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俄羅斯坦克觀瞄設備發展簡介
坦克觀瞄設備是坦克火控系統中關鍵設備,冷戰時期蘇聯坦克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發展體系,其坦克觀瞄設備主要分為晝間炮長鏡、夜間炮長鏡、車長鏡、大型探照燈,很有意思的是蘇系坦克炮長用晝/夜瞄準鏡是分開的兩個系統,這種風格依然保持至今。本文謝絕非授權轉載。
一、晝間炮長鏡
炮長鏡從結構上可以分為望遠式和潛望式兩種,二戰後第一代T-54/55,第二代T-62均使用望遠式瞄準鏡,從第三代T-64開始,改為潛望式瞄準鏡。下圖為蘇聯/俄羅斯主要的晝間炮長鏡型號以及主要配備的坦克型號,X為主要型號,(X)為可選型號。
TSH-2B32型晝間炮長鏡
T-54/55的早期晝間炮長鏡,望遠式炮長鏡,前部安裝於炮塔左側前部開口處,殼體左側的轉換桿用於選擇3.5x或7x放大倍率。
TSH-2B32型晝間炮長鏡的分劃,射表對應不同彈種,測距採用分劃線測距的方式,夜間分劃線可使用紅色照明,分劃照明不可調光。
T-55A裝備的TSH-2B32型晝間炮長鏡(右側)。
TShSM-32PVM型晝間炮長鏡
T-54/55的後期改進型晝間炮長鏡,仍然是望遠式炮長鏡。
主要特點是配合炮管上方的KDT-1/KDT-2激光測距儀實現了激光測距,並實現了瞄準線的獨立穩定。
彈種射表被移動到視場上部,自動模式下,激光測距後,炮長鏡根據彈道計算機的解算自動設定表尺,準星顯示在視場的下半部分,設定表尺後準星會移動,需要重新瞄準。視場右側的綠色信號燈標識火炮處於待髮狀態。
T-55AM裝備的TShSM-32PVM型晝間炮長鏡。
TSH 2B-41型晝間炮長鏡
T-62的早期晝間炮長鏡,與TSh2B-32類似。視野具有±5度的垂直調節範圍,可變的放大倍數為3.5x或6.9x,視野為18°或9°。
TSh2B-41基本上對應於TSh2B-32,只有分劃改用115mm炮彈射表。
和TSh2B-32一樣,TSh2B-41需要在坦克炮塔左前裝甲處開觀察孔,觀察孔處有玻璃保護。
T-62裝備的TSh2B-41型晝間炮長鏡。
TShSM-41U型晝間炮長鏡
T-62的後期改進型晝間炮長鏡,與TShSM-32PVM類似,加裝了KDT-1/KDT-2激光測距儀實現了激光測距,視場分劃也於TShSM-32PVM相同,只是射表匹配115mm彈種。
1K13型晝間炮長鏡
1K13實際上是晝夜兩用炮長鏡,用於步戰車時主要充當晝夜兩用炮長鏡,而用於坦克時主要是充當夜間炮長鏡,晝間也可以使用,故1K13型炮長鏡我們放在後面介紹夜間炮長鏡的篇幅中。
TPD 2-49型晝間炮長鏡
T-64上首次採用,是一種新型的集成了光學測距功能的炮長鏡。包括了一個測量基座為1200 mm的光學測距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光學測距儀在20世紀50年代末已經有了獨立的視線穩定能力。TPD 2-49是潛望式炮長鏡,無需在炮塔前部開孔,避免炮塔開孔處成為弱點。
主炮支架通過平行四邊形連桿(黃色)連接到炮長鏡的垂直穩定器,這確保了在垂直方向上視野的穩定。炮長鏡(淺紅色)在上部包含自動裝表系統,根據不同的彈種選擇,在視野中只顯示了一個射表。光學測距儀(深紅色) 瞄準目標後,將被測物水平放置在中部。通過下方控制組件(深綠色),進行正確的設置距離設置。左手柄大拇指旋鈕用於減小距離,右手柄大拇指旋鈕用於增加距離。
TPD-2-49也可安裝在T-72中,圖中炮塔頂部橫向的銀色管子即為T-72上安裝的TPD-2-49光學測距儀。
測距儀根據截面測量原理工作,截面對其時的讀數即為實際距離,測量公差為3-5%,測量範圍為1000?4000米。通過視場的獨立穩定,也可以在運動中測量距離。
