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法國裝甲部隊(2)

(一) CHAR LéGER MLE. 1935 R (RENAULT R35)

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法軍最多的步兵坦克就是雷諾R35。D1和D2的尺寸不再適合支援步兵,所以它們負責干戰鬥坦克的活。在發現雷諾FT坦克已經過時後,總參謀部在1933年決定停止D2的研發項目,轉而生產一種新的小型步兵坦克。因為法國陸軍在1930年改為了一年兵役制,所以他們就需要一款操作和維護儘可能簡單的新型坦克。新型坦克的重量不得超過6噸,且尺寸要小,可靠性要好,還不需要專門的坦克部隊進行維護。裝甲防護要達到30mm,武器為一門37mm火炮或兩挺機槍,最高時速要達到每小時8-10千米。和平時期的法國陸軍缺乏資金,因此這款輕型坦克一定要便宜到能夠大量生產。

R35

霍奇基斯公司碰巧趕上了法軍的需求,他們說服軍備顧問委員會(Conseil Consultatif de l』Armement)研發一款無炮塔的伴隨坦克。在1933年6月30日委員會給霍奇基斯下了3輛訂單,而此時的法軍甚至還沒正式給出步兵坦克的指標。

霍奇基斯的第一輛原型車

在1933年8月2日,工業部門收到了新型坦克的指標。一共14家公司參與了競爭。政府的APX工廠原本負責提供一輛樣車,但之後改為給勝出車型設計一款鑄造炮塔。在參加競爭的14家公司中,官方最終只允許4家商業公司建造原型車,即雷諾,FCM,德羅內-貝爾維爾(Delaunay-Belleville)和巴蒂尼奧勒-查狄倫(Batignolles-Chatillon)。其中,只有德羅內-貝爾維爾沒有建造原型車。

APX的原型車

查狄倫公司的原型車

雖然霍奇基斯搶先開始設計,但是雷諾公司提前完成了其原型車ZM(雷諾:你能跟得上我的斯比得嗎?)。直到1935年1月霍奇基斯才建成了原型車,但此時法軍已經修改了指標,要求增厚坦克的裝甲。霍奇基斯剛造完的坦克馬上就被法國陸軍拒之門外。雖然霍奇基斯的設計比起雷諾便宜很多,但是這種坦克的發動機馬力太低,內部空間不足,視野也很差。霍奇芬斯迅速設計了第三輛樣車,使用APX-R型炮塔,不過此時法軍已經接受了雷諾的設計。

ZM的模型

1934年末進行測試的雷諾ZM

原型車的越野能力似乎還不錯

雷諾ZM使用了鑄造車體和鑄造炮塔,炮塔內裝備有兩挺機槍。均參與了聯合鑄造項目。使用鑄造裝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革新,法國官方預計這會降低坦克的造價。然而,早期實驗表明了坦克還存在大量的技術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原型車超重。在德國陸軍採用37mm反坦克炮後,坦克總監(P.M. Velpry將軍)要求將坦克的裝甲增厚至40mm。所以,法軍在1934年5月修訂了指標,將重量限制放寬到了8噸,同時主武器也不得再使用機槍。雷諾重新建造了其原型車,而第一座APX-R炮塔也在1934年4月運抵工廠。政府的APX兵工廠設計了該型炮塔,鑄造則交由呂埃車間(Atelier de Rueil),故法軍將其命名為APX-R。雷諾的第二輛原型車和霍奇基斯的第三輛原型車均使用該型炮塔。雷諾的ZM原型車上裝有一門37mmSA18型火炮以及一挺7.5mm同軸機槍,而發動機則是85馬力的雷諾447。雷諾在卡車和公交車上使用過這款商用發動機,同時全車重量也上升到了7.5噸。

裝備APX-R炮塔的雷諾原型車

升級防護後的圖紙

在測試過程中,雷諾的懸掛系統暴露了大量的問題。鑒於戰略局勢持續惡化,法國陸軍最終決定將其投入生產。在1935年4月他們下了最初300輛的訂單。新型坦克被命名為雷諾1935年型輕型坦克(Char Léger mle. 1935 R),不過人們更多地把它稱作雷諾R35。第一批坦克在1936年3月24日送出。因為此時的法國工業不再能單獨生產一輛完整的坦克,所以許多公司都參加了生產。在比揚庫爾的雷諾工廠負責生產了坦克的大多數機械零件,而炮塔則在鑄造廠生產(Cail和Fives-Lille)。鑄造車體由聖沙蒙和阿爾斯通鑄造廠負責,克勒索生產裝甲板,火炮和光學儀器則來自皮托。車體一開始在塔布的阿爾斯通工廠裝配,之後坦克會被送到伊西萊穆利諾的AMX(伊西萊穆利諾鍛造廠,雷諾鍛造廠1936年國有化之後的名字)進行最後的裝配。在1937年6月1日,最初的兩個坦克營(第9和第20坦克營)開始裝備R35坦克。法軍總計訂購了大約1611輛坦克(包括外貿和R40),在法國投降前送出了大約1570輛。

1937年在諾曼底參加測試的雷諾R35

在1940年法國戰役中被德軍摧毀的雷諾R35

APX-R炮塔

在1937年夏,法軍在布爾日使用25mm反坦克炮和德國37mm反坦克測試了R35的裝甲防護。在測試完成後,法軍驚訝的發現鑄造裝甲在防護上有嚴重缺陷。在37mm反坦克炮射擊的18顆炮彈中,有14顆擊穿了其裝甲,所以法國在之後的生產批次上改進了裝甲。R35坦克原本配備的潛望鏡容易被彈片擊傷,因此在1938年法軍用了PPLRX-180P潛望鏡。這種改進型炮塔被稱作APX-R1。

