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電影《女權之聲》欺世盜名

作者:彭曉輝

電影《女權之聲》把全世界都騙了,它欺世盜名!

電影《女權之聲》為什麼要把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為廣大窮苦女性爭取選舉權的功勞算在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頭上?這到底是一部對女權運動先驅表達敬意的影片,還是一部背叛真正的功臣,背叛當初的大眾女性,幫助暴力團伙欺世盜名的影片?

題圖:電影《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 (2015)》基本信息;預告片網址:movie.douban.com/traile

2015年上映的關於第一波女權運動的電影《女權之聲》(港譯) (Seffragette,又譯名:無懼年代(台);學究式譯名:婦女參政權論者)被國內外女權圈一致好評,認為它既真實又勵志。女權圈外的普通西方民眾也有不少人以為,電影反應的情況是真實的,因為這與他們多年來聽到的宣傳相符合。然而,我必須鄭重地聲明:電影《女權之聲》把全世界都騙了,它欺世盜名!

插圖1.各國《女權之聲》電影海報:看這陣勢,大有「橫掃地球之勢」!

《女權之聲》講的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底層洗衣女工莫德·瓦(Maud Watts)參與爭取女性選舉權運動的歷程。電影里有一些女人採取暴力破壞物品的場面,但是在電影所展現的,國家暴力機器的殘酷迫害之下,在影片的煽情勵志旋律之下,這些暴力行為被刻意塑造、顯得正大光明——「好好談判沒有用,我們必須這樣才能取得權利;我們只是破壞了物品,但你,作為政府的暴力機器對我們本人都有殘酷迫害。」

這部影片對事實的歪曲太嚴重了,以至於不得不需要還原歷史本來面目,以正視聽。我只好從頭說說那個時期的歷史事實。

電影的名字叫Seffragette(婦女參政權論者),這個詞也被很多人認為就是第一波女權者的稱謂。事實上,第一波女權運動爭取到選舉權的功勞,屬於suffragists(使用複數:參政權擴大論者,婦女政權論者)。有人將seffragette和suffragists都視同一群人——女權主義者,這是誤解或曲解。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是指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7.15-1928)領導的女性暴力成員,組織名稱為「婦女社會和政治聯盟」(),WSPU在其發展的巔峰期只有2000個成員。而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主要是指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1847-1929;參見:Millicent Garrett Fawcett Facts:biography.yourdictionary.com)領導的非暴力合法政治協商組織成員,組織名稱為「婦女選舉權社會聯盟」(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NUWSS,1897年成立),這個組織有五萬成員,人數是前述的暴力組織「婦女社會和政治聯盟」的25倍。

在英國正史上,只承認女性選舉權是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和她的非暴力組織促成的,並不承認是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暴力團伙促成的。但是,在電影里,所有的女性運動者全都是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這個小眾團伙,而功勞的真正歸屬者,第一波女權運動的主要人物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卻沒有被展現。這是何居心?這是不是對傑出女性運動領袖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的蔑視?

電影虛構的主人公叫莫德(Maud),這不是一個很大眾化的名字,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有可能是因為,第一波女權運動中確實有兩個叫莫德(Maud)的女人,一個是Maud Wood Park,一個是Maud Nathan。製片方可能是想讓觀眾以為這兩個真實的莫德(Maud)之一就是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其實,上述提及的這兩個真實的莫德(Maud)都是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而不是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大家千萬不要被誤導。

電影所展示的情節,好像是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為廣大勞苦工薪女性謀福利。事實上,WSPU領導人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7.15-1928),只支持中產階級女性的選舉權,嚴厲禁止手下人幫助窮人爭取選舉權,誰不服從,就踢出組織。她的親生女兒,西爾維婭(Sylvia)就是因為想給窮女人謀福利,被母親開除出組織,斷絕母女關係。

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領導的NUWSS,包括了中產和窮人,女人和男人(WSPU只有女人)。實際上,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的丈夫亨利(Henry)(政治經濟學教授,盲人)就是在國會裡促進女性權利的議員。

電影《女權之聲》為什麼要把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為廣大窮苦女性爭取選舉權的功勞算在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頭上?這到底是一部對女權運動先驅表達敬意的影片,還是一部背叛真正的功臣,背叛當初的大眾女性,幫助這幫暴力團伙欺世盜名的影片?