TPD-2-49型晝間炮長鏡的視場,由於彈種射表可以自動選擇,視場上部只顯示距離,仍然保留了測距分劃線。
TPD-2-49光學測距只顯示在右側目鏡。
TPD-K1型晝間炮長鏡
在TPD-2的基礎上去掉了光學測距,集成了激光測距儀,並改進了陀螺,提高了垂直方向的視野穩定能力。主要裝備T-72,應用非常廣泛。
視場內的分劃沿用了TPD-2的風格,由於集成了激光測距模塊,視場中,將紅色投射光環激光環指向目標,按壓右手大拇指按鈕測距。距離在視場上部顯示。激光測距儀的測量範圍為500-4000 m,精度為±10 m。測量距離超過3000米必須手動調整,因為自動距離調整模塊不能再處理這些數值。視場右側仍保留了測距分劃線。
TPD-K1實際的視場,未加電狀態下紅色投射光環是不顯示在視場中,垂直方向曲線型的分劃線為並列機槍表尺。
TPD-K1右視圖,它通過平行四邊形連桿將瞄準鏡連接到主炮。
TPD-K1左視圖。
TPD-K1的操縱台。
TPD-K1的物鏡尺寸很小,只需要在炮塔頂部開一個很小的孔即可安裝。
T-72坦克炮塔上部的TPD-K1(左側),為了適應野戰環境,物鏡配備有自動清洗設備和雨刮器。
T-72裝備的TPD-K1型晝間炮長鏡。
1G42型晝間炮長鏡
1G42是基於之前的型號1G21的改進型,放大倍率為3.9x 至 9x可調整,視角為20°至 8.4°,首次實現了視場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穩定,原理是通過具有兩個自由度的大型機械陀螺儀進行穩定。陀螺儀位於1G42的前下部。炮塔和主炮由獨立於瞄準線的穩定器進行調整。
1G42的視場,與TPD-K1不筒,視場上部增加了緊急射擊用的表尺分劃,激光測距不需要再使用紅色投射光環,使用頂部的尖點對準目標即可測距,距離用數字形式顯示在視場下部,但仍然保留測距劃分線。
1G42的控制面板。
1G42的右視圖。
1G42的左視圖。
裝備1G42(右側)的T-80B坦克,1G42主要裝備於T-64B和T-80B。
1G46型晝間炮長鏡
1G46是基於之前的型號1G42的改進型,主要改進為運動中的視場穩定度,屬於穩像火控,放大倍率為2.7x 至 12x可調整,視角為20°至 4.5°,運動範圍仰俯角+ 20°至 - 14°,水平角±8°,30公里/小時的視場穩定精度為0.2mil,主要用於T-80U、T-90,1G46被認為是使用瞄準線機械穩定的最後一個型號。即使這項技術非常可靠,能偶確保足夠的精度,但仍然需要較大的尺寸。
1G46視場與1G42類似,(1)為HEF-FS尾翼穩定殺爆彈的表尺,(2)為HEAT-FS尾翼穩定破甲彈的表尺,(12)為APFSDS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表尺,由於距離標記過於密集,這個表尺劃分被水平地拉開了。(3)為三角準星,用於測距和穩像工況下的擊發,(5)為裝表工況下的參考劃分,交點為裝表工況下準星,打移動目標時可根據目標速度選取合適的提前量。(4)為並列機槍表尺,(10)為基準高度2.5m目標的測距分劃線,(9)是一個發光二極體,亮起時表示可以開火,(8)為彈種提示,(7)為數字式距離顯示,(6)為車長超越射擊指示燈。(14-18)為炮口實際位置。
1G46實際的視場。
1G46的前視圖。
1G46的右視圖。
1G46的左視圖。
裝備1G46的T-90坦克。
1G46的簡易訓練儀,下部右側的旋轉開關為彈藥選擇開關,Б為APFSDS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О為HEF-FS尾翼穩定殺爆彈,К為HEAT-FS尾翼穩定破甲彈,П為炮射導彈。
二、夜間炮長鏡
蘇聯夜間瞄準鏡從發展之初起均為潛望式炮長鏡,經歷了主/被動紅外夜視儀之後,逐漸發展為熱成像儀。下圖為蘇聯/俄羅斯主要的夜間炮長鏡型號以及主要配備的坦克型號,X為主要型號,(X)為可選型號。
