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逆向思維,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2017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即將迎來最後一個季度。
現在,請看著這篇文章,閉上眼睛,好好回想一下:
你年初設定的目標,完成了多少?
是不是只完成了一半不到?甚至更少?
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跟大多數人一樣 —— 當然也包括我。
(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我們總是熱衷於設定各種各樣的目標,到頭來卻總是完不成,拖到下一個周期,繼續重複著同樣的怪圈?
今天,我想分享一個思維方式,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大多數人設定目標的方式,是這樣的:
先想好今年要做到什麼事情,再把它們量化,然後設定一個指標,拆分下去,再一步步地攀登、接近。
比如:
- 今年要看完50本書;
- 今年要寫20萬字的文章;
- 今年要拿到CPA證書;
- ……
並且,絕大多數的目標管理文章,都會告訴你:目標一定要設得稍微高一點,最好是「稍稍踮起腳尖才能夠到」,這樣,才能給你不斷去嘗試和進步的動力。
這個說法對不對呢?很對。
這是有心理學的佐證的。設定100分的目標,我們也許能達到80分;但是設定80分的目標,我們很可能只能拿到60分。
但是,這種做法,也有點高估了大多數人的心態調整能力。
想一想,設定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年度目標,意味著什麼呢?
它意味著:一年365天里,絕大多數時候,你都是達不到目標的;最多也只是勉強達到,很難超過目標。
試想:清晨醒來,神清氣爽,正準備上班,這時,突然想到今天的目標:下班後讀100頁書,學1個小時的CPA,寫1000字的文章……
在感到躊躇滿志的同時,你會不會有那麼一點,覺得心累?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覺。
這就是我們不斷拖延目標的原因 —— 我們之所以遲遲不願動手,不是因為能力和習慣,而是因為心態。
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之中,目標過於艱難,我們的大腦下意識地排斥它,阻止我們的行動。
這就很容易導致一個後果:我們不斷地用各種理由、各種方法,說服自己去「堅持」計劃,來達到目標。
可是,這本末倒置了啊。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本來應該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為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而要給自己打氣加油鼓勁呢?
目標和計劃,本來就不應該是需要「堅持」的,而是一件令人產生愉悅感,願意自主去做的事情。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一點呢?
我想先講一個小案例。
你有沒有「堅持」過記賬?
我試過。很多年以來,陸陸續續試過記賬,記錄每天大大小小的支出,連買瓶水、買一盒抽紙,都要記下來。
但從來沒有一次,能堅持超過一個月。
因為實在是……太麻煩了。
後來,我重新思考了一下。
記賬的意義是什麼呢?是算清楚每月的支出嗎?不是的。我可以看支付寶賬單、信用卡賬單、銀行卡流水,一個月花多少基本心裡有數。我需要通過記賬去實現的,是優化開支的結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想清楚這一點後,我改變了方法。
不再去逐項記錄每天的支出,而是記錄「我節省了多少錢」。
例如,在網上閑逛,看到一款手工製作、質地精細的皮具,一千來塊,想買,但轉念一想:自己又用不上,買回來也是積灰,沒必要。於是,就會在賬本上記下這筆節省的數額。
出差談合作,想訂好一點的酒店,但仔細一想:我白天基本都在外面跑,只是晚上回去睡一覺,沒必要住太好的地方,三星的不也一樣。於是,就會記下來。
同樣,衣服我一年只買兩三次,基本都是無印良品,因為便宜又省心。這樣,當想到「需不需要買衣服」的時候,就會告訴自己,不但省了一筆買的支出,還省了一筆養護的麻煩。
這樣,一個月下來,賬本上面,可能就是零零散散的幾筆,總額可能也就幾百幾千。但是,我會告訴自己:每一筆,都是戰勝一次慾望的記錄,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
這跟傳統的模式,差別在哪裡呢?使用傳統的方法,我需要不斷鞭策自己去記賬,每天都要反思「有沒有哪一筆賬忘記了?」但用這種方法,我會極其樂意去記賬 —— 因為每一次記賬,給我帶來的都是正反饋。
而如果一個月下來,一筆賬都沒有記,那更是好事。這說明,這個月過得很充實,沒有浪費錢,也沒有受到物慾的誘惑和干擾。
藉由這樣,不斷地產生細微的幸福感,並進行累積 —— 日積月累,心態會舒服很多。
這就是我想說的:
與其把每一次努力,都看作往高山攀登的一小步,不如把期望降低,享受「又走出了一步」的微小的快樂。
這就是「逆向思維」。
傳統的目標管理,是把所有的愉悅感,放在目標的後面,只有實現了目標,你才能夠獲得。
在實現目標之前,你需要咬牙,需要堅持,需要克服困難,需要一步步撐下來,以期抵達前方的終點,獲得成就感。
而用「逆向思維」進行管理,會變成什麼呢?它相當於把愉悅感拿出來,分解,平攤到每一天、每一步裡面。你不再需要追尋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會把目光拉回來,落在自己的每一步上。
這樣或許平凡了很多,也沒那麼壯懷激烈,但或許是一個更接近多數人的方案。
再舉一個例子。
關注了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手頭上有兩本書約。
第一本,已經拖了很久,不是我不想寫,是一直覺得不夠好。很多人勸我說:把你的文章結集一下,直接出版,已經超過很多人的書了。但我肯定不會接受這個方案,這不是在騙讀者嘛。
結果就導致了,第一本書,寫寫改改,一直沒有完稿。
前陣子,去北京見了編輯,登門謝罪。編輯對我說:其實你可以把心態調整一下。先把內容寫出來,不用管質量如何,也不用在意是不是新作,先搭起一個大概的框架,再慢慢改。
因為,從零,到把東西做出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先做出一個草稿,哪怕非常簡陋,你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在這個基礎上,再一頁頁、一篇篇文章地改,效率會更高。
這其實就是一種「逆向思維」,或者說「迭代思維」。先快速把東西做出來,再回過頭,一步步修改。比起從零開始,一步步往前挪動,會更加有效。
生活中,如果你覺得壓力太大,目標太過遙遠,其實,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感,找回對生活的掌控。
下面提幾個利用「逆向思維」的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1. 做好最壞的準備
當面臨選擇和決策時,我們常常容易感到焦慮。
焦慮的緣由,是因為我們對未來存在「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每個決策會將我們帶向何方,不知道每個決策的期望收益,更不知道它們確切的概率。因此,我們才會焦慮。
簡而言之:我們覺察到了危險,想避開危險,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這就是焦慮的根源。
那麼,如何應對好外部壓力,緩解自己的焦慮呢?
