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國慶又來了。又是一年國慶。

近二十年,社會似乎發展到了一個很矛盾的狀態。

互聯網在表象上似乎拉近了很多人和人的差距,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看到的知識,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其他人的生活。你會覺得你距離世界距離他人的距離就只有一個屏幕那麼近。

但里象上,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努力讀了很多書的人卻仍然一窮二白;努力加班工作了很久的人仍然無門晉陞;名校畢業讀到研究生博士的人也獲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越是讀書,越是更深的接觸周圍人的生活,就越發現差距。

於是,人們在表象上提升了自己的思維,卻在里象上逐漸丟掉了自己的認知。導致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認知越來越跟不上自己的思維。明明是一個很優秀的思維框架,卻架設在了一個很閉塞的認知空間里。

你必須要分清你處在哪一個階段。

有一部分人,互聯網對於他們來說,無非是填充了大量的空閑時光,包括但不限於社交、遊戲、影音等。互聯網最有效的思維獲取方面他們甚至都沒關注過。

而在日常生活里,他們也並不會把看書當成是一種厚積薄發的積累。他們會覺得看書得不到短期利益,看書的內容沒法馬上就能用。

所以他們大學還有工作後,會淪落到一種狀態:自己想的太多,但是書讀的太少。這是互聯網滲入社會底層之後的必然結果,也是一部分人迷茫的原因之一

他們找不到方向努力,也沒有思維去考慮怎麼努力。

而另一部分人的迷茫,則是我上面說過的,讀的東西太多,但自己學以致用的能力太弱。

這就是這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困境:當代社會容易讓你想的太多,但你讀的太少;但即使你讀的再多,依然發現自己的認知還是跟不上思維。

因為在這個年代裡,留給你實踐和學以致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你在思維達到一個高度後,卻仍然沒法學會如何將思維能力轉變為認知能力,從而認知跟不上。

你看多了職場厚黑學,看多了職業發展個人評估,看多個XXXX性格評測,但一旦你畢業工作後,你仍然發現自己不會做事,效率不高。仍然會焦慮自己到底是不是選擇了一條合適自己的道路。因為在這個階段上,你的實踐太少了。你的思維狀態讓你想的更多,然而你在當代社會所受到的制約太大。家庭出身,個人成長經歷,這些都制約著你的機會,讓你沒有機會去一一實踐。

缺乏實踐,自然而然就導致你焦慮。因為你每一次選擇,都不是降低了風險的實踐後的行為,而都是一次次賭博。

更可怕的是,缺乏了實踐,人會變得更加焦慮,人會變得更沒有目的性,轉而去尋找更多的思維獲取。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一個剛畢業的人,其實很多時候思維已經達到了足夠高的層次,但他仍然以為自己的焦慮和浮躁,是由於自己還不夠更有思維導致的,於是他去學更多的課,報更多的班,看更多的書。

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當你只看錶象,就會淪落到走這條路上面。而這也是大部分人在思維達到一定高度後所缺乏的,那就是戰略能力。

而這也是一個悖論,因為戰略能力只有通過實踐和思維結合才能逐漸提高。

所以你又會發現,缺乏實踐機會的人,他的戰略能力更差,而戰略能力越差,越容易讓你只看錶象而忽略里象,進而又忽略了實踐。

惡性循環。

而如何打破這個循環呢?如何先從認知和思維上打破迷茫呢?

首先你要區分出你在哪個階段。

你到底是想得太多讀的太少,還是讀的夠多但是能力太弱。

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提升方式。

讀的太少?很簡單,繼續讀,繼續了解方法論。一個連遠期市場和future和option都區別不出來的人,怎麼去做期貨?一個連一級二級市場都區別不出來的人,怎麼去做基金或者投行?一個連五線譜和六線譜都分不清的人,怎麼去組樂隊玩音樂當編曲?一個筆刷和渲染都用不明白的人,怎麼去做插畫?

同樣,如果你連怎麼更高效率的工作的方法都不了解的人,同樣你自己是不可能提升工作效率的。連戰略戰術運作三步走的思維都沒有,你得走多少彎路,連最簡單的swot分析方法都不會,你怎麼復盤?