TPN-1型夜間炮長鏡
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就研發了TPN-1型夜間炮長鏡,並首先用於T-54上,TPN-1基本上可以用於蘇聯時期所有坦克,應用也最為廣泛。例如TPN-1-23-49屬於TPN-1的分型號,後綴表示對各種T系坦克的型號。TPN-1放大倍率為5.5x,視野6°,潛望式炮長鏡。有效的夜視距離約為600 - 800米。由於單級電子光學圖像轉換器需要使用高電壓。它從電氣系統的24V直流電壓轉換約10kV的高壓電,通過高壓電纜進入TPN-1。
自動快門確保在主炮開火時,圖像轉換器上的光學輸入被短暫關閉。這樣可以保護圖像轉換器,否則TPN-1可能會發生故障。
TPN-1需要配合L-2AG紅外大燈才能運行,TPN-1通過連桿臂和平行四邊形連桿與主炮的穩定組件連接,紅外大燈也隨動與主炮,始終沿著炮管方向輻射。TPN-1晚上也可以在運動中獲得穩定視場,但TPN-1無法使用晝間炮長鏡的激光測距儀,無法確定距離。
由於夜間可視距離較近,且無法使用激光測距儀,TPN-1的視場分劃非常簡單,表尺僅劃分到有效視距以內,由於距離較近,射擊也比較容易。
TPN-1僅用於夜戰,為了保護物鏡,鏡頭配備有裝甲保護板,由4個螺絲釘安裝固定,使用前必須拆掉裝甲保護板,這一工作無法在車內完成,不利於實戰。
TPN-3型夜間炮長鏡
TPN-1自50年代以來大量生產,幾乎安裝在每一輛T系坦克上。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大量國家以許可證方式生產的T-72仍然裝備了這種技術上已經過時的裝置。TPN-1的主要缺陷在於主動式紅外,且觀察範圍有限。在70年代中期,誕生了TPN-3,主要用於新型坦克T-64、T-72、T-80,且沒有用於出口。TPN-3放大倍率為5.5x,視野7°。
TPN-3配備了比TPN-1更敏感的紅外線感測器模塊。TPN-3可以在被動模式下使用,在被動模式下最大可見度為850米。在現代化的紅外頭燈L-4A的幫助下,主動模式下可見度增加到大約1200米。後期TPN-3進行了現代化改進的型號TPN-3K,被動模式可見度超過1000米,取得了巨大的技術飛躍。
TPN-3與TPN-1一樣通過連桿臂和平行四邊形連桿與主炮的穩定組件連接,以獲得穩定的視場。在控制面板的底部有兩個撥動開關,用於打開鏡頭加熱器,打開時兩個相應的黃色指示燈亮起。右側為主動模式的紅色指示燈,被動模式為綠色指示燈。這些指示燈的右側是電位計旋鈕手柄,用於控制目鏡視場內照明條的亮度,底部是用於選擇主動或被動模式的機械換檔桿。
TPN-3的視場,由於可見度的提升,表尺重新回到視場內,左側是所選彈種的表尺,當前彈種為穿甲彈,右側是並列機槍的表尺。距離調整使用兩個水平線旁邊的水平線。當距離螺絲旋轉時,三角準星一起向上或向下聯動。然後通過三角準星瞄準目標,主炮將獲得所需的仰角。TPN-3與晝間炮長鏡的自動火控系統並不關聯。
TPN-4 BURAN(T01-K01)型夜間炮長鏡
TPN-4 BURAN紅外夜間炮長鏡是TPN-3的後續型號,TPN-4主要用於T-64、 T-72、T-80 、T-90 坦克。首次應用於172M-M2工程中,這是一種研製中的型號。TPN-4放大倍率為6.8x,視野5.4°。
TPN-4 BURAN前視圖。被動模式下可視度超過1500米,首次超過了主動模式。
鏡頭調整機構的結構清晰可見。鏡面懸掛在頭部外殼中,右側和左側在軸承中,並通過右側的平行四邊形連桿進行調節。該平行四邊形連桿通過叉形導軌連接到下殼體塊中的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
TPN-4 BURAN的控制面板。
TPN-4的視場分劃。
1K13型晝夜間炮長鏡
