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錶台、換擋桿、方向盤與人機交互的進化,這篇長文我寫了40個小時

這篇文章是人坐在車內只是踩油門那麼簡單嗎?這篇內飾進化入門史會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是醬紫一文的續篇。在Byton(拜騰)品牌發布第一款車的內飾後,我將在中央美院與Byton設計副總裁Benoit Jacob交流過的觀點以及對內飾的理解總結出來,希望對汽車設計愛好者有用。

這是Benoit Jacob訪問CAFA中央美院的分享會,上面這些是他設計的車。

設計師早期一直在探索外形的進化,但是這條路似乎走到了盡頭,內飾才是突破點!

Benoit Jacob是一個法國人,他是寶馬設計副總裁霍伊頓克的得力幹將。

1.為什麼我們不少在中央美院學交通工具設計的學生開始關注內飾方向?

我和中央美院王選政老師都認同一個觀點——未來普通人可以利用先進的設計軟體更加接近一名職業設計師。Photoshop技術讓攝影的門檻大幅度下降,那些外形設計師引以為傲的「直覺」未必能夠贏演算法。

外形上的想像在過去的120多年時間裡面被數萬名汽車設計師已經窮盡殆盡。路虎開發了SUV懸浮式車頂設計,現在得有一半的SUV採用這種設計;當賓士設計了蒲公英風格的進氣格柵,現在是個品牌都知道要在格柵的裝飾件上做文章。「就算我不想抄襲你,我也很難跟你不一樣」。不信,你去看看寶馬7系的尾巴是不是很像A8的尾巴翻轉180°。

內飾與外飾巨大的不同在於,它要包容許多的功能性和交互性。第一代Mini企劃時,Mini之父伊斯哥尼斯爵士的產品目標之一是內飾需要有專門放置地圖的位置。而到了今天,設計師總在爭論橫屏還是豎屏是主流趨勢——Byton還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非觸摸式橫屏置於儀錶台後部,觸摸式屏幕置於方向盤中央。內飾設計、交互設計還存在發展機會。或許有一天汽車品牌的設計總監都應該是內飾工作經歷的人擔當。

2.儀錶台的大趨勢,看看有多少車掉進坑裡了

重要的話先說:

  • 以儀錶台為操作界面的形式變得更重要,原因有二:要操作的功能加速增多,人加速變懶
  • 儀錶台最基礎的設計原則,減少用戶的反應時間,降低用戶學習的時間成本
  • 儀錶台設計歷史上走過的最大彎路就是把所有的功能像雜貨店一樣展示出來,生怕用戶不知道

這是1993款TVR Griffith 的儀錶台。

90年代的儀錶台的感覺是不是很像這台Sony的「儀錶台」……那個時代是沒有頂尖交互工程師的。

儀錶台的英文名字叫Dashboard。有些更專業的設計師喜歡叫它IP(instrument panel)。Instrument是儀錶的意思,Dash好像不是「儀錶」吧?

對,最開始Dashboard並不是儀錶台,它是馬車時代裝在乘客前面的板子,用來遮擋路上飛濺起來的泥沙。最初的Dashboard上面沒有什麼功能件,也就是安裝個扶手、或者掛韁繩的鉤子。最初的汽車也安裝了Dashboard,跟馬車上的功能差不多。有一個汽車品牌Oldsmobile,企划了一個款車叫Curved Dash,它車頭的「儀錶台」是捲起來的。

但是很快儀錶台變得功能性很強。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早期汽車的發動機從後置變成了前置。發動機艙與駕駛者之間必須有厚厚的板子來隔熱、屏蔽噪音……「儀錶台」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大,於是它成為了操作台。

1937年,克萊斯勒,道奇,德索托和普利茅斯汽車上裝配了平的安全儀錶台,比膝蓋高,而且所有的操控裝置都直接安在上面。這就跟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儀錶台形態比較接近了。

汽車安全先鋒Claire L. Straight在20世紀30年代推廣了帶有襯墊的儀錶台。 在1948年,塔克成為第一輛裝有襯墊式儀錶台的汽車。20世紀70年代,襯墊式儀錶台得到大面積應用,是一項重大的安全進步。襯墊材質一般是聚氨酯泡沫,表面用PVC包覆,在豪華車裡則用皮料包覆。20世紀90年代,氣囊成為方向盤和儀錶台的標準配置,儀錶台的安全性逐漸得到完善。

