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留學生的自白
不久前剛過完30歲的生日,我發了條朋友圈:希望自己30歲可以繼續過得像20歲一樣。
很快,一個從2014年就堅持寫公眾號的朋友便問我:「Simon,張愛玲都說了,出名要趁早,你這也不早了。我知道你一直回國做講座、辦活動,且每場都是爆滿,做的又是和教育相關的行業,你為什麼還不開個人公眾號呢?」。
我的第一回答是「現在都2017年了,公眾號的宏利估計都過去五波了,這個時候再去開,是不是會被笑掉大牙啊。」
但我深知,好的內容,在這個時代永遠是稀缺品。
之所以會出現「看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嘆,本質就在於很多人輸入太多,輸出太少。網上乾貨太多,行動和內化太少。
留學行業魚龍混雜,信息冗餘又缺乏深度,網路上充斥著乾貨和」別人家孩子」的各路秘籍。在我看來,的確是缺少一個理性而又有溫度,犀利而又有深度的聲音。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關注你?你是哪位?
我也認真的問過自己這些問題:究竟什麼對(准)留學生們最有價值,這個號究竟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收穫,他們為什麼要聽我說話?
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我的專欄就將是一顆無頭蒼蠅般毫無意義。
最終,我找到了答案:我一定要做到讓更大比例的留學生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學業上,職場上,個人成長上。
是的,非常赤裸裸。
至於我是誰:從前,我覺得自己是孫悟空,逍遙天地任憑我游。後來,我覺得自己是一隻豬八戒,困難太多、辦法又太少。其實,我們都一樣,只不過是個沙僧,一生都用來尋覓打碎的琉璃盞。
我的取經之路是這樣的:
18-23歲:混沌
一艘沒有方向的船,任何的風都是逆風。
這個階段的我不能用迷茫來形容,因為迷茫至少還伴隨著焦慮。
而那時的我,極度晚熟,像一個四肢束縛被環境操控的提線木偶,動作標準且乏善可陳。
選校、選專業、職業規劃,這些今天的我每天在談論甚至賴以為生的東西,那時我卻處理的含糊不清,草率而魯莽。現在回頭看來,充滿了黑色幽默。
18歲,大學選了環境工程專業,是因為懷著單純稚嫩的想法「中國環境問題嚴峻,我希望能改變這個狀況。」
22歲,研究生選擇了極為冷門的礦業工程,是因為「喜歡在戶外大自然中工作的感覺。」
於是接下來我來到了加拿大一個偏遠的礦山公司實習,終日開著皮卡穿梭在無人的森林公路,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採集水樣和測量地質參數,雖然不知道將來要什麼,但我知道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於是我決定提前完成論文提前畢業,不在這個學位上多花時間。回頭來看,那似乎是我第一個頓悟的瞬間。
於是拿著一份乏善可陳連自己看了都想撕掉的簡歷,我踏上了回國的單程飛機。那年我23歲。
23-25歲:探尋
任何時候,要保持對可能性的關注,捨棄對不可能性的關注。
回國第一站,我並沒有投簡歷,而是去了北京的車庫咖啡。那時北京的互聯網創業氛圍剛剛興起,車庫咖啡也遠沒有今天出名。
我到的那天,創始人蘇菂還發了個微博「今天有個從加拿大回北京的小朋友,來到後說第一站是機場,第二站就是車庫咖啡。」
我不懂技術,也沒有項目,但那時的O2O行業正值風口,就像今天的人工智慧一樣熱門。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做垂直休閑類服務的團隊,負責其中的運營。
一個多月下來,錢燒的差不多了,用戶量也沒什麼起色。
很多個夜晚,我支了個行軍床,一個人睡在租來的辦公室里,面對著西直門的夜色,我第一次實打實的嘗試到了失敗的滋味。
胡適說,一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野心。
後來的我回到了更加熟悉的上海,開始了求職之路。在那兩年里,我做過管理諮詢顧問、期貨分析師和軟體公司銷售。
最終我在人力資源諮詢行業,找到了興趣、能力和回報的交叉點。
現在回頭來看,我居然在那兩年用上了如今馬化騰信奉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概念。
每一份工作在發現不合適以後我就會果斷的離開,雖然是工科生,但我還是理解了經濟學裡的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在試錯成本最低的年級,並沒有追求穩定。