當你沒有這些積累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迷茫,然後想的很多:為什麼他比我工作效率更高還特么不加班?為什麼領導這麼看重他?為什麼他工作方式看著簡單粗暴實際很有效?為什麼他經常去找同行業的人聊天?

因為你不懂這些。你只能看到結果,看不到過程,也沒法通過結果反饋去分析原因。你看不到他從小到大看過的書,你也看不到他每天晚上都幹了什麼,你只能看到他比你強。

但這個東西卻是你自己可以去彌補的。當代互聯網可以給你提供很多,只要你肯去學,這些方法論還有實際的技能,你都可以學得會。

很多人在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在這第一步上就卡死了。學生時代還好說,你做了多少題看了多少講義對課程的宏觀理解有多深,你就可以拿高分。這個邏輯大家都容易看透。但一旦到了社會生活里,這個邏輯很多人就看不透了。

那些想的太多讀的太少,還不知道自己讀的太少的人,只要沒有把握住年輕的幾年,或者說只要他們發現自己問題的時間落後於自己老去的時間,基本上這輩子也就定型了。做綠葉了。

而那些想的太多讀的太少,但知道自己讀的太少的人,他們則開始努力去彌補自己的能力。

而這裡面,又會卡掉一批人: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彌補自己的能力。然後走了彎路。

你會發現,好多人在網上求書單或者求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但實際上,這些東西並不是完全適用於你的。如果你對經濟學感興趣,你一定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書單。因為隨著你從淺入深的讀,你就會發現你需要彌補哪一塊,你就會發現你應該去看哪一本。你的思維都是融匯貫通的。

不然我直接告訴你去看哪一本,你很有可能發現思維有斷檔,你會看不下去。

同樣,這世界上也沒有什麼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辦法。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就算是雙胞胎也不可能有一樣的個人經歷和思維構成。指望通過一種方式解決所有問題,並不現實。

於是在這一步,很多人又會迷茫,他們追求固定的模式,去看他人的軌跡,然而卻不懂得自己取長補短,從內在出發依靠自己的主動性,最後他們又在這裡被卡掉了。

而那些最終發現了自己的主動能動性,自己下定了決心好好彌補思維的人,最後自然會慢慢擺脫迷茫的狀態,最後過的自然都不會太差——至少自己活得心甘情願。

這第一類人,就已經把你身邊70%的人卡掉了。你說,當個領導很容易嗎?並不容易,但絕不是像你想像的,真的是100個人競爭,其實可能,社會暗自里已經卡掉了70個人了。只是你看不透。

而當代社會的信息爆發,又早就了另一批人:讀的很多,了解的很多,但是更加的缺乏實踐的人。

這又是另一種問題。對他們來說,問題根本不在於「我是不是應該去從內在發現更多東西」因為這是錯誤的道路。

就算這一種人發現了自己的主動能動性,下定決心好好彌補思維,他們依然會發現越來越迷茫。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其實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到實踐,放到經歷中去。

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足夠了。他們需要強化的是他們的認知能力。學以致用四個字說起來簡簡單單,但是在當代這個機會被無限壓榨的年代裡,談何容易。

父母提供不了風險庇護,自己又不敢去嘗試更多。背負的東西太多,連實習機會都要靠自己去把握,畢業了就想著養活自己,也沒法去繼承家業或者找份輕鬆的工作,哪有那麼多機會去經歷,去失敗,去強化自己呢?

是啊,同樣一門課程,給一個經商家庭的孩子講完,他馬上就會聯想到父親給自己講過的教訓,聯想到自己高中做小生意失敗的問題,聯想到大學時候創業的苦惱,聯想到畢業後出去拉客戶談生意的細節。很快就會融會貫通。

而給一個體制內的孩子講完,他也會明白曾經自己見過的一些利益和經濟置換,明白自己上大學時候托父母進了某銀行之後見過的問題。

而給一個大學期間苦苦求學靠自己打拚的孩子講,他當然也有收穫。而且他很有可能覺得收穫沒有那麼大。因為他的思維已經足夠,他缺乏的是實踐,是提升認知。

最怕的是,這個孩子認為自己的「收穫沒那麼大」,是因為自己上的課還不夠多,然後去上更多的課還彌補自己的焦慮,彌補自己的迷茫。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你應該不會處在這個階段吧?

