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剖析:國粉究竟是種怎樣的存在

我認為的國粉有三類。

第一類是會變的國粉。這類國粉只是歷史愛好者的一個階段而已。出於對現實的不滿,也出於人人皆有的逆反心理,在長期受到官方正史灌輸後開始獨立尋找歷史痕迹的初期,很多人都有與官方背道而馳的一個過程。但只要他肯讀書,隨著對那段歷史的掌握程度越來越深入,這一類國粉中的九成以上都會掉過頭來走向最初的反面。我本人就曾是改開以後的第一批國粉。

第二類是假國粉。這類國粉,就是你在網路論壇海量的灌水帖中、在路邊店吃飯時、在乘坐公交車時、在與同事、親友或家人閑聊時聽到的諸如「抗戰主要靠國軍」、「國軍抗戰功績被埋沒」等等聲音的發出者。這類國粉並無心研讀史書,只是不經意地從紀實文學、影視劇和網路自媒體中了解某些歷史碎片。他們本無心粉哪個,更不會去做哪怕一文的考證,但他們最容易接受與官方正史不一樣的聲音,也最喜歡傳播這樣的聲音,因之反而成為為數最多的國粉。

第三類是鐵國粉。他們粉國軍,是由他們的政治傾向所決定,並不像第一類國粉那樣隨著學史的深入而改變。他們也會掌握不薄的史料,也會在發言中引經據典,但與真正的治史者不同,他們只是選擇性地使用對他們有用的史料。嚴格說來這類國粉已經不屬於歷史愛好者,而是假借歷史研究對某黨實施攻擊的政治家,其不過是想通過粉國軍而達到黑共軍乃至黑執政黨的目的。這一類國粉極少,估計百分之五也沒有。

各類國粉加起來,聲音是很大的,但聲高不代表理正。不信你做一個對比,隨便找出100個國粉和100個非國粉或反國粉,把他們的史學著述拿出來擺一擺。不論專著、不論報刊論文、不論大陸台灣海外出版的,都算。後者的論著,不論數量還是質量,要是不超過前者的100倍,隨便你怎麼罵我。

所謂國粉,九成以上都是一些歷史研究的初入道者和連初入道者都不算的打醬油者,剩下那不足一成的則是心懷叵測的政治圖謀者而已,除了製造、傳播子虛烏有的神話故事和重複空洞的跟帖,你能找到幾篇他們寫的有根有據的東西?

為什麼我不認為國軍正大?來看幾場戰役:抗戰初期的忻口戰役,國軍以二十多個師對鬼子的一個師又兩個旅,結果怎樣?失敗;同樣是抗戰時的南寧戰役,國軍同樣以二十多個師對鬼子的一個多師,結果又怎樣?同樣是失敗。整個抗戰期間有22次大的會戰,有興趣的統計一下,看看這22次會戰有哪一次不是日本鬼子主動發起的?敵我兵力對比有哪一次不是數倍乃至十數倍於敵?又有幾次戰勝?幾多敗北?

日本鬼子裝備好,國軍裝備不如人,所以二十多個師打不過人家一個師,這算個理由。那麼就再看與共軍的戰例:解放戰爭之初,國軍對解放區重點進攻時,其對手可還是小米加步槍呢,可那又怎樣呢?右翼山東戰場,國軍裝備精良的六十個旅敗給了共軍裝備不精良的三十個旅,左翼陝北戰場,胡宗南裝備精良的二十五萬兵馬敗給了彭德懷裝備窳劣的二萬六千人槍。幾個月的重點進攻下來,國軍整師整旅的被全殲,可你能否找出國軍全殲共軍一個營的例子?

有人說八路會利用老百姓,那我又要問了,老百姓為什麼要被八路利用而不被國軍利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938年8月7日,張發奎在寫給蔣介石的《失守九江報告書》中稱:「查此次各部向九江附近集中時,因運輸困難,戰時增設部隊又驟難足額,沿途鳴槍拉夫、搜尋給養,不肖者且因強姦擄掠,軍行所至,村舍為墟。職由陽新徒步經瑞昌至九江時,滿目荒涼,殆絕人跡,民眾既失同情之心,軍隊自無敵愾之氣。如此而欲其奮勇殺敵,自不可能。」在抗戰時的有些地方,比如河南,還出現民眾群起而截擊國軍的情況。《1944年第一戰區中原會戰之檢討》中稱:「此次會戰期間,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現象,即豫西山地民眾到處截擊軍隊,無論槍枝彈藥,在所必取,雖高射炮、無線電台等,亦均於截留。甚至圍擊我部隊,槍殺我官兵,亦時有所聞。」大敵當前,國難當頭,百姓們為何抗擊自己的軍隊?害苦了。逼急了。國軍對河南百姓的禍害,有的時候甚至超過了日軍。似這類打鬼子特慫而欺負老百姓又特橫的軍隊,我實在看不出它有多麼大的正能量。

