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和「安史之亂」
1
《雍正王朝》開篇的故事是黃河泛濫,戶部缺銀。
以此引發四阿哥到江南壓榨鹽商,籌款賑災。同時觸發了八阿哥管理戶部組成的政治集團,和太子-四阿哥政治集團的一次利益衝突。把朝野最大的矛盾交代得清清楚楚。
四阿哥完成任務回到京城,又接手了康熙的另一個任務,追討國庫欠款。四阿哥和田文鏡不講情面,逼死了老臣魏東亭。一眾借了戶部銀子的老臣到康熙面前哭訴。康熙這時候發話。
戶部存銀不到50萬兩,而康熙替魏東亭還債40萬兩,替三阿哥還債35萬兩。現在還有兩三百萬兩銀子可以拿出來給老臣還債。也就是說黃河泛濫的時候,康熙的大內有銀三四百萬兩。救災如救火,為什麼不拿出一半來賑濟災民哩?為啥還要派四阿哥去江南搞錢,晚一天要餓死多少人?
拋開這個揭露了康熙是個守財奴的隱形設計不提,這一段故事反映了兩個歷史事實。
1,內務府(皇帝私庫)和戶部(國庫)是兩個獨立的財政機構。
2,內務府非常有錢。
清朝有一句民謠,「樹小屋新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諷刺的是在內務府混事而成為暴發戶的人。內務府的財產來源,主要是部分國家稅收,皇家莊院(類似紅樓夢賈府的莊子)的收入,各種鹽茶礦專賣的抽頭,各省的進貢和官員的孝敬。由於皇家的權勢熏人,內務府在財政收入里拿的都是肥肉,在清朝康乾時期,內務府的收支往往還有富餘,甚至能撥款給戶部。《雍正王朝》里那種戶部窮光蛋,內務府大財主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種真實的反映。
2
封建王朝,國庫的錢也就是皇帝的錢。但是人的貪婪總是沒有止境。皇帝終將不再滿足於和臣民共用國庫。建立和國庫分開的私庫,擁有所謂的「體己銀子」,就成了一種需求,清朝的內務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秦漢的三公九卿政治制度中,九卿之一——少府,是專門掌管皇家庫房和照顧皇帝生活起居的官職。這官職在魏晉之後形成的六部九卿制中,依舊存在。此時還屬於政府官員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皇族的私產還在政府官員的「監督」和管理之下,雖然這種「監督」也就是瞪眼睛瞅一瞅。還得時時提防皇帝轉過臉來的一句「你瞅啥?」
皇帝私庫的正式建立,脫離了政府的管理,成為皇帝絕對的私產的這一過程,到底誰是始作俑者呢?說實話,精準的史實,我也不知道,去考證這個問題,也非常困難。但我覺得,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這個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舊唐書 食貨志》里有這樣一段記載李隆基建立的皇帝私庫「大盈庫」。
又王鉷進計,奮身自為戶口色役使,征剝財貨,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雲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玄宗日益眷之,數年間亦為御史大夫、京兆尹、帶二十餘使。
又楊國忠藉椒房之勢,承恩幸,帶四十餘使,雲經其聽覽,必數倍弘益,又見寵貴。太平既久,天下至安,人不願亂。而此數人,設詭計以侵擾之,凡二十五人,同為剝喪,而人無敢言之者。及安祿山反於范陽,兩京倉庫盈溢而不可名。
什麼叫「非正額租庸」呢?唐朝在改革兩稅法之前,稅收是以租庸調形式來徵收的。租為田稅,庸是針對成人的勞役,調為戶口稅。王鉷為李隆基盤剝百姓,定是巧立名目,他搞到的錢,當然是「非正額租庸」。
▲以「盈」,「大盈」為底款的唐朝器皿。
自從李隆基之後,唐朝的皇帝們也大都繼承了他的貪婪。陸贄在上給唐德宗勸諫的奏摺里寫道:
「瓊林」、「大盈」,自古悉無其制,傳諸耆舊之說,皆雲創自開元。貴臣貪權,飾巧求媚,乃言:「郡邑貢賦所用,盍各區分:賦稅當委於有司,以給經用;貢獻宜歸於天子,以奉私求。」玄宗悅之。新是二庫,盪心侈欲,萌柢於茲,迨乎失邦,終以餌寇。《記》曰:「貨悖而入,必悖而出。」豈其效歟!
資治通鑒中,對唐德宗時期國庫管理混亂,皇帝私庫管理權落入宦官之手也有記載。
舊制,天下金帛皆貯於左藏,太府四時上其數,比部覆其出入。及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時京師多豪將,求取無節,琦不能制,乃奏盡貯於大盈內庫,使宦官掌之,天子亦以取給為便,故久不出。由是以天下公賦為人君私藏,有司不復得窺其多少,校其贏縮,殆二十年。宦官領其事者三百餘員,皆蠶食其中,蟠結根據,牢不可動。
跟李隆基導致的安史之亂一樣,唐德宗的貪婪無道,直接導致了唐朝另一次國力大損的重大事件——涇原兵變。
上發涇原等諸道兵救襄城。冬,十月,丙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
軍士冒雨,寒甚,多攜子弟而來,冀得厚賜遺其家,既至,一無所賜。丁未,發至滻水,詔京兆尹王滻犒師,惟糲食菜啖。眾怒,蹴而覆之,因揚言曰:「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乃擐甲張旗鼓噪,還趣京城。令言入辭,尚在禁中,聞之,馳至長樂阪,遇之。軍士射令言,令言抱馬鬣突入亂兵,呼曰:「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為族滅之計乎!」軍士不聽,以兵擁令言而西。上遽命賜帛,人二匹。眾益怒,射中使。又命中使宣慰,賊已至通化門外,中使出門,賊殺之。又命出金帛二十車賜之。賊已入城,喧聲浩浩,不復可遏。百姓狼狽駭走,賊大呼告之曰:「汝曹勿恐,不奪汝商貨僦質矣!不稅汝間架陌錢矣!」上遣普王誼、翰林學士姜公輔出慰諭之。賊已陳于丹鳳門外,小民聚觀者以萬計。
3
最近看到關於安史之亂的話題非常多。有討論能否避免的,也有討論為什麼發生的,還有討論戰鬥細節的。這次叛亂在唐史上是一個必然,是不可避免的。沒有安祿山還會有一個安祿水,沒有史思明也會有一個史思暗。
那麼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歷史很多時候複雜得要死,一句兩句說不清楚,甚至一本兩本書也說不清楚。我想,大盈庫也許就是原因之一,也許是最微不足道的原因,也許又是最重要的原因。
壓死駱駝需要最後一根稻草,但是駱駝被壓死之後,每一根稻草都是最後一根稻草。
推薦閱讀:
※發達國家對外援助的目的是什麼?
※歷史已經終結了么?
※社會資源如何分配?階級鬥爭如何解決?
※按照剝削理論,這兩個人誰剝削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