80年代,新開發的9K116系列炮射導彈能夠大幅提高坦克的有效射程,部隊試驗顯然非常成功,裝甲部隊希望將其應用於T-55和T-62坦克的現代化。9K116也被用於BMP-3裝甲車的2A70主炮。1K13就是為9K116而生的,1K13同時具備晝間和夜間炮長鏡功能,同時集成了9K116導彈制導模塊。然而,出於成本原因,並非所有安裝1K13的T-55和T-62坦克都配備了9K116導彈,很多時候僅作為夜間炮長鏡使用。1K13 的基本設計包括用於被動模式的光電紅外圖像轉換器和用於主動模式的紅外圖像轉換器以及具有集成引導波束通道的晝間視頻通道。根據生產年份的不同,可以使用第一代,第二代,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圖像發生器。被動夜視模式下的可見度在800米至1200米的範圍內相應波動。
1K13-2主要用於BMP-3步戰車早期型號,是主炮長鏡。與1K13 的主要區別在於只安裝了一個被動紅外圖像轉換器,放棄了主動模式。
進一步的改進型是1K13-D。它可以安裝在較老的T-55或T-62上,並且在垂直和水平上具有獨立的視場穩定能力,並有用於夜視的被動紅外通道,加裝激光測距儀,取消了激光束通道。1K13-D是裝備有彈道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的一部分,自動化程度較高。
1K13的夜間通道視場。
為了在白天也可以使用1K13,不需要額外的準備工作,炮塔頂部的鏡頭裝甲保護蓋上設有可以從裡面操作的裝置。
裝備1K13和TPN-3的T-72外觀上的區別。
AGAVA-2(T01-P02)型晝夜間炮長鏡
AGAVA-2型晝夜間炮長鏡,於80年代末開發,1992年開始安裝到現代化的T-80UM上,放大倍率為2.5x/7.5x,視野12°/4°。這是第一個在量產型號坦克上裝備的熱成像儀,感測器陣列擁有128個元件。然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隊早期T-90上裝備仍然是TPN-4 BURAN,這也從側面說明了AGAVA-2的性能的落後。AGAVA-2用一個可以從炮塔內操作開關的裝甲保護蓋,在白天也能從主炮長鏡立即轉換到熱成像儀。以前的型號,通常情況下用螺栓固定的裝甲保護蓋,只有在成員出艙操作才能被打開。
T-80UM1裝備的AGAVA-2熱像儀(左側)。
T01-P06 NOCTURNE型晝夜間炮長鏡
俄羅斯NOCTURNE型夜間炮長鏡是AGAVA熱像儀的繼任者,已被用於大量現代化的T-80UM。NOCTURNE主要配備了性能更強的熱成像感測器,顯著增加了可視範圍。NOCTURNE僅由俄羅斯ZENIT公司生產。
與以前的炮長鏡一樣,鏡頭在垂直方向上是機械穩定的。為此,槓桿臂布置在殼體的右側,該桿通過平行四邊形連桿連接到主炮穩定器,鏡頭跟隨主炮穩定。熱成像感測器的冷卻裝置安裝在設備的背面。
NOCTURNE熱像儀成像效果。監視器屏幕上的四個角表示在用大視野觀察隨後切換到小視野時,目標保持在視野中心的小視場。
TISAS型晝夜間炮長鏡
白俄羅斯Peleng JSC設計的熱像儀,使用法國THOMSON的CATHERINE熱成像攝像機,主要用於T-72現代化改進。
ISLOCH型晝夜間炮長鏡
白俄羅斯BELOMO設計的熱像儀,使用法國THOMSON的CATHERINE熱成像攝像機,主要用於T-55、T-62、T-72現代化改進。
PLISSA型晝夜間炮長鏡
俄羅斯引進法國THOMSON的CATHERINE熱成像攝像機技術,PLISSA是T-80的現代化改裝型號。
PLISSA同樣使用可以車內控制的裝甲保護蓋。
ESSA型晝夜間炮長鏡
俄羅斯引進白俄羅斯Peleng JSC的產品,使用法國THOMSON的CATHERINE熱成像攝像機,ESSA是T-90的現代化改裝型號,後期開發了ESSA-72,用於T-72的現代化改進。