電影對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的暴力行為著力做了洗白。事實上,她們的暴力並非破壞了一些物品那麼簡單,而是對無辜群眾的安全也造成了危害。既然她們的組織是不給窮人爭取權利的,那麼,她們為了自己出位而把普通工薪大眾的人身安全置之不顧,也就順理成章了。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所受到的執法,在電影里被誇大為「迫害」。事實上,相對於她們的犯罪行為,她們所受到的懲罰非常輕微。她們的暴力行為相當於恐怖襲擊,恐怖組織行動本應是重罪,但是,她們被抓起來只判幾個月的刑期。現在在歐美成立個恐怖組織搞爆炸、縱火、潑硫酸……,能只判你幾個月刑期嗎?這根本就不可能!影片有強制鼻飼的再現場景,事實上這是怕她們餓死在獄中。如果真的餓死了,官方就說不清楚了,人家完全可以誣陷你說,她們不是自己把自己餓死的,是被你們暗殺在獄中的。

女性選舉權是這一小撮人的暴力行動促成的嗎?不可能,她們只能是在起反作用。幸好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人數少,非暴力的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人數大大超過她們,所以才把她們的暴力行動帶來的負面效應給抵消了。

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1866年19歲時參加女性選舉權組織的時候,她未來的丈夫亨利(Henry)就已經是一名促進女性權利的議員了。當時,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這個組織還根本不存在,政府內部的男人們之間已經在討論要不要賦予女性選舉權的問題了。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的目的,是要形成政治協商拉鋸中的助力,說服政界,讓他們放心地確認,女性有足夠的理智投出慎重的選票。所以,她非常注意把她的組織和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暴力團伙劃清界限。她相信,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是在破壞女性獲得選舉權的機會。其實這裡的邏輯很明顯,在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產生之前,政府內部就已經把給予女性選舉權作為一種可能性來討論了,這時候如果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出來做一連串瘋瘋癲癲的舉動,就可能給政府造成這樣的印象:哇,女人這麼不理智,這麼胡來,這種人怎麼能有選舉權呢,選舉可是很嚴肅的事情。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在那廂邊向政府展示女性理性政治協商的才幹,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在這廂邊破壞女性形象,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能不擔心警惕嗎?不過謝天謝地的是,英國政府也意識到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是女權運動的主流,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只是女權運動中的沉渣泛起的一小撮,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和她的盟友們的努力抵消了暴力團伙給女性形象帶來的玷污。

英國婦女的選舉權是因為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和她的暴力組織WSPU把英國政府嚇住了才得到的嗎?這種說法簡直是笑話。巔峰時期才2000個女人,連一個男性成員都沒有,政府如果真的感到威脅到了統治,一聲令下馬上就能蕩平她們,她們有什麼還手之力?她們之所以可以折騰,是因為英國政府首先把她們看作沒什麼威脅的勢力,就那麼一小撮女人而已;其次英國的傳統就是要對女性公開拘著面子,不能太拉下臉來。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也明白自己這幫人根本嚇不住英國政府,沒有能力逼迫政府按她們說的做。因為在一戰爆發的1914年,她立刻就老實了。戰爭一開始,她就馬上叫停了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的一切擾亂治安的行動。為什麼呢?很容易理解,戰爭時期屬於非常時期,平時你鬧事可以不對你趕盡殺絕,但是,戰爭期間你在後方破壞治安的話,那就可以判處叛國罪,處以極刑。

戰爭開始之後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改搞什麼倡導了呢?變成「鼓勵女性後方生產,鼓勵男人上戰場」的倡導了。不得不說真會投機,貪天之功啊!這用得著她們那一小撮人倡導嗎?在任何戰爭時期,不管有沒有人倡導,社會規律自動就是女性在後方努力生產,男人上戰場打仗,用得著她來倡導?花木蘭的戲曲裡面都唱,女人們是「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哪個國家不是這樣?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今天的追隨者難道也想把一戰勝利的功勞也歸在婦女參政權論者及其組織名下?

