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貓阿狗都做導演了,他的電影卻沒人看
1.
這年頭,隨便誰都能當導演了。
張嘉佳的《擺渡人》,爛到尷尬。何炅、黃磊這群人也玩跨界,動用了好資源,生產出一坨又一坨垃圾。
大家像瘋了一樣,朝電影狂撲。
帶著圈錢的衝動,卻忘了對導演這個職業最基本的尊重。
但是,這些笑話一般的電影,收割著粉絲的智商稅,長期佔據新聞頭條。而這位大師的好電影,卻無人問津。
斯皮爾伯格稱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他如今的遭遇,跟莎士比亞一樣,被認為太舊,太老,像個拍一拍抖掉很多灰的老古董。所以,大家懶得去看。
對,他是黑澤明。
如果,你看完《蛤蟆的油》。
就會發現,這個聽起來嚴肅、老舊的古董,實際上特別有趣,上學時討厭班主任,當導演後痛罵日本的「廣電」,會整蠱遲到的演員,會罵不喜歡的人「狗娘養的」。
再去看他的電影,會更理解他的犀利、直率和幽默。
2.
自傳的學生時代,像是身邊的一個同學。
沒那麼愛學習,老師誇自己呢,就喜歡的不得了。如果老師批評了自己,就立馬划進黑名單。
自詡少年劍士,自以為男子氣概爆棚。
但是同學在回憶錄里,毫不留情地指出:
「黑澤的運動神經,幾乎等於零。」
寫《蛤蟆的油》這本自傳時,黑澤明都68歲了,還在倔強地為自己辯解,我其他的都很好啊,只是手腕沒力氣罷了。
傲嬌等級,五星。
回憶起當時寫的作文,曾經是學校創立以來,最好的文章。
不過,導演很直白的承認:
「現在讀來,那不過是一篇用優美詞句堆砌起來的華而不實的東西,真讓人臉紅。」
前段時間,整理了以前的日記本、作文本。
完全同感。
讀他的傳記,有一種感覺,不是在觀看黑澤明的過去,而是在整理曾經的自己。經常會感慨「卧槽,似曾相識」。
不得不說,讀傳記能產生這種體驗的,少之又少。
大概跟他是個跟觀眾對話的導演有關。
3.
把生活融入電影里,他敬業到讓人膜拜。
看到爛電影時,我都會想跳到導演和編劇跟前,罵他們是智障,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嗎?角色拍的像意淫出來的。
真建議你們都去看看這本書。
跟人家學個皮毛也行啊。
黑澤明當上導演,完全是計劃外產物。他曾經的理想,是當個畫家,而且非常喜歡梵高,看了梵高的畫,看待一切都成了畫中的樣子。
後來,他拍了《夢》。
其中,青年時代的自己,就走進了梵高的畫。
為了拍出想像中梵高的麥田,他們種了4個月的麥子。
為了拍烏鴉飛,他們用鐵絲網抓了2個月的烏鴉,剛好250隻。
而這些,僅僅為了40秒的拍攝。
父親去世時,他走在街上,悲傷無比,但大街上卻放著《杜鵑圓舞曲》,「歡快的音樂,使我憂鬱的情緒更加黯淡。」
後來,他拍《泥醉天使》時,黑市的無賴,慘淡地漫步街頭時,他就配上了《杜鵑圓舞曲》。
形成強烈反差。
黑澤明是個無酒不歡的酒鬼。
去喝酒時,碰見一個下流的醫生,在他旁邊絮絮叨叨,說著醉話。
後來他寫《醜聞》劇本時,像是那個醉酒醫生,爬出記憶的褶皺,自己在寫劇本。
他用敏感的神經,在體驗生活。
而生活的細枝末節,又能反饋到電影中。
《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像個戲痴,不瘋魔不成活。而黑澤明,哪怕眼前沒有攝像機,他也像個影痴一般生活。
4.
這本傳記,會讓人看的痛快。
因為哪怕他成了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姿態卻低得可怕,還以為是鄰居老頭在說玩笑話。不在意光環,也就沒有包袱,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惡。
遇到討厭的,就罵出來。遇到尊敬的,就寫到盡興。
戰爭時期的日本,沒有言論自由。
他拍個電影,會被審查官拉過去挑刺。
比如一男一女在台階上擦肩而過,審查官就說是淫穢。
比如改編日本歌舞伎,審查官就說是糟蹋經典。
呵呵,真特么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黑澤明可不是那種能忍耐的人,他花了好多好多筆墨,來批判那個沒法說話的時代。
他第一部電影被瞎jb批評時,內心在狂罵「狗娘養的,去你的」。
差點操起椅子,去砸了審查官。
後來,又被無端指責時,他直接懟了回去:
「廢物們說別人的作品是廢物,這恰恰證明,人家的作品不是廢物。」
他像《一九八四》的主人公一樣,生活在高壓之下。
沒有創作自由,當局對創作出來的東西,毫不尊重。
但是,經歷過地震後,人們突然攻擊朝鮮人的荒謬局面;經歷過哥哥在27歲時,冷靜的自殺;經歷過姑姑村莊里,爺爺強姦孫女,繼母捆綁虐待繼女的殘暴。
他已經無法像個被洗腦的傻子,跟著唱主旋律。
5.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他曾經托一個朋友,去幫忙跟《最美》里的女演員撮合,想跟妹子結婚。結果,那個朋友寫了厚厚一摞信給女演員。
為了罵他。
導演有個朋友,曾跑到片場當群演掙錢。
他給了五塊錢,讓朋友先走開。結果,那傢伙拿了錢,又轉身裝扮成了帶帽子的流浪漢,在片場繼續溜達。
多年以後,他知道真相時,氣嗷嗷地寫道:
「難怪有個來回瞎竄的流浪漢,把我氣得夠受。」
好多次,我都傻逼兮兮的笑出了聲。
黑澤明寫過小說,靠寫劇本掙錢過日子,很多電影劇本也是親自操刀,所以他的文字功底,足以讓你透過字裡行間,看到清晰的畫面。
6.
不過呢,有趣之外,又不乏熱情、溫暖和深刻。
結尾的章節,是電影《羅生門》。
這部電影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電影得獎後,他真正見識到了羅生門。
這部電影出品方經理,曾經百般刁難,看過樣片時,直接說看不懂。甚至,還把贊同拍片的董事跟製片人,都降職了。
但記者採訪這位經理時,他大言不慚地說:
都是我的推動,這部電影才拍成。
電影的光影效果,也是我的創意。
唉,他果真是沒看懂電影說啥。
《羅生門》描繪了人性中極為可怕的一面,回憶時會不自覺美化自己。
我們誰都逃不掉。
7.
寫著寫著,又變長了。
真心覺得,這麼有趣ed自傳,沒人看多可惜。
這麼深刻而犀利的導演,年輕人都不去看,多可惜。
記得有部爛片上映時,網上很多好評,知乎有個人說:這都能算好片,你們真的是沒看過好片。
放著美食不碰,非要去吃垃圾。
吃得多了,還覺得垃圾很美味。
挺可惜的。
………………………………………………
放個二維碼
微信公眾號:文學歪史
一條歪到直不起來的讀書路。
萬一,
有人喜歡我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