慘遭反坦克炮測試的某雷諾R35

因為法軍預計坦克的主要職責是攻擊無裝甲目標(比如敵軍步兵和野戰工事),所以R35使用老式的37mmSA18型火炮。由於法國陸軍在一戰中沒經歷過坦克戰,因此他們並沒有優先考慮主炮的穿甲能力,雖然SA18在1926年就已經過時。一戰後唯一的一次大規模坦克戰發生於西班牙內戰中。法軍發現坦克戰很常見,所以他們趕緊研發了炮管更長的37mmSA38火炮來提升坦克的反裝甲能力。新型火炮的初速更高(每秒705米)。同時,法軍還為其研發了1938年型次口徑穿甲彈,在使用這種彈藥時,火炮可以在400米上擊穿30度放置的30mm鋼板。該炮在1939年的後半年開始生產,所以之後生產的R35上均使用這種新型火炮。

APX-R炮塔內部視角

雖然法國陸軍在一戰中率先在雷諾FT(TSF)坦克上安裝無線電,但是R35的指標中並沒有這一要求。法國人覺得這會增加造價,使設計複雜,同時無線電也佔據了太多空間。在1937年4月,法軍基於步兵使用的ER40開始研發實驗型的ER 54無線電。在二戰爆發前,法軍只有(第507坦克團)第二坦克營的45輛R35裝備有無線電。這支部隊負責測試在步兵坦克上使用無線電會產生的問題。在1940年春,法軍打算把無線電配備給連級的指揮坦克。

由於R35容易陷入軟土,所以法軍試圖改進其越野能力。他們在1938年到1939年間測試了幾種不同的懸掛系統。在1939年2月16日,法軍決定為其換裝新的豎向彈簧。AMX兵工廠也為R35設計了一個尾撬來改進其越壕能力。從1939年末開始生產的R35(大約為第1100輛)加裝了尾撬。法軍還計劃生產1500輛1939年改進型雷諾坦克(雷諾R40),只是生產零件的延期減慢了生產進程,最終法國只生產了大約155輛該型坦克。

R35的另一個問題在於機動能力。該車的實際重量由原本預期的6噸上升到了接近11噸,但是發動機仍然只有85馬力,這降低了其機動速度。

國外畫師手中的R35

截止1940年,雷諾R35是除了雷諾FT以外唯一一個有大規模海外出口的坦克。波蘭在1939年夏末接收了第一批50輛R35坦克。由於波蘭在1939年戰敗,訂單里的其餘坦克都被轉交給了黎凡特地區的法軍部隊。一部分波蘭的R35坦克連參加了與德國和蘇聯的戰鬥。紅軍繳獲了幾輛坦克,其中一輛現今保存在庫賓卡的坦克博物館內。大部分波蘭坦克都在東南區域,所以34輛R35逃到了羅馬尼亞,另一些則前往了匈牙利。羅馬尼亞準備執照生產R35,他們下了200輛的訂單,在法國戰役前一共接收了41輛。在1940年4月,法國也給南斯拉夫送出了54輛R35,這些坦克參加了1941年與德軍的戰鬥。此外,在1940年1月法國也給土耳其送出了一個營(50輛)的R35坦克。

在1940年6月損失的雷諾R40

(二) CHAR LéGER FCM 36

儘管在1934年的競爭中,法軍選擇R35作為其主力步兵坦克,但法國陸軍還是決定訂購100輛FCM的產品。與雷諾和霍奇基斯的設計不同,FCM36使用了焊接技術,畢竟FCM(地中海冶金鍛造廠)本來就為海軍大建,所以這一點也不奇怪。另一個特點在於它使用了柴油發動機。FCM原本想使用95馬力的貝利埃(Berliet)ACRO柴油發動機,但是由於發動機故障頻發,最後他們只好換為了91馬力的貝利埃 里卡多柴油機。法軍認為FCM36的炮塔比APX-R好很多,所以他們計劃給新生產的R35(第1350輛起)安裝FCM36的炮塔。然而,這種炮塔不太適合新型的37mmSA38火炮,所以這個計劃胎死腹中。將傳動系統安裝到後部節省了空間,因此FCM36比R35的內部空間更大,使用無線電的車輛就更多。這種坦克一般使用ER54無線電,但是在1940年這些坦克也裝備了ER28無線電。

現今保存的FCM36

法軍認為FCM36是最好的新型步兵坦克,但是先進的焊接裝甲延長了其生產時間。到1939年4月,只有兩個營裝備了FCM36。法軍不優先訂購FCM36的主要原因在於地中海冶金鍛造廠同時還在建造Char B1 bis,因此其生產能力有限,更何況FCM比R35貴了太多。第一批坦克的訂購費用為45萬法郎,而同一時期的R35隻需要20萬法郎。法軍計劃在1940年再下兩批合計300輛的訂單,但是法軍在預計到訂購價格達到90萬法郎後放棄了訂購,因為同一時期的後期型雷諾R35坦克只需要35萬法郎。

1938年11月,在巴黎的第503坦克團

FCM36的炮塔內部

被遺棄的FCM36

推薦閱讀:

電影《沉靜如海》中描述的感情真的是愛情嗎?
中國南海的珊瑚中,記錄了二戰及鴉片戰爭所釋放的金屬汞
軍事——轟炸東京(一)
紅色狙擊手和蒙古水兵——拉德納·阿尤舍耶夫小傳
挑燈看劍 ——漫談二戰蘇德將領(10下)

TAG: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