「現代空調之父」威利斯·開利,分享過一個方法:
1)想清楚最壞的可能性是什麼;
2)接受最壞的情況;
3)設法改善最壞的情況。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逆向思維」。
傳統的方法,是收集信息,努力降低不確定性。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樣會受到焦慮的困擾。
所以,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選錯了,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我能不能接受它?
一旦說服自己接受這一點,並且做好心理準備(以及其他必要準備),你會發現,你的焦慮將消散一空 —— 因為已經不存在「不確定性」了。
你明確地知道:事情最壞,也就到此為止而已,哪怕代價巨大,起碼也有了心理準備。
在這個基礎上,每走一步,譬如收集信息、請教專家、跟朋友討論,都是在「降低最壞情況的可能性」。
簡而言之,當你處於最低谷的時候,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
儘管你的路徑可能是曲折的,但你的處境一直都在好轉。
你會發現,儘管你的做法一模一樣,但換了一種心態,換了一個視角,你整個人的狀態,包括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差別巨大。
這就是人的非理性 —— 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2. 每天只做一件事
我在往期的文章中,多次提到過「減法思維」—— 其實,這就是一種逆向思維。
什麼是減法思維呢?
我們每天的上班時間,看似有8小時、10小時,但實際上,除去我們走神、開小差、休息、發獃等時間,剩下來,真正全力以赴在工作的,很可能只有兩三個小時。
最近剛好看到一篇文章,驗證了這個觀點。
文章調查了 2000 名美國的全職員工,得出一個結論:在一個工作日裡面,我們能夠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時間,平均只有 2 小時 53 分鐘,不到 3 小時。
這意味著什麼呢?我們日常的每一天,都在要求自己,用 3 小時的時間,干 8 小時的活。
為什麼大多數人每天下班都特別累?因為本來每天的活,就是遠遠超出負載能力的啊。
不妨改變一下思維,問自己:
如果每天只能有 3 小時,你會做什麼?
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的?
然後,集中精力,把這件事完成。
那麼,剩下的時間,就是你所「賺到」的。
這種思維方式的好處是什麼呢?下班後,你不但不會覺得累,反而會神清氣爽。
你會覺得,今天最重要的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時間,都是自由支配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舉個例子,對我來說,周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晚上的推送。寫完推送,剩下的幾個小時,就是完全自由支配的。我可以讀幾頁書,可以寫點隨筆,可以吃點東西,隨心所欲。
明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訓練營的進度。只要完成訓練營的任務,其他的時間,就都是「閑暇時間」。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繼續提升自己,以輸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這一點,可以參考: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偷懶? )
當然,這一點,也看你的老闆。如果你每天的所有事情都很重要,連一天都拖不了,你的老闆非常嚴格,要求每天一定要干足 8 小時的量 —— 那我會建議你,儘早準備跳槽,因為這樣的話,你一直是處於透支狀態的。
記住:每天用 3 小時時間,完成一件最重要的事,這才是正常的工作狀態。
3. 避開日常的陷阱
如何才能讓目標更具意義,讓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更高效呢?
有一個「逆向思維」的方法:不要去想「如何才能更高效」,而是反過來,去想「怎樣是低效的表現」,然後,避開它們。
舉個例子。
低效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
- 耗時超過一個小時的會議;
- 不斷地修改和規劃自己的安排;
- 處理各種不必要的瑣事;
- 看劇,看綜藝節目;
- 在網上瞎逛;
- ……
諸如此類。
那麼,反過來,「保持高效」的做法也很簡單:
當自己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問一問自己:
這件事情,在不在我的「低效清單」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盡量避開,或者減少在上面耗費的時間。
這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專註,也更切實可行。
這個方案,來自我非常推崇的查理·芒格。他說過一句話:
我需要知道的,是哪條路是死路,然後我不去走就行了。
通往成功的路徑也許有很多條,你也許不知道哪條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你弄清楚所有錯誤的路徑,並且避開它們,那麼,你走的路徑,就一定不會太差。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持續把事情做對,而是能及時停止犯錯。
無論投資,創業,工作,管理,概莫如此。
共勉。
推薦閱讀:
※我以前覺得沒有用的知識,後來幫了我最多。| 女神進化論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在被平庸同化 | 女神進化論
※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