視場在垂直和水平面上穩定,並通過新開發的內部穩定系統與晝間炮長鏡的視場完全同步。
ESSA後期換裝了液晶顯示屏。
ESSA的實際成像畫面,(1)為主炮準備情況,(2)為彈種,(3)為測距距離,(4)為當前模式。
ESSA的實際成像效果。
ESSA的控制面板。
裝備ESSA(左側)的T-90坦克。
令人費解的是T-90S上的ESSA又回到了從前的那種螺栓固定的裝甲保護蓋,需要手動拆裝。
SOSNA-U型晝夜間炮長鏡
T-72火控系統最新升級的晝夜間炮長鏡,安裝多通道的SOSNA-U可以作為主炮長鏡同時代替晝間炮長鏡和夜間炮長鏡。SOSNA-U包括光學通道和熱成像通道,以及激光測距儀和用於炮射導彈制導的激光束通道。
SOSNA-U光學視場,只需要用三角準星對準目標並保持跟蹤,其餘的都可以交給火控計算機。
SOSNA-U光學視場,下部顯示的是彈種和距離。
SOSNA-U熱成像效果。
SOSNA-U可以完全替代以前的晝間炮長鏡,但從實際裝車情況來看,傳統的TPD-K1晝間炮長鏡作為備份得以保留。T-72B3上的SOSNA-U仍然採用傳統的螺栓裝甲保護蓋。車組為了方便保存裝甲保護蓋,經常將其安裝在一邊。
然而,從人體工程學的觀點來看,SOSNA-U在TPD-K1左側的安裝是不利的,因為使用SOSNA-U時人需要向左探出身體,非常容易疲勞。左側布置的顯示屏和操作面板用於SOSNA-U熱成像通道,顯示屏的位置同樣違背人體工程學,主要原因還是T-72車體內部過於狹小。
三、車長鏡
蘇聯戰後受盟軍Mk4潛望鏡的影響,設計出了雙目車長鏡,這就是奠定未來近半個世紀蘇式車長鏡設計思路的TPK-1。下圖為蘇聯/俄羅斯主要的車長鏡型號以及主要配備的坦克型號,X為主要型號,(X)為可選型號。
TPK-1型車長鏡
TPK-1車長鏡,具有2.75倍的放大倍率,可以通過將鏡子傾斜為角度鏡來使用。
TPKU-2B型車長鏡
後續型號TPKU-2B,取消了目鏡上部的單倍鏡,進一步縮小了體積,首次在手柄兩端設有指示按鈕。放大倍數增加到5倍。視場內有基於目標高度2.7米的測距分劃線。在稜鏡損壞的情況下,可以打開設備,稜鏡向下拉並更換。
車長發現目標後可以按動指示按鈕,將炮塔轉向至車長瞄準線。
TKN-1型車長鏡
TKN-1是在TPK-1車長鏡的紅外線夜視版本,主要用於配合OU-3紅外大燈實現夜間觀察。
TKN-3型車長鏡
TKN-3為晝夜兩用車長鏡,晝間通道放大倍數為7倍,夜間通道為5倍。夜間通道只是偽雙目鏡,雖然有雙目目鏡,但只有一個目鏡有視場。配合OU-3紅外大燈,在良好的夜間條件下,可見度約為400-500米。晝間/夜間的轉換開關是通過接通外殼右下方的電源,並通過外殼右側的槓桿將光學通道切換到紅外圖像轉換器來完成的。擋風玻璃刮雨器的控制桿位於右上方。TKN-3使用非常廣泛,裝備量巨大,改進型號眾多,後期增加了被動夜視模式,配合車長指揮塔座圈馬達,與炮塔驅動馬達同步反向轉動,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水平穩定。
TKN-3的視場,下部為目標高度為2.7米測距分劃線。
TKN-3結構簡單,性能出色,除作為坦克車長鏡之外,也大量用於步戰車、裝甲人員輸送車。圖為BTR-80裝甲人員輸送車裝備的TKN-3B,BTR-80由於是單人炮塔,車長席位於車體前部而非炮塔。所以沒有車長指揮塔,只能依靠人工旋轉鏡體。
TKN-AI型車長鏡
TKN-3的後期改進型號,集成了晝間、夜間主動/被動模式,並增加了脈衝激光測距儀,測距範圍200-3000米,精度為20米。
後期型TKN-AI,進一步提高了性能,並改變了脈衝激光器的外形,可以直接用於替換OU-3紅外探照燈。
T01-K04 / TKN-4 AGAT型車長鏡