社會發展到現在,其實是個蠻可悲的狀態。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就算思維差距不大,階層的差距融入進去之後,照樣可以將你們最後的認知能力差距再拉大,進而造成最後人生髮展的差距。

這就是可悲之處——無論你在思維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多讀書,就算讀到了博士,一但涉及到最後的認知能力上,你又會發現,思維到認知的轉化效率,你照比別人差了太多太多。求上升無門,求提高無路,自己辛苦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仍然發現自己一片迷茫,人生的悲哀莫過於此。

但你是沒法改變社會的。學區房照樣有人瘋狂的搶,體制內照樣有人瘋狂的進。有資本的人會讓資本滾雪球,有能力的會讓能力翻倍。中產階級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以後不出國,而無產階級拼了命每天加班24個小時就為了能跨進中產階級。而上層階級,則根本不再需要參與這種殘酷的競爭——因為格局已成,他們只要稍微付出一點能力,就可以確保自己不會掉入中層。

何其矛盾的社會,表面上互聯網拉近了一切,就像學校一樣,讓所有人都享有同樣的東西,接觸同樣的圈子。但里象里,卻像出門校門一樣,該是什麼階層的人,又回到了什麼圈子裡去。而且這層次差別隨著社會的發展更逐漸拉大了。

像極了幾年前的美國。

說了這麼多,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你當然不能打嘴炮。說:我要改變社會,我要改變人類。

應該在你當前的狀態下,更有效率的提升自己。無論是思維還是認知。每多一分效率,你就多一分機會。就算現在留給你的是10%的口子,你最起碼可以爭取有6%以上是留給你的。

首先,判定自己在哪個階段。

是想的太少,讀的太少?

還是想的太多,讀的少但是不知道自己讀的太少。

還是想的太多,讀的少但是知道自己讀的少。

還是想的太多,讀的多但是你自己沒有學以致用。

前者很簡單了,繼續去提升自己思維就好了,在互聯網這個時代下,不會還希望別人教你怎麼提升思維吧?

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如果你思維足夠了,這時你的注意力必須放到尋找新的實踐機會上了。學以致用,讓你的思維化成你的認知。這才是當代大部分讀了一定書有了一定思維的大學生該做的事情。

而怎麼找機會,則是發揮你主動能動性的時候了。很多東西你不去爭取,那最後就不是你的。很多東西你不主動去了解,別人也沒義務教你。你不主動去了解一個行業的上下游,他們為什麼要過來找事?你不主動去了解相關科研背後的實體產業的日常運營,他們為什麼要教你一個搞科研的人如何學以致用?

機會都是人爭取的。一味的抱怨社會不公是沒用的,你的年輕歲月只有那麼幾年而已。保證思維和認知的同步提升,才是解決你短期迷茫和焦慮的最終方式,切莫南轅北轍,繼續的提升思維來緩解焦慮,那最終你會越想越痛苦。當認知崩塌的那一天來臨,你會發現你付出的精力越多,你得到的落差越大。

這也許是時代的悲哀,造就了一批勤于思考努力進取但又晉陞無門沒處學以致用的人。

這也是個人的悲哀,本來應該認知隨著思維提升的,卻硬生生被社會砍了一刀,把中間的鏈接斬斷,導致你越想去想清楚,卻越想不明白,只能繼續走進死胡同里。

有時候,選擇道路,真的比你努力重要太多太多。

而這也恰恰是我們缺失的。

首發於我的公眾號「驚雲小屋」,我在公眾號里寫了篇關於職業選擇和在階級固化的年代如何坦然不焦慮的終極邏輯,關注公眾號後回復5 就能收到。而關於工作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文章,回復6就能收到。相信我,你看完之後,會去看公眾號里其他文章的。

另外今天后台回復「中秋快樂」,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就這樣吧,各位國慶快樂,好好休息,好好總結和展望,一切順利。

推薦閱讀:

我是 Uber 車主,我來說說刷單這件事
無現金社會 | 關機都能黑進你的賬戶,剖析可怕的網路黑產
小鵬小批量產,蔚來12月上市,互聯網造車離成功還有多遠?
如果英語水平一般,你會怎麼閱讀英語文章?

TAG:知乎 | 职场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