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粉絲——偶像的土壤
按照序言里的目錄,這一節本來應該區分「偶像」、「明星」等一系列概念。然而在寫完上一節「職業偶像」之後,覺得有必要把「粉絲」也拿出來好好地講一講。
為什麼呢?正如標題所說,「偶像」與粉絲很多時候需要被當做一個整體去看待。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無粉絲不「偶像」,無「偶像」不粉絲,粉絲與「偶像」這兩個概念本來就是相生相長的。一個偶像,想要維持ta的「偶像」形象,想要持續ta的職業,就必須要擁有粉絲群。因而,想要深入探討「偶像」,「粉絲」就是一個不可不談的話題。
一、粉絲的錯覺
如果問一個王俊凱的粉絲,你為什麼喜歡「王俊凱」(王俊凱),那麼ta可能會列舉出一二三四個理由。然而,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絕大多數粉絲都會覺得自己迷上的,是王俊凱這個男生,而不會認為自己喜歡的是一個名為「王俊凱」的形象。
這裡所說的「錯覺」指的就是:粉絲誤認為自己喜歡的是偶像(藝人自身),但其實真正迷戀的是偶像所塑造出來的「偶像」形象。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我一直強調「偶像」與偶像的區別,但是「偶像」形象在很多時候很可能與偶像個人的真實形象相去不大。在上一節我們提到了,偶像的工作類似於全天候在鏡頭前扮演一個角色,比如說鞠婧禕要只要出現在鏡頭前,她就需要扮演「鞠婧禕」。然而「鞠婧禕」這個塑造出來的形象,在很多時候可能與鞠婧禕本人形象就是一致的,這種情況就類似於演員的「本色出演」。
比如說渡邊麻友本人十分喜歡吃肉,她出現在鏡頭前扮演「渡邊麻友」這個角色的時候(接受採訪,出演綜藝節目)經常表現出「愛吃肉」這個特點。注意到,她在鏡頭前的時候並不是以渡邊麻友這個女孩子的身份出現,而是以「渡邊麻友」這個偶像形象出現的。因而她在鏡頭前說「我喜歡吃肉」就相當於告訴觀眾「渡邊麻友」這個人設是一個「愛吃肉」的人設。在這個時候,「渡邊麻友」這一個塑造出來的形象就和渡邊麻友本人達成了重合。假如她在鏡頭前一直以「不愛吃肉」的狀態出現,那麼就會給人留下「渡邊麻友」不愛吃肉的印象,從而使得「偶像」人設與藝人本性不一致。
至於偶像們想要塑造什麼樣的「人設」,那是偶像和運營公司所決定的。在有些方面可能會保持和藝人本性一致(本色出演),而某些方面可能會表現出不同(人設與本性)。粉絲所能做的,就是選擇符合他們喜好的人設,然後去「飯」塑造這個人設的藝人。就本質上而言,他們飯的是表演出來的人設而非藝人本身(不管這個人設和藝人本身的相似度如何),然而粉絲們自己認為,或者說傾向於認為自己所飯的就是藝人本身,這便是所謂的粉絲的錯覺。
為什麼要談論粉絲的錯覺呢,因為粉絲的錯覺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粉絲的行為。粉絲認為自己飯的是藝人本身,所以他們不會局限於僅僅從「鏡頭前」這個渠道去了解「偶像」,總是希望跳到鏡頭之外去與偶像進行接觸。
之前提到,職業偶像在鏡頭之前就一定是以「偶像」的形象出現的,也就是鏡頭之前皆「偶像」。這句話的反面就是鏡頭之外無「偶像」,王俊凱在不面對鏡頭的時候只是王俊凱這個男生而已,他不需要在家裡也塑造「王俊凱」這個偶像形象。在這一點上,職業偶像們和演員、歌手是一樣的。他們需要有自己的私生活。
然而粉絲由於人為自己飯的是偶像,而不是「偶像」形象,所以就必然想和偶像本人進行接觸(一部分粉絲)。粉絲們給偶像接機,王俊凱考大學被包圍等等就都是這一現象的表現。粉絲們不願意只在屏幕上看到由偶像們扮演的「偶像」,而是想與塑造「偶像」的偶像,以人對人的關係進行交流。某種意義上來說,48系所謂「可以見面的偶像」這一概念就利用了粉絲的錯覺,通過握手會等等物理世界裡真實的接觸來完成粉絲與偶像(而非「偶像」形象)的互動。
二、粉絲究竟在做什麼?
