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瀾閣的園林與建築空間連續性分析
古典園林的連續性空間是在由山石、水體、建築、植物等造景要素限定形成的園林空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園中一系列空間的拓撲組合關係。
單一園林空間按照一定的秩序組合交織形成一定的空間序列, 在明暗、虛實、疏密、開合等方面不斷變化, 形成連續性空間。
從遊人在園林中的空間體驗來看, 在園林空間中穿行是一種連續運動狀態, 此時園林空間具有時間連續性和空間連續性, 園林空間由確定視點觀景變成不確定的連續性透視面觀景, 多重景觀空間與多場景的片段性景觀界面結合, 形成步移景異的畫卷式園林空間感受。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邊孤山之側,坐北朝南,初建於乾隆四十七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 年)。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林布局自然,因勢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林空間的連續性特徵明顯,依靠環園的一條游廊將全園貫通在一起。本文通過用「連續空間構思」的方法,對文瀾閣園林空間與建築虛空間的連續性進行分析,以一條完整路線為線索,分析文淵閣在空間連續性布局上的特點。
文瀾閣建築群體面積佔地約4300 ㎡,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分布有門廳、假山、御座房、水池及文瀾閣主樓。
全園空間變化多樣,在強調中軸線和主從序列關係的基礎上,採用了不對稱的園林化的平面布局,同時園林貫穿了中國傳統園林中「小中見大」、「咫尺山林」的思想,也多處運用了障景、借景、框景等古典園林常用手法,將全園的空間拓寬。
為了對全園園林建築空間的連續性的分析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在文瀾閣平面圖的基礎上加入每個景觀節點的照片,用虛線繪製了一幅遊人在其中的遊覽路線圖。
游線是經由:垂花門→東廂房→羅漢堂(御碑亭)→太乙分青室(光緒的碑亭)→文瀾閣→御座房→垂花門,的一條循環的游線,即: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①。整體游線涵括了:起始、承接、轉折、高潮、結尾,五個階段。
①:垂花門是文瀾閣園林的入口。由於文瀾閣此前是皇家的藏書閣,但是坐落在西湖的江南煙雨中,所以入口處的垂花門以門紅色的木門配上金色的門環顯示出皇家氣派,同時垂花門又具備典型的江南園林傳統建築形式,既莊重典雅又粉牆黛瓦。此處是游線的起始階段。
②:垂花門往裡是一座大型假山與植物組合的障景,遮擋內部的建築主體。右側是東廂房,可由假山前面的小徑步入。在這部分空間中,遊人漫步在假山與東廂房旁的植物圍合的空間之中如置身在山林,瞬間與外界的喧囂隔絕開來。
③:進東廂房往北沿著一條游廊就步入了羅漢堂前的小庭院。游廊前斷設有一個出口台階,可以到達另一個開敞庭院空間,將室內虛空間與室外空間進行了聯繫。前段遊覽以開敞的空間感受為主,遊人在此會有步移景異的空間體驗,從各個角度欣賞到庭園內的植物。
④:繼續沿著游廊一個轉角,光線由於兩邊的植物空間遮擋變暗,視線收縮,與前段形成明暗對比,左側由紫竹、茶花、沿階草和假山組成的小景是這條游廊後半段的一個視覺焦點。空間由開敞明亮到閉合陰暗的變化對遊人預示著將進入建築「羅漢堂」的空間內部。這裡是游線的承接階段。
⑤:經過羅漢堂與御碑亭,又是一段連接到「太乙分青室」的廊道,這段廊道較短,以右側的庭院空間為主景。這段運用了空間連續性中韻律重複的表現手法,通過與前面相似空間的再次出現,但是實質又發生了空間變化,使得空間達到連貫性和獨特性的統一。
⑥:游廊左轉是文瀾閣前的一條長廊道,前段右側是「光緒的碑亭」這一狹小空間,用一株桂花和一座碑亭營造出了靜謐幽深的場景。此處是游線的轉折。
⑦:此段是視線最為開闊的廊道,中央是一個台階往下步入開闊中庭,回望全園池中太湖石、岸邊柏木與前面御座房、假山群形成一條軸線。游線在這裡達到高潮。
⑧:最後一條游廊位於池左,是欣賞全園的安靜之所,節奏趨於緩和,是游線的結尾階段。此處游廊設有美人靠,可供休息,遊人倚靠望池邊美景,回味全程游線的節奏起伏。
通過文瀾閣全園特定游線的組織,將全園的空間進行了貫通,起始、承接、轉折、高潮、結尾的變化節奏更是豐富了遊人在空間中的體驗,既能感受到空間開合、明暗、虛實、疏密的對比,也能體驗到空間前後統一的連貫,游罷全園似體驗人生,回首來時,歷歷在目。
推薦閱讀:
※她「飛檐走壁」34年,寫下人生最美的到此一游
※蘇州園林中的鴛鴦廳是怎麼實現外面看一個屋頂、內部看兩個屋頂的?
※為什麼國內充斥著劣質的仿古建築?
※國內比較典型的民居有哪些代表?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