TKN-4配備了垂直穩定器,水平穩定通過與指揮塔的耦合進行。鏡頭通過陀螺儀穩定,陀螺儀位於TKN-4的左下角,橫向向左突出的圓柱體。在陀螺儀的左側,操作手柄用於操縱車長指揮塔,並為炮長指示目標。兩個目鏡上是一倍鏡,用於觀察外部。在電源故障時,也可以用手柄手動轉動。TKN-4鏡頭比以前的車長鏡大得多。有晝間光學通道、夜間被動通道兩個模式。第三代的被動紅外夜視儀被用於夜間通道,具有直徑非常大的透鏡以提高設備的進光量。從TKN-4開始,車長鏡加入了火控功能,被賦予PNK-4的車長火控系統代號。
TKN-4的視場,與炮長鏡視場基本相同,上部為彈種射表,右部為目標高度為2.5米和2米的雙測距劃分,主要原因是同時期的豹2和M1坦克的車高為2.5米左右,而他裝甲輸送車平均車高為2米。TKN-4具備有超越炮長射擊的能力,但沒有激光測距儀。
暗光下TKN-4視場分劃線可加投射光。
1ETs29-4S武器控制系統,是TKN-4車長鏡的核心組件,該系統允許車長使用主炮、並列機槍、防空機槍進行超越射擊。它是安裝在TKN-4右側的獨立組件。它包括一個帶有拇指操縱苦力帽的固定手柄,用於垂直和水平面的定向運動。左下角是用於12.7 mm NSWT防空機槍的操作模式開關,左側為半自動,右側為自動。在中間位置,白色的圓盤為彈種選擇和超越射擊開關。
1ETs29-4S與各武器系統的關係。
T-90坦克裝備的TKN-4S車長鏡,跟傳統的車長鏡一樣,跟隨指揮塔旋轉。
使用中的TKN-4S車長鏡。TKN-5型車長鏡
TKN-4後續改進型號為TNK-5,整合了自動火控系統,使得車長在進行超越射擊時擁有和炮長一樣的能力,此外TNK-5還具有集成的激光測距儀。TKN-5車長鏡組成的車長火控系統被命名為PNK-5。
PZU-5型車長對空鏡
PZU-5實際上是車長用對空瞄準鏡,配合TKN-3車長鏡使用,位於TKN-3的左側,利用PZU-5對空鏡可以在炮塔中用防空機槍完成對空中目標的瞄準與射擊。
PZU-5擁有單獨的目鏡向左突出,TKN-3右側的棕色手柄啟動垂直方向驅動,NSWT防空機槍用手柄頂部的黑色按鈕擊發。
PZU-5視場,標準的防空瞄準鏡分劃,分劃板由三個環組成,分別代表100/200/300公里/小時的空中目標。
PZU-6型車長對空鏡
PZU-6也是車長用對空瞄準鏡,PZU-5的改進型,配合TKN-4車長鏡使用,位於TKN-4的左側,車長利用PZU-6對空鏡可以在炮塔中用防空機槍完成對空中目標的瞄準與射擊。PZU-6的視場分劃與PZU-5類似。
裝備PZU-6對空鏡的T-72升級型坦克。
PZU-7型車長對空鏡
PZU-7是配套TKN-5車長鏡的型號,
PZU-7位於TKN-5的左側,配合NSVT防空機槍可以獲得-5°至+70°的仰俯角,PZU-7的視場分劃與PZU-5類似。
PZU-7的實際視場。
PNK-6型車長周視鏡
PNK-6是蘇聯時期設計的產品,蘇聯解體後遺留給了烏克蘭,是一款設計非常獨特的車長周視鏡,特點就是大,也是當今最大的坦克車長周視鏡。PNK-6的出現摒棄了蘇系將高射機槍安裝在車長指揮塔的風格,高射機槍只能固定安裝在車長後方右側,固定的高射機槍會對PNK-6視場帶來影響。PNK-6集成度高,所以沒有沿用車長鏡TKN的代號,直接使用PNK的車長火控系統代號。
PNK-6外形特別大的主要原因是將光學通道和熱成像通道全部集成在車長周視鏡中,造成體積過大、結構複雜、成本過高,PNK-6擁有跟1G46一樣的雙手控制台,使車長具備跟炮長完全一樣的射擊能力,這一點跟其他蘇系坦克不同。PNK-6重量高達400kg。
裝備有PNK-6的烏克蘭Oplot坦克,如果不是左側的火炮,很容易誤認為是炮長席。
PNK-6同樣使用法國THOMSON的CATHERINE熱成像攝像機,目鏡下方的熱成像控制面板與ESSA晝夜間炮長鏡一樣。PNK-6已隨Oplot坦克成功出口泰國。
PK PAN型車長周視鏡
傳統的蘇系車長鏡需要跟隨車長指揮塔旋轉,車內空間有限限制了車長鏡的發展,也限制了車長鏡的使用,在西方坦克紛紛採用車長周視鏡後,俄羅斯也研發了車長周視鏡,PK PAN,用於T-72B3M的改裝,每一台T-72B升級到T-72B3M需要23.4萬美元。
