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想多了吧

大家也許有印象,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央行貨幣政策的收緊和金融監管的層層加碼,業內時不時就有人出來喊話,表示流動性太緊,央行會轉向放鬆。

對於這類判斷我們之前也有反駁過。不過這種聲音從未停歇,甚至這兩個月開始有央行降準的建議,尤其是15日公布數據,8月 M2同比增速再創歷史新低後,這個風聲達到了一個頂點。

經濟一下滑,就要用貨幣刺激,這確實是習慣性的想法。然而習慣性的思維定式,往往是有問題的。過去如此發生過,不代表未來一定還會如此發生,世界是變化的

對於8月數據低於市場預期,統計局是這麼解釋的:一方面是高溫多雨等天氣原因,另一方面是環保方面要求對生產的影響。

前者當然是暫時性因素,後者的影響更長。不過重點在於,環保是政府的主動行為,那麼即使環保可能會導致階段性經濟的放緩,也不太可能會出現為此放鬆貨幣救經濟的情況,何況目前經濟下滑速度並不快。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經濟數據下滑和央行依然收緊流動性的情況,關鍵看經濟下滑是主動調控還是自發調控的結果——預期之內還是之外。

當然如果環保繼續,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生產下滑、供給減少導致價格上漲,上游的價格終究還是會傳導到下游,核心CPI已經開始高位,再往後就可能導致滯脹。

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用統計局的解釋?很簡單,因為這是官方的解釋,而央行自然不能不考慮這個解釋。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討論一下這個解釋之外的部分。如果經濟數據不佳有其他原因,是否就會成為降準的理由呢?依然不會

首先,從8月數據可以看到,經濟數據不好,但金融數據依然強勁,表現為表內信貸擴張依然較快,社融也高於市場預期,至於 M2,官方和民間都開始認為指示效果不如從前。而既然金融數據不差,那麼即使央行放鬆貨幣,也不會有多少正向的效果

其次,依然是前面的邏輯,造成資金面緊張的原因是金融去槓桿指導下的主動收緊貨幣和加強監管,是監管部門約束金融機構的手段。為此,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是必須,而降准釋放的放鬆貨幣的信號太強,與前述的大背景顯然不吻合(大家知道這個大背景是哪裡定的調),也會明顯影響金融去槓桿的效果。只要還有其他手段,央行一定不會選擇降准。

作為佐證,17日,新華網轉發北京青年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稱,M2增速放緩並不可怕,目前並沒有進入可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時期。眼下最急需的是穩定,包括政策穩定、市場穩定和信心穩定。18日,《證券時報》刊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熊園觀點稱,M2低增將正式成為新常態,貨幣轉向寬鬆的時機還沒到來。市場人士明知不會放鬆貨幣取向,呼籲放鬆貨幣的真實訴求應該是寄希望於「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大家最近應該對這類媒體的力量印象深刻吧。

當然央行不會棄市場於不顧,本月以來已經進行了幾次大額凈投放,今天(18日)又進行了3000億元的逆回購,創近兩個月新高。不過顯然把握有度,今天市場流動性依然偏緊。

(讀完之後,你選擇點贊還是分享支持小磕呢~)


由「蔣博的多稜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 http://cc.newrank.cn )

推薦閱讀: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降准和降息哪個效果好?都有哪些評價效果的方法和依據?
9月30號央行定向降准對房價的影響?
如何評價 2015 年 6 月 27 日央行決定降息降准?

TAG:降准 | 去杠杆 | 货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