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義】盾鎧記(上):重甲

  棘魚綱和盾皮魚綱是最早出現的兩支有頜類,但它們隨後的演化歷程卻大相徑庭。棘魚綱門祚衰薄,種類既少,形態也不多樣,更沒有攀上食物鏈的高位。而盾皮魚綱則剛好相反,它們在泥盆紀興旺異常,構成了有頜類演化史的第一個高峰。

這張圖上方的分支是盾皮魚綱的幾個主要類群:硬鮫目(Rhenanids),胴甲魚目(Antiarchs),褶齒魚目(Ptyctodonts),扁平魚目(Petalichthyids),葉鱗魚目(Phyllolepids),節頸魚目(Arthrodira)。下方的分支分別是軟骨魚綱,棘魚綱和硬骨魚綱。本圖中的分類譜系有待商榷,但可以看出盾皮魚綱的多樣化程度極高,種類十分豐富。圖片來源自網路。

  盾皮魚類曾經被當作有頜類的一個旁支,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盾皮魚類很可能是有頜類演化的主幹,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都有可能演化自盾皮魚的早期種類。甚至盾皮魚綱本身很可能也不是一個單系群,而是包含了有頜類演化初期的許多分支。

  雖然各類盾皮魚形態差異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最明顯的是身體前半段,包括頭部和胸頸部,包裹著厚重的骨甲,而身體的後半段覆蓋細鱗,或者裸露。這使它們看上去很像無頜的甲胄魚類。但是盾皮魚有可以開合的上下顎,有成對的胸鰭和腹鰭,這使它們無論獵食還是運動的能力都比甲胄魚強大得多。盾皮魚類的興起之日,就是甲胄魚走向衰亡之時。

這是一塊胴甲魚骨甲化石,很可能是魚體死亡腐爛後形成的,上面沒有任何軟體結構,像一塊光禿禿的龜殼。圖片來源自網路圖片來源自網路。

胴甲魚類復原圖。這類盾皮魚非常奇特,它們的眼睛和鼻孔擠在頭頂,身體前半部的骨甲癒合成一個圓筒,胸鰭也包裹著外骨骼,一些後期胴甲魚的胸鰭上還發育出一個類似蟹腳的關節,可以在淺水泥沙上靈活地爬行。圖片來源自網路。

這條早泥盆世的副雲南魚(Parayunnanolepis xitunensis)也屬於胴甲魚目,連腹部和尾部的鱗片和鰭條都保存完好,非常難得。圖片來源自[1]。

  早期的盾皮魚代表有晚志留世的長吻麒麟魚和初始全頜魚(參見第一百二十回 First Bite)。進入泥盆紀後,盾皮魚類四面開花,迅速演化出繁多的種類,佔據了食物鏈的各個層級。這些原始魚類在輻射演化的過程中,摸索著一切可能的改良途徑。通過現代科技,研究者還原了它們的一些嘗試,為探究我們自身的演化歷程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棘胸魚目的Romundina stellina頭甲化石,圖片來源自[2],標尺長度1厘米。研究者利用計算機斷層(CT)掃描技術獲得了顱骨的內部影像,還原了這條小魚的腦和神經結構。

自上至下:盲鰻,七鰓鰻,曙魚,Romundina,節頸魚類,硬骨魚類,軟骨魚類的頜骨,腦腔和腦結構對比,圖片來源自[2]。魚類快速遊動的生活方式需要精確地控制肌肉動作,接收和處理大量信號,催生出發達的感官和神經系統,為脊椎動物演化出高超的智力和複雜的行為奠定了基礎。

  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發現是關於盾皮魚類的繁殖行為。研究者在一類分布廣泛的胴甲魚——小肢魚(Microbrachius)化石上找到了一對奇怪的器官,它們位於身體腹面甲殼末端,靠近肛門,垂直於身體的軸線向兩側伸出來。而且,這個器官只在一些小肢魚身上才有,另一些小肢魚的對應位置明顯不同。研究者認為這是雄性小肢魚的外生殖器的骨骼,用來輸送精子。而小肢魚也因此成為已知最早採用體內受精的脊椎動物。