PK PAN車長周視鏡安裝於車長與炮長之間,拋殼口前部,可360°旋轉。
PK PAN車長周視鏡左後方有側風感測器,相互之間會有一定的影響。
PK PAN車長周視鏡擁有獨立穩定的熱像儀,只需要電纜穿過炮塔,炮塔開孔很小。
PK PAN車長周視鏡鏡頭裝有摺疊金屬保護蓋,但需要人工開啟/關閉。
T-72B3M上的PK PAN車長周視鏡裝備有自動清洗裝置,當周視鏡旋轉至正前方是可進行鏡片清洗。
PK PAN車長周視鏡的車長控制台,不再需要跟隨車長指揮塔旋轉,簡潔了很多。
四、大型探照燈
大型探照燈,俗稱紅外大燈,是冷戰時期蘇系坦克最顯著的特徵,探照燈在未加裝紅外濾光罩時即為可見光探照燈,可以在夜間使用晝間炮長鏡進行瞄準作業。加裝紅外濾光罩後只對外輻射紅外光,肉眼不可見,配合紅外大燈,蘇系坦克夜間炮長鏡、車長鏡可以有效發現夜間目標。
L-2AG型探照燈
早期大型探照燈產品。加裝紅外濾光罩可配合TPN-1夜間炮長鏡進行主動夜視作業。
L-4A型探照燈
大型探照燈產品改進型產品,專為坦克的照明而設計,並與夜間炮長鏡如TPN-1,TPN-3,1K13配合使用。27v直流電,功率600w,可以連續工作12小時,系統壽命為4個燈泡,250小時。
OU-5型探照燈
大型探照燈產品改進型產品,專為步戰車的照明而設計,並與夜間炮長鏡如PN-1,TPN-3,TKN-3,BKK-2-42配合使用。27v直流電,功率450w,可以連續工作12小時,系統壽命為4個燈泡,250小時。
T-64的L-4A探照燈安裝位置在左側炮塔前部。
首批生產的T-72 坦克的探照燈安裝位置與 T-64 坦克的相同, 在火炮左側炮塔前部。後來生產的 T-72 坦克的探照燈安裝在火炮右側並列機槍射擊孔的上方。進行這樣的改進是為了保證駕駛員的安全。 這是因為,為了保證駕駛員進出駕駛,必須轉動炮塔使火炮和探照燈離開駕駛員艙門。如果像 T-64 坦克那樣, 將探照燈安裝在火炮左側,要使火炮處於行軍狀態就必須將炮塔向左轉到相對於坦克軸線11°至 12° 的位置上, 按照坦克兵的說法,就是將炮塔轉到方位指示器指示的28-00位置。此時,就會發現駕駛員艙門正處於並列機槍射擊孔的下方,如果在這時駕駛員從駕駛艙門探出頭來,就有可能正好處於正在射擊的並列機槍槍口的前面。所以從T-72開始,探照燈都改變了方向。
PL-1型紅外激光探照燈
為了在夜視瞄準鏡和觀察鏡工作時照亮目標, PL-1 紅外激光探照燈為 OU-3 和 L-4 紅外照明探照燈的替代產品。 這種探照燈不僅在主動工況能增加可視距離, 而且還能提高瞄準鏡在使用條件下抗干擾能力和工作的有效性。
與原有的探照燈相比, PL-1 紅外激光探照燈的特點是能量消耗少,工作壽命長、重量輕、外形尺寸小。消除了電子管探照燈的缺陷, 比如燈泡爆裂、 不亮、 亮度不穩定、 燈泡爆裂時造成反光板和濾光鏡損壞等問題。PL-1的發射波長為800-850μm。
被動模式下和PL-1主動照射模式下的成像差別。
相對於L-4A 高達 20.5kg的重量、Φ300x280mm的尺寸、600w的功耗,PL-1僅僅7.0kg的重量、245x177x174mm的尺寸、50w的功耗,獲得了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雖然技術有很大革新,但由於主動夜視技術已被淘汰,PL-1紅外激光探照燈在少量換裝T-80U坦克後,停止了在坦克上的改裝。
PL-1紅外激光探照燈大量裝備了BTR-82A裝甲人員輸送車,這種價格低廉的武器暫不需要價格昂貴的熱像儀。
也有部分早期型BMP-3步戰車換裝了PL-1,PL-1集成了TKN-AI的脈衝激光器,配合TKN車長鏡可以完成激光測距。
部分BMP-2也換裝了PL-1,甚至炮長一台,車長一台。