「飯偶像」的本質在於:粉絲與塑造出來的「偶像」完成人格共生。
這裡面的「偶像」,是藝人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粉絲們或是把自身人格帶入到偶像人格當中去,把偶像作為「超我」(即自己想達到,但卻達不到的形象);或是把「偶像」當做自己的想像里的某個親密對象(兒子、女兒、男女朋友等),然後維持一種想像中的關係。
不管是自身代入也好,關係想像也罷,粉絲的人格都在某種程度上與一個被塑造出來的人格產生了某種羈絆。這種羈絆是單向的,對於每一個粉絲而言,「偶像」都是一個清晰明確的個體形象,但是對於偶像來說,粉絲們只是「fans」, 粉絲全體形成一個Mass, 單獨粉絲不具備個體性。也就是說,在偶像藝人的眼裡,作為「粉絲」的個人是不存在的。
這種單方面的羈絆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粉絲們不會排斥其它粉絲的存在,因為粉絲們也知道,其它粉絲和自己一樣,與偶像的羈絆是「單向」的,即其它粉絲也僅僅是在維持與偶像「想想中的關係」。偶像與粉絲之間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一個「契約」,即粉絲可以對偶像進行單方面想像,在這種想像面前,粉絲們是「平等的」,而代價就是他們在偶像面前要失去「個體性」,成為一個mass的存在。
當偶像與粉絲良好地遵守著契約的時候,粉絲們擁護著偶像,為其發展演藝事業提供基礎;而偶像以自身的工作成績來回報粉絲,這樣就形成了粉絲與偶像在現實中共生體系。對於粉絲來說,他們實時了解這偶像的事業、生活動向,使得「偶像」就好像是一個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從而在粉絲的想像中達成了「共生」。這和諧狀態下的兩種「共生」,使得偶像與粉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個「意識統一體」,雖然這個統一體可能是以千千萬萬個實際個體的形式生活著,但在某種意義上有著高度統一的意識(比如48系總選舉的時候,偶像與其粉絲就會形成意統一意識體)。
一旦某個粉絲(或者非粉絲),在偶像面前被當做「個體」對待,進一步地,與偶像形成了雙向的羈絆,那麼「平等性」就被破壞了(為什麼都喜歡你,有的人就能被你喜歡,而我們就只能單向喜歡你呢)。從而,契約被偶像單方面打破,在某種意義上就會被認為是「偶像失格」(偶像的不稱職)。因而我們看到,偶像的戀愛、婚姻從來都是敏感問題。木村拓哉當年結婚的時候可謂是鬧得沸沸揚揚,而48系偶像更是制定了「禁止戀愛」這樣的公約。看上去,這是對藝人本身不人道的人身自由的限制,然而實際上,這是由「職業偶像」這一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
說到底,職業偶像的工作就是販賣人設。與「偶像」完成人格共生的粉絲們,通過與偶像達成「契約」來滿足自己單向的想像;而偶像的事業也生長在這想像的土壤之上,他們通過遵守「契約」來保證土壤的穩定,從而種出自己的演藝之花。
三、再說職業偶像的特殊性
我們看到職業偶像與演藝圈其它工種的差異。演藝圈其它職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是靠手藝(演技、唱功、舞台表現力、搞笑能力)吃飯;與此相對,偶像們則是通過販賣人設,構建形象,經營自己與粉絲的關係來在演藝圈生存。
其它藝人是干好活,再吸粉;而職業偶像則是「吸粉就是本職工作」。
從而,偶像這個職業在剛剛被引入娛樂圈的時候,是很容易受到傳統行業人士的「鄙夷」的。中國演藝圈目前對於所謂的「小鮮肉」的各種聲音,本質上體現的是圈內對於「偶像」這一概念的認識不足,對於「粉絲」的認識不足,對於「偶像-粉絲」關係的認識不足。我們慢慢地理解「追星」這一行為,也就是把某個傳統職業的藝人(歌手、演員)當成「偶像」;但是我們(演藝圈和社會大眾)目前還很難理解,也從認知上還沒接受:為什麼會有人專門去做「偶像」,把「偶像」當成一種職業,把「吸粉」當做工作核心。
社會大眾,和傳統藝人們會質疑:在演藝圈裡,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飯的,你們看上去沒什麼本事,怎麼就吸來那麼多粉絲?
下一節里,筆者就要回答社會大眾以及傳統藝人對職業偶像的質疑:偶像們真的是沒什麼本事嗎?為什麼現在的職業偶像們的年齡都偏小?這些年輕的偶像們到底能給粉絲們帶來什麼,偶像是一碗青春飯嗎?
推薦閱讀:
※小鞠能否在主流小花圈中佔有一席之地?
※如何評價湯敏,趙嘉敏,鞠婧禕分別對snh48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參加星夢手記 1st fan meeting是什麼體驗?
※圈外人是怎麼看待「黑水艦隊」和「水蛆」這些群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