雌性(左)和雄性(中)小肢魚腹甲對比,注意外生殖器的區別。右圖是小肢魚交配方式的想像圖。圖片來源自[3]。

小肢魚OOXX復原圖。對如此笨拙的小魚來說,一定是個辛苦而艱難的過程。圖片來源見水印。

現代軟骨魚也有類似的結構。雄性鯊魚(上圖左)的腹鰭延伸出發達的鰭腳作為外生殖器,擔當著將精子輸入雌性(上圖右)體內的任務。不過,軟骨魚的靈活性和柔韌度比胴甲魚要好得多,翻滾纏綿起來應該更加方便(下圖)。圖片來源自網路。

  體內受精使另一種繁殖策略成為可能,那就是胎生(準確來說是卵胎生)。經過不斷演化,一些雌性動物可以讓受精卵在自己體內孵化,完成胚胎髮育,然後產出具有一定成熟度,可以自由生活的幼體。奇妙的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胎生脊椎動物也是一類盾皮魚:褶齒魚目的艾登堡魚母(Materpiscis attenboroughi)。研究者在它的化石體內發現了正在發育的幼魚胚胎的痕迹。這個沒能出世的幼小生命在幽深的地底凝固成不朽,把遠古魚類最不可思議的一面呈現在後人眼前。

艾登堡魚母化石和結構圖,幼魚胚胎是a圖中白色方框內的部分,圖像放大為c,結構圖為d,可以辨認出幼魚的骨骼,臍帶(umb)和卵黃囊(yolk sac)。圖片來源自[4]。

艾登堡魚母懷胎結構和分娩復原圖。幼魚發育所需的營養來自魚卵自帶的卵黃囊,而非直接由母體輸送,所以和真正的胎生(Viviparity)有所區別,稱為卵胎生(Ovoviviparity)。圖片來源自[4]。

  由於體態笨重,許多中小型盾皮魚類群都營底棲生活。除了胴甲魚目外,典型的還有扁平魚目(這個名稱就很能說明問題了),硬鮫目和Pseudopetalichthyida目的種類。當甲胄魚類消亡後,趴在海洋和淡水底部的就是這些樣貌怪異的盾皮魚了。

扁平魚目的月甲魚(Lunaspis)化石和復原圖。看上去像升級版的甲胄魚。圖片來源自網路。

硬鮫目的偽鮫(Gemuendina)化石和復原圖。很久之後,一些軟骨魚也演化出了類似的體態和生活方式。圖片來源自網路。

Pseudopetalichthyida目的Paraplesiobatis化石,留下來清晰的鰓弓軟骨痕迹。圖片來源自[5],標尺長度5厘米。

  本回介紹的是盾皮魚中的小型和底棲種類,它們的生態位並沒有比無頜的甲胄魚類提升多少。但另有一類遊盪在開闊水域的盾皮魚成長為泥盆紀的超級巨獸,它們的出現標誌著脊椎動物正式登上食物鏈的頂點,自此之後,再也沒有跌落過。關於它們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盾皮魚綱

存在時間:中志留世 至 晚泥盆世

現存種類:無

化石種類:不明

生活環境:海洋,淡水

代表特徵:原始有頜類,身體前部覆蓋骨板,後部批細鱗或裸露

代表類群:節頸魚目,胴甲魚目,褶齒魚目,扁平魚目,硬鮫目,葉鱗魚目

參考文獻:

[1] Min Zhu, Xiaobo Yu, Brian Choo, et el., An antiarch placoderm shows that pelvic girdles arose at the root of jawed vertebrates. Biol. Lett. doi:10.1098/rsbl.2011.1033

[2] Vincent Dupret, Sophie Sanchez, Daniel Goujet, et el., A primitive placoderm sheds

light on the origin of the jawed vertebrate face. NATURE, VOL 507, 27 MARCH 2014, doi:10.1038/nature12980

[3] JOHN LONG, A Kink in the Story of Sex. Australasian Science, 29, Nov. 2014

[4] John A. Long, Kate Trinajstic, Gavin C. Young, et el., Live birth in the Devonian period. Nature, Vol 453, 29 May 2008, doi:10.1038/nature06966

[5] Brazeau MD, Friedman M, Jerve A, et el., A three-dimensional placoderm (stem-group gnathostome) pharyngeal skelet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imitive gnathostome pharyngeal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17; 278:1220–1228, doi.org/10.1002/jmor.20

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為什麼恐龍在地球存活 1.6 億年卻不能像人類一樣製造/使用工具?
【地球演義】鐵蠆猙獰11:癢
納什均衡在生物學中有什麼應用?
黑客帝國的故事設定違反熱力第二定律?
吃掉一部分自己能減肥嗎?

TAG:生物学 | 古生物学 | 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