改進型的PL-1紅外激光探照燈進一步縮小了體積,尺寸僅為262x174x108mm,重量僅5.0kg,27v直流電供電,功率不開玻璃加熱僅15w,開玻璃加熱時40w,可以連續工作8小時,平均使用壽命10年,平均故障間隔時間1200小時。
PL-1紅外激光探照燈的鏡頭蓋用螺絲固定,需人工開啟。
改進型的PL-1紅外激光探照燈已用於BTR-82A裝甲人員輸送車。
駐守莫斯科的坎捷米羅洛夫近衛坦克第四師的BTR-82A就裝備改進型PL-1紅外激光探照燈。
五、同類型裝備
我軍於50年代引進了T-54A型坦克,隨車仿製了TPK-1型車長鏡(左側)和TSH-2B32型晝間炮長鏡(右側),裝備於我軍59坦克。
之後由於中蘇交惡,後期蘇系坦克觀瞄設備未能引進,在自行研製光點投射式簡易火控並不成功之後,70年代末期從英國引進了擾動式簡易火控和配套的微光夜視觀瞄設備。
引進的擾動式簡易火控、微光夜視儀和同期引進的105mm線膛高膛壓坦克炮、全套彈藥(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榴彈、碎甲彈)、戰鬥室滅火抑爆系統、8000電台和VIC-1車內通話器、身管熱護套等技術應用在79坦克上。
我軍使用的擾動式簡易火控和微光夜視儀。
80年代根據外貿坦克的需求,我軍研製了第一代穩像火控,並包含微光夜視通道。
第一代穩像火控由於性能出色,最終出口轉內銷,《真正男子漢》節目中我軍展示的96坦克炮長席。
《真正男子漢》節目中我軍展示的96坦克炮長鏡視場。
第一代穩像火控,夜間作戰時,左側的一倍鏡可更換為微光夜視儀。
90年代根據實際作戰需求,我軍研製了第二代穩像火控,裝備我軍第三代坦克。
第二代穩像火控包含熱成像夜視通道,炮長鏡左側裝有上反穩像熱像肘式感測頭。
炮長鏡和熱像儀雖然安裝在一起,但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光學通道。
2004年我軍派去參加坦克兩項的96A坦克,在實彈射擊中只使用了晝間炮長鏡光學通道,熱像儀光學通道鏡頭前的裝甲保護板未開啟。
裝備二代穩像火控的我軍第三代坦克。
二代穩像火控訓練模擬器。
裝備三代穩像火控的VT-4出口型坦克。
我軍自50年代仿製了TPK-1型車長鏡,長期使用該鏡及改進型號,直至80年代測繪T-72時,參考TKN-3設計了新型車長鏡。新型車長鏡仍然集成在車長指揮塔上,可360°旋轉。新型車長鏡與TKN-3外形上最大的區別是,新型車長鏡手柄連接至指揮塔兩側,而TKN-3手柄是連接在車長鏡下部。
新型車長鏡仍然採用蘇系車長指揮塔設計,鏡頭高度較高。
新型車長鏡鏡頭裝有裝甲保護蓋,手動操作。
2014年坦克兩項比賽俄軍參觀我軍96A坦克時,拍下的新型車長鏡視場,從分劃來看,與TKN-3及其相似,只是測距分劃線左右顛倒了一下。
蘇系指揮塔車長鏡再先進也是落後的,這一點我軍90年代就明白了,所以我軍從90年代開始也大力研發車長周視鏡,並裝備三代坦克。
我軍的車長周視鏡獨立穩定,並裝有獨立的熱成像通道,使得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朱日和閱兵上的99A坦克。
裝備車長周視鏡的VT-4出口型坦克。
二代穩像火控與車長周視儀之間的系統組成與工作原理。
如今裝備國產二代穩像火控和車長周視鏡的VT-4外貿坦克已成功出口泰國。
蘇聯/俄羅斯坦克觀瞄設備的發展是坦克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對我軍的坦克觀瞄設備的發展影響深遠,通過數十年的努力,我軍的坦克觀瞄設備已逐步脫離蘇系裝備的發展思路,向自主研發、自主創新更進了一步。
感謝閱讀。
-end-
推薦閱讀:
※坦克救不了法蘭西(一):D系列步兵坦克
※不可否認的事實:日本政府公開宣稱44頓重的10式坦克防護力優於60頓重的美國M1A2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