那時我25歲,這隻提線木偶似乎逐漸剪斷了背後的連線,開始走出了自己的方向。
25-至今:內求
想得到一個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他。
在國內職場初期找到方向以後,我又回到了北美。
因為我覺得,在同等的工作性質和職能下,海外職場的成長速度一定會更快。
事實也確實如此,從26歲之後我在職場的每一天似乎都伴隨著一些陣痛,他們不斷滋養著我的野蠻生長。其背後,是很多血淚的教訓。
再之後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行業內部平台轉換和成長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所有的成長都是因為站對了地方:
?成為了加拿大最大的HR諮詢公司之一的年度頂級顧問。
?接手了國內某知名教育機構在北美的人力資源經理職位。
?擔任了若干家大型國企在北美設立運營的前期人力資源和招聘總顧問。
直到去年,我和合伙人一起成立了現在的公司,專註於做中國留學生海外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
目前我們已經是海外最大的中國留學生職業發展平台之一,同時我擔任包括新東方和啟德在內的國內數十家留學機構的職業發展特邀顧問。
這些都是很渺小的成就,我也只是一顆幼苗,但很慶幸自己找到了適應生長的泥土,開始生根發芽。
股神巴菲特的最好搭檔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想得到一個東西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他」這句話看似是個心靈雞湯,其背後則包含了非常深刻的關於進步、成長以及社會協作的本質,我也想在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沒有達成一件事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珍惜一段好的感情。所有的不如意,只要你想,你一定能找到千萬個開脫的理由。但這並不能讓你變得更好。
向內求取,提升自己,是征服世界的唯一辦法。
這號是幹什麼的?
在下決定做這個公眾號坐下來寫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似乎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思維陣痛。
這時候我想到了羅振宇的一句話「沒有什麼道路可以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往往山窮水盡的時候,真誠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辦法。」
這時我明白了,寫作的第一個目標,其實不失為別人,而是為自己寫,是一種純然的思維表達。
更重要的第二點:
我一路走過來親身經歷了每個留學生都會經歷的考驗和陣痛。我慶幸自己雖然很多時候都會走的晚一步,但我沒有走錯路。我清晰的知道對於每個留學生,痛點在哪裡,定位有多重要,哪些事情應該早做,以及如何最高效的成長。
與其說我的文章能夠帶來什麼「價值」,我更希望把這裡作為一個和大家真實交流分享的角落。留學、職場、成長、躍遷、令人感動的、引人深思的等等。
正如簡介里所說:倡導新認知下的理性留學,做你海外學習、成長和職業發展的思考發生器。
思考之後,讓我們一起成長。
最後的話: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那麼我很感激。
因為還有本職工作,我只能業餘時間完成本號寫作,所以為了保持質量我只能做到每周兩篇,但保證所有文章全部原創。
我不喜歡所謂的乾貨。因為如果思維和認知都還停留在舊時代,再多的乾貨也只不過是廉價的硬碟空間而已。
在我看來,知識囤積也是一種現代病。而只有把知識付諸於行動的一刻,你才會賦予它自己的價值,也才能找到內在的動力和屬於自己的成長模式。
我所說的,不一定全部對你有用,但我儘力做到在不誤導的前提下,對每個人有所啟發。
我們終其一生的修鍊,是把自己活成一棵大樹,大樹雙向生長,向上枝繁葉茂,為人們提供庇護;向下根部深入泥土,更緊密連接這個世界。
我的目標就是做這顆大樹,哪怕只為你帶來一絲陰涼。
推薦閱讀:
※既然是夢想,又何必潑自己冷水呢···
※5.13考情回顧:閱讀加試與生物大爆炸 聽力使用2月題 || TD考情回顧
※SIA情報局 NO.1|精華集錦(下)你們關心的問題都在這
※在利茲留學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