打敗仗並不可恥,只要肯打,屢北屢戰也不無可敬佩之處,可抗戰時的國軍,這種旺盛的鬥志到了四十年代以後還剩有幾成呢?蔣委員長曾這樣評價他的國軍:「一般將領的精神、決心和意志,實在是一天不如一天,在抗戰開始的兩年,大家都有拼戰致勝的決心,有消滅敵人的志氣,但到現在幾乎完全消沉了。」(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訓詞)

不消沉才怪!能借抗戰之名發財,誰還願玩命打仗呢?而要論吃空自肥,國軍軍官可謂無與倫比。曾任國府教育部長和宣傳部長的王世傑,在1941年8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各師兵員無一足額者,而且多數不足法定半額。但中央餉款均照足額發給,故師長、旅長、團長無人不中飽;甚至一師長而每月能中飽餉項達五、六萬元。彼等之法定待遇誠然不厚,然中飽之餉則每每為法定收入之數十倍!此一現象甚可慮。」

時任軍法執行總監的何成濬在1944年11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獨立工兵第二團團長干戢來寓,……談滇中情形,頗以帶兵為畏,蓋做生意、吃空額已成普遍習慣,排長以上皆富,惟士兵特苦,與同流合污,不知何日犯罪,不與同流合污,則作事處處受其牽掣,擬見委座後,即辭去此職云云。」

就這樣的軍隊,我不明白有什麼值得去粉的?

如今大陸、台灣、海外各種民國史料已經公開了很多,如果有興趣,找一找當年國軍的戰報、日記和私人通信看一看,看看我舉的這些是個別的還是普遍存在的。

抗戰期間,國軍堅持了正面戰場,多數的國軍將士沒有投降。在抗戰初期的戰場上,國軍與日軍的抵抗特別的激烈,犧牲特別巨大。所有這些,當然是必須給予肯定的,無數為國捐軀的英烈更是值得後人永遠銘記的。

但什麼事都應該恰如其分,對國軍的評價也應如此。但許多國粉不這樣,他們必須得說抗戰是以國軍為主才行,非要把國軍抗戰的貢獻拔到最高才行,就太不切實際了。尤其這動不動就以犧牲的慘重來說事兒,就更是荒謬。從古至今還從沒聽說過以一支部隊犧牲的多寡來評判其優劣的。

要打仗自然就會有犧牲,但國軍士兵的大量犧牲,有很多時候,恰恰是這支部隊的腐敗無能所導致。當年大吹特吹的所謂「鄂西大捷」,戰後台灣當局公布的數字,是以國軍傷亡49115人和被俘4729人的代價,打死打傷敵3500餘人,俘敵88人。試想,如果這支軍隊的指揮體系不是特別的差勁,而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的優秀,會不會用那麼慘重的犧牲來換取如此微弱的戰果?這僅僅是一例,誰若不信,那你隨便找一個別的「大捷」細細的解剖一下,看看和這個「大捷」有沒有什麼不同,有多大的不同。

研究歷史必須的方法,就是獨立的思考。既不受官方的影響,也不受網路炒作的干擾。待你真的願意靜下來坐下來,到那發黃的原始檔案堆里,花上幾年的功夫,找一個或幾個戰役戰鬥研究一下,再獨立思考一下,不用五年,不用更多的研讀,只消弄清楚一兩個問題,那麼我敢斷定,就是打死你,你也再不會去做這個粉兒了。

本文作者郭東風,網名牛戈。代表作《穿幫--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全書54.6萬字,16開441頁。更多精彩內容,移步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推薦閱讀:

「賜人爵一級」對民眾有何好處?
1979年對越還擊戰慘烈一幕:10多分鐘一個連傷亡殆盡
《魔獸世界》設計分析專輯
歷史上有沒有濟公其人,有怎樣的歷史記載?

TAG:历史 | 政治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