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旅"大神"絕對不會跟你們說的秘密
揣著83塊走川藏那本書,迄今我沒有讀過,也沒有興趣讀。
只吃肉不挨打的「傳奇」,在我看來都是不正常的人生——其中不少更是玄幻、奇幻,但肯定不是科幻。
在知乎推薦問題中,充斥著「價格一萬到一萬五的車子哪個是摩旅最佳伴侶」、「新手騎摩托旅行中國,預算一萬五左右,車子最多八千」等。
這些問題,和大多已經消亡的那些摩托車論壇,並無分別。背後的邏輯,就是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某些掌握顛覆價值規律「秘笈」的「大神」,會免費傾囊而授。
旅行,就是體驗陌生人的生活。
至於摩托車旅行,只是用一種特定交通工具的旅行而已。適當的騎行裝備,除了預算,產品選擇也不是只會跟你大談「性價比」的能真正明白的。
近期微博不少人轉我的一套「價值2980元XX防水騎行服」,我的回復是「城裡上班夠用了」。
摩托車騎行裝備在今天已經發展成為龐雜體系:全世界的深井冰,要在不同的地方騎車,不同的裝備和裝備組合就是必要的。
對海南長大的騎士,高海拔暴雪中的「冷」是無法解釋的概念;同樣對於在寒帶長大的騎士,北回歸線以南的濕熱也是沒有裝備能解決的。
雖然跟貝爺一樣的折騰並不是旅行的必要組成,但飲食確實是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起碼你要試一次。
2004年在拉薩,目送一台背著兩箱速食麵西去G219的摩托車,我心裡不由湧起一絲悲涼。
饢坑裡的架子肉、藏地的秋瑞湯、草原上的奶製品,甚至帶著血絲的風乾羊腿,都是我嘗過,甚至習慣接受的。
我曾喝下帶著氂牛糞渣的酥油茶,在黑帳篷中得到熱情的招待;也曾在封齋期的西域,路邊買個饢找個背風的地方啃下打發。
旅途的宿地,可能因為意外因素不可使用,也可能遇上有趣的人,甚至得到一些意外收穫的重要機會。
帶隊的那些年裡,我住過包括麗江的悅榕庄酒店、縣城裡的政府賓館、理塘的活佛家,也在踩線中睡過小旅店、長途司機的大車店,甚至三溫暖和髮廊。
單人出行的時候,我很少選擇大酒店——費用固然是一部分因素,更讓我無法忍受的則是市中心躲不開的交通問題,甚至全面禁摩。
大堂藏式鐵爐上總有一壺薑茶的松贊綠谷,甚至理塘的嘉木樣活佛家,對我都遠比因為身上泥水被保安拒絕入內的悅榕庄要舒服的多。
至於露營,只是超長途探險旅行中才有的必要性。 全套裝備對我來說是大於樂趣的負擔,甚至連Cosplay道具的意義都沒有。
長途旅行,所有的「意外」都是「必然」。
在你生活的城市,每天因為交通事故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死亡人數有多少?何況進入完全陌生的地區。
千島湖的2014年6月專項整治活動中,在新安北路被發現的100多位濫用遠光燈司機中,大多數表示:城區不能使用遠光燈,他們都知道但是「不是特別注意」。
泰國關閉了中國牌照摩托車的自由行,更是被逼無奈。
在十字路口和環島走反路線,很多也確實不是在自助餐中用盤子鏟大蝦那種國民問題。
但是,交通事故確實發生了,人也確實死了。
由近及遠,才是摩托車旅行的正確順序。
曾經有人就與「車友」一起騎車進藏的計劃徵求我的意見,我的答覆是先去趟雞鳴驛——別走高速——彼此適應一下。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現代摩托車的品質,價格達到6位數起的,人的問題都遠比車的問題大。
別忘了,買什麼車,都是你自己選的。
同樣的問題,也在騎行裝備、車輛附件,甚至怎麼打包這樣的「小事」中存在。
在家門口不同季節跑一年,是比較穩妥的方法。 至少,穿錯衣服回家比較方便。
與出國相比,在國內跑跑長途起碼沒有語言問題。 至少沒有太大的問題——就算中途分手,自己回家也方便很多。
推薦閱讀:
※10萬以內大排量摩托?
※新手摩托車入門車型選什麼好?
※機車推薦,男生,160公分,60千克,看了很多款機車,無奈身高,始終找不到合適,機車大神推薦一款?
※想買cb190r新車落地上路具體要多少軟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