但是,參政權擴大論者(seffragists)在戰爭期間也一直沒有停止爭取選舉權的運動,一直堅持在做此項工作。1918年戰爭結束,女人可以選舉就被寫進了法律,1920年正式實施。當時是男21歲,女30歲才能選舉。不過那是因為戰爭死了很多男人,怕男女都是21歲可以選舉的話,男人就成了投票的少數人群了。1928年,男女都是21歲可以參選。1929年,真正的功臣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與世長辭。

電影《女權之聲》除了蓄意無視第一波女權運動中真正促成了女性選舉權的非暴力主流女性組織,也無視了有色人種,大有白人至上的意味。WSPU裡面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是一個印度公主索菲亞D.辛格(Sophia Duleep Singh)。電影里提都沒提。製片方壓根沒把亞洲女性放在眼裡,我們亞洲女性何必幫著追捧他們的歪曲歷史的電影?所以,因為這個電影不僅造假,而且嚴重忽視亞洲婦女,那麼,抵制這個電影應該成為亞洲人的共同行動。

真正的功臣在正史中端然穩坐,專業的英國史學界也不承認女性選舉權是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爭取來的。但是在大眾印象中,第一波女權運動的英雄卻是那些鬧事被捕的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因為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的傳奇更有戲劇性,寫成故事電影更「有料」,更吸引大眾的興趣吧。那些缺乏政治運動才能,又是小眾的人,要想出名怎麼辦呢?她可以借著一場社會運動的東風,多做點極端和出位的言行,來找到存在感,讓別人注意到自己(例如中國的行動派女權主義者多次採取的所謂的行動,就是此類做派。)。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這種能力上跟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相差很遠,組織人數又那麼少的領導人,如果不是靠暴力極端活動拉眼球,她現在也不會成為一個歷史名人。不得不說她出名成功了,把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和普通非暴力大眾女性的功勞也給攛掇了,其卑鄙的伎倆不可謂不令人感到噁心!而電影《女權之聲》蓄意為暴力女權派欺世盜名,公然篡改女權運動歷史,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下是最終促成女性選舉權的非暴力組織領袖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極其當年活動的歷史照片:

插圖2.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

插圖3.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和她的組織成員在一起,注意照片標語上她的組織名稱是「婦女選舉權社會聯盟」(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NUWSS),還標明了主席福塞特女士身份,以及最後一行字,守法的Suffragists,而不是婦女參政權論者(seffragette)。現場可見到男性支持者或者成員。

插圖4. 1932年,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的名字被加在了她早逝的丈夫的紀念碑上。左側是她的全名:Dame Millicent Garratt Fawcett 1847-1929,右側是對她的表彰「A wise constant and courageous Englishwoman. She won citizenship for Women.」(一個智慧的,不懈的,有勇氣的英國女人。她為女性贏得了公民權。)


推薦閱讀:

「偽女權」對真女權的危害有多大?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洗刷「偽女權」帶來的污名化?
真的有偽女權嗎?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女權?她們的訴求是什麼?如果有假女權為什麼不去整合?為什麼不提直接的理性的要求?
有人覺得《偽裝者》劇傳達出的思想就是:「女人是可悲的生物,無一不被所愛的男人或欺騙,或利用」嗎?
怎樣看待 2015 年美國本土 77% 的黑人嬰兒、56% 的拉美裔嬰兒出生於單親媽媽家庭?

TAG:女性主义 | 女权运动 | 反女权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