會充滿攻擊性。

這就是提問的力量。

但提問不僅僅提問這個世界,更多的是提問自己。

人生質量取決於提問質量。只要我們願意提問,便立即有了答案。不同的言說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人人都有問題意識,不同的是有強弱之分。問題意識較弱的人,通常是發發牢騷,或者乾脆閉口不語,很少提出建設性的問題。 問題意識較強的人,經常主動進行提問,努力進行工作改善。

所以,一個優秀的頭腦,首先要學會提問。

我建議,要不斷向這個世界提問,最終拯救你的不是諸君所尋求的答案,因為根本不存在這個答案。拯救你的,是你對一切不合理保持疑問的決心。

(文章如需轉載,請去同名公眾號,看轉載需知,圖侵刪)

推薦閱讀:

《影響力》讀書筆記(下)
TED聽後筆記2:創新和拖延是正反面
優秀的人無論在哪裡做什麼都會優秀嗎?
那些被父母管很嚴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TAG:心理学 | 人际交往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