駕駛員每天都會看到儀錶台,因此汽車廠商也在儀錶台設計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汽車廠商開始設計很多形態豐富的儀錶。

雪鐵龍DS儀錶檯布局,因為那個年代不需要考慮安全氣囊,給設計師發揮的空間非常大。

這是1959年第一代Mini的儀錶台,似乎什麼都沒有?這車設計於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它的競爭對手不是汽車,而是摩托車……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儀錶檯布置在過去幾十年有這些大趨勢

  • 儀錶台儘可能靠近駕駛者;
  • 儀錶台的讓用戶視線儘可能不要上下移動,而要水平移動;
  • 布置按鈕儘可能減少。

先抽兩個例子給大家找找感覺。上面這是2003款smart roadster coupe的儀錶台,我們下面再看一下2017款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的儀錶台。

有沒有發現儀錶台中間這一塊的功能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明顯上移。出風口的被擠走,它的位置被儀錶取代。按鍵的數量在減少,而且都劃分出明確個功能區。

下面我們對每個趨勢細緻聊聊。

儀錶台靠近用戶,似乎沒有感覺到?最早高調提倡這種設計的是瑞典的沃爾沃。北歐的駕駛環境比較極端,操控儀錶引起的分心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沃爾沃提出了懸浮式儀錶概念。我在知乎曾經討論過這種儀錶。犧牲空間換時間。怎麼講呢?懸浮式儀錶要比正常的儀錶凸出來一塊,背後的空間可以儲物。儲物空間其實比較雞肋,但是它縮短了駕駛員去觸摸操作儀錶的時間。這一點的的時間就是安全。

王洪浩:除了XC90的新世代設計,為什麼沃爾沃喜歡用懸浮和鍵盤?

同樣講究操控的品牌,寶馬採用了另外一種做法。

王洪浩:你心目中頂尖的汽車設計大師都是哪幾位?

我在這篇談寶馬歷史上偉大設計師的文章里提到了Clous Luthe。

他在70年代領導寶馬的設計團隊。由於整個70年代很多汽車品牌模仿寶馬的風格,Clous Luthe決定在內飾上突破。自此寶馬內飾設計開始有一個傳統——以駕駛員為核心,儀錶台扇形展開——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寶馬幾乎每一款車型內飾都向司機旋轉了一個角度。

人與儀錶台最短的距離是什麼呢?就是你不接觸它,它就能給你反饋!於是手勢操作系統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廠商關注——尤其以寶馬為首,他們已經用在量產車上了。奧迪最近研究的手勢操作系統更進一步,你的手不接觸儀錶的情況下,讓你的手指能感受到儀錶的震動。

對於Byton這種使用了超大橫向儀錶的品牌,標配手勢操作系統是必然的趨勢。

v.youku.com/v_show/id_X

這是Byton的官方宣傳視頻,手勢操作系統的成熟會讓內飾布局帶來很多改變。

儀錶台的讓用戶視線儘可能不要上下移動,而要水平移動。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如果你的眼睛是一塊屏幕,你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會有數以億計的像素點出現在你的「屏幕」上。你的有限的大腦是根本無法處理這麼多信號的,所以你的大腦會主動「刪除」大量像素信息。比如此刻你如果用手機或者電腦看這篇文章,你是否注意到手機、電腦後面1米出的物體?

你大腦刪除信息的原則是基於「距離」。我們作為戰鬥力很弱的靈長類哺乳動物很容易受到掠食性動物傷害,所以「危險」與我們的「距離」是首先要計算的信息。

我們天生的這種認知特點導致我們視線從遠處的物體瞬間移動至近處物體時,會有一瞬間無法「聚焦」——或者理解為腦短路。開車時,頻繁地改變「焦距」會帶來糟糕的用戶體驗和駕駛安全風險。

賓士、寶馬、奧迪在布置儀錶台的屏幕時都儘可能布置在相對高處。駕駛員看路面情況到看屏幕切換過程中的「焦段」變化比較短。

我之前與愛車的諾諾聯合進行過用戶調研,中國用戶更希望是橫向屏幕還是豎向屏幕,大部分人的直覺還是希望橫向屏幕。

布置按鈕儘可能減少。內飾設計其實走過很多彎路。當物質世界不豐富時,人們家裡都堆積著各種破爛(我認為那些是破爛,儘管我父母那一代人覺得或許有一天會有用處)。家庭的裝修也以法國凡爾賽宮為模板。但是當你生活慢慢富裕起來,你開始討厭過度的裝飾,希望生活更加簡化一些。

這是1976年W126賓士S級的內飾

2000年賓士S級內飾。儀錶功能區位置比10年前提升了,按鍵按照模塊組合,儀錶的整體布局對駕駛者形成「包裹性」。

這是2006年賓士S級的內飾。操控按鈕被放在了距離手更近的「副儀錶」區。

這是2018款賓士S級內飾。雕塑感變得很強烈。屏幕連成一片。

接下來我們再看幾個案例。這是2002年的賓利歐陸。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儀錶台的布局缺乏重點,一大堆圓儀錶堆砌在一起。用戶交互體驗比較一般。

這是2009年的歐陸GT。設計師不再去展現那些要映射自己像戰鬥機座艙一樣的圓儀錶,而是把位置騰出來給屏幕。

這是2018款的歐陸GT的儀錶台。把空調出風口放在大屏幕的下面是這種選擇橫屏內飾品牌的通常做法。

這是2003款的勞斯萊斯幻影。相比標榜運動精神的賓利歐陸GT,幻影就更加簡約古樸。

這是2013款勞斯萊斯幻影內飾。

這是2018款勞斯萊斯幻影。

接下來我們感受幾款便宜的車,這是2003款鈴木雨燕Swift。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中控台儀錶上的按鈕太小,操控體驗不好。

這是2011年鈴木雨燕內飾,可以清晰感覺到中控台有了明顯的區域層次:音頻操作區、空調操作區。

到了2018款鈴木雨燕,你會感覺內飾儀錶台的品質感又上升了一個檔次。15年前那種操作按鈕過小,交互不便的問題一掃而空。

接下來的幾款車是大家熟悉的大眾家族。這是祖宗一輩的大眾甲殼蟲。因為車內幾乎沒有什麼特別功能,所以除了倆儀錶,幾乎連按鍵都沒有。因為法規不需要安裝氣囊,副駕駛處還有一個巨大的手套箱。

這是第一代高爾夫儀錶,坦率說如果喬布斯活著的話,他肯定會吐槽的。

這是第二代高爾夫內飾,儲物空間明顯增多,調收音機時不會再像第一代那樣總是被方向盤擋手。

設計師在企劃第三代高爾夫的內飾時有意識用線條分割了駕駛員與副駕駛所面對的儀錶台。讓駕駛者有一種專屬於自己的操作台的感覺開始成為流行。設計師開始給更高頻使用的功能鍵加大尺寸,比如空調旋鈕。

第四代高爾夫設計師對於安全的重視超過了以往。胖胖的方向盤下面是氣囊。雙閃按鍵也被特別突出地安排在儀錶台最中心。

這是2009款大眾高爾夫儀錶台。收音機消失在歷史舞台。

這是2013款大眾高爾夫內飾,是不是感覺儀錶台向駕駛席一側傾斜了?

我們最後再看一眼Byton的內飾。如果Byton不是PPT造車,它要比前面看到的那些品牌都激進。從官方圖中推測,儀錶台上的按鈕幾乎全部隱藏。傳統儀錶盤的信息,可能都會顯示在駕駛員觸控屏和後面的大屏中。內飾效果圖上只看到了側翼的空調出風口,中間的那一堆出風口究竟隱藏去哪了?儀錶台如果設計有手套箱的話,看起來有可能是從中央區域打開的……

(點贊夠300,接下來就有方向盤、人機交互等內飾發展史分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對賈躍亭的回復:將應約前往調研 FF,但調研就需要有調研的樣子?
小白車史:關於老紅旗,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記錄貼:代表FMC在2017bilibiliworld感受到的人情冷暖

TAG:电动车 | 汽车 | 汽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