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進食障礙個案| 認知行為治療錄
原文首發自 / 公眾號:心食解構| 《7年進食障礙個案| 認知行為治療錄》
這是一個來自於醫學心理科 Dr. Joe 醫師的進食障礙認知行為的治療個案。
從個案的成長史,包括家庭背景、學習期、父母關係、工作、戀愛方面,展開個案進食障礙形成的原因,多方面層層剖析,最後展示CBT著手的治療關鍵點。
3分鐘讓你了解CBT(認知行為治療)
https://www.zhihu.com/video/887437798817267712
大部分進食障礙,當他們走進專科醫院的時候,可能都已經歷經了很多的艱辛,她們的病程都已經比較長了。
我們來看看這個個案,這個患者她是一個28歲的女性,未婚,銀行的職員,應該來說相對而言在她的那個小城裡面呢,是一個白領的工作人員。
她過分的控制飲食,開始情緒不穩,有七年了。
我寫了一個初步印象:這個女孩子給我的印象是貌美,長得非常漂亮,皮膚非常白,穿著打扮也很精緻,非常得體,也打扮得非常適切,舉止很優雅,談吐也非常的流暢,善於言辭,表達能力很強。
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瘦,瘦,真的特別瘦。然後也很弱,弱,就像林黛玉一樣弱不禁風。
大多數進食障礙者,如果我們看得比較多的話,就會有一個體驗,就是女孩子長得都很漂亮,臉比較漂亮,可是她們沒有凹凸的身材,這些讓你覺得漂亮中帶著很多的遺憾。
你翻開她們的簡歷,大多數都很優秀,一般都是大學,在學校裡面也算成績各方面都是比較好的,但是很遺憾,她們跟這樣一個痛苦的疾病常常鬥爭很多年。
這個女孩 2009年大專畢業,畢業之後靠自己的力量應聘到一個銀行,用她的話來說,我當時能到銀行工作,實際上我不是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她應聘的是一個國有的大銀行,她說因為我會拉小提琴,感動了行長,所以把我招進去了,所以她覺得很自豪。
但後來卻形成了另外的壓力,就是進了銀行系統的職工,大多數都是本科以上,競爭非常強,然後遇到的同事也好,其它也好,她總覺得自己跟人家比起來,差了很多,然後就很希望自己無論是通過努力的工作呀,還是自己的外形漂亮的狀態,來讓自己在銀行當中保有一席地位,這是她最初生病之前的一個狀態。
在銀行工作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後,她就開始出現進食的問題,開始節食。她本來的體重就108斤,大概身高在1米64左右,是比較標準的身材,但是呢她就覺得,還是有點偏胖,她喜歡買漂亮的衣服,如果瘦一點的話,就容易買漂亮的衣服,而且她非常喜歡日系那樣的衣服。
我們女性都知道,日系的衣服尺寸是有點偏小的,所以她覺得瘦一點選擇的餘地更大,然後自己就會變得更漂亮,她就開始減少飲食,然後把結構改變。
就像那些進食障礙病人的基本的狀態,他們的飲食結構是怎麼調整的,基本上葷菜不吃,主食不吃,只吃素菜,只吃水果,然後湯也不願意喝,只喝很少很少的湯,說怕把胃撐大了。
所以她的飲食結構明顯變化之後,體重開始下降,一直掉到80斤左右,然後經常開始胃也不舒服了呀,然後胃脹啊、便秘呀,這樣她就覺得我更不能多吃了,那我只能少吃一點,要不然我那些後續的問題,就會更多。
在這個邏輯當中,形成了一個負性的循環,在厭食一兩年之後,逐漸開始出現貪食癥狀。
每天中午的時候,本人她們是可以在銀行的食堂吃飯的,但是她覺得她們樓下一個賣麻辣燙的那個小店,她覺得麻辣燙很好吃,然後她就在小店裡面拚命的吃麻辣燙。她每次要吃很多,即使超過我們一般人的分量。
吃完了之後,然後就去催吐,就這樣的頻率變得越來越高,每天中午在外面貪食,晚上回家依然節食。她的整個進食狀態,用我們的診斷標準,她是厭食症裡面的導瀉型。
所以她與人的交往,因為她每次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有可能出現貪食,她就不願意跟人一起吃飯,也不願意跟人交往了,就是交往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
她的情緒很不穩定,經常煩躁不安,為吃飯,為工作,為外形,都有很多焦慮,然後有時候抑鬱,有時憤怒。
出現了閉經,也去了婦科,然後檢查治療,但是效果都不行,也沒有查到明顯氣質性依據。
她的家庭關係的問題,這是所有進食障礙的患者,幾乎都存在的,就是患者跟她的父母親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待會我去介紹在她成長經歷里是怎樣的關係,她父母親之間也存在很多問題,所有是這樣一個家庭的模式,然後不斷的爭執、埋怨,指責。
她社會功能的變化,她更加的努力的去工作,她非常想表現自己。
她其實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很得行長的賞識,覺得她工作效率高,任務完成得好。但實際上很多都是靠她加班加點趕出來的,她很要求上進。
她本身是大專畢業,她想考研究生,一定要改變這個學歷。然後也希望離開這個小縣城,能夠到他們的省會、更大的城市,更大的銀行去工作。
她跟同事之間,一個辦公室一共三個女性,另外一個可能是一個富二代,她說那個富二代根本不好好工作,但拿著跟她一樣的錢,做很少的工作,所以她心裏面很不舒服。然後跟同事之間的關係也不好。
她的戀愛的情況,也是屢屢受挫。
她的媽媽要求她跟她的認識的一個男孩談戀愛,他們以前曾經也小時候就認識,她覺得媽媽說的有道理,但又不喜歡,所以為戀愛問題鬥爭了很久,實際上她有喜歡他們單位的領導,可是領導是已婚。
再後來,她開始喜歡上一個離婚的男性,帶著孩子,她爸媽無法忍受這樣的結果,所以她整個戀愛經歷也是一波三折,以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她吃藥甚至用道來劃自己的手腕,威脅她的父母,如果你們再這樣,我就死給你們看。
這是這個個案在病程中體現出來的現病史,整個的情況。
她的成長,我們來看一看。
她的父親從她上小學的時候開始,就在外地工作,常年在外,做工程的,基本上一年到頭也就過年時才能回家。她媽媽的要求特別嚴格,總是批評這個孩子。
雖然她的媽媽連見到我時也說,我的女兒真的很省心,很乖巧,從不讓我擔心。
實際上,病人的感受是,我從小我媽媽給了我非常多的限制。
這個也不行,女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什麼也不對,什麼也不行。總是覺得我站著走著都有各種的不對,所以基本上是以批評為主,說話都是不準幹什麼。
所以她在跟媽媽的相處的過程當中,以這樣很乖巧的形式,出現在媽媽的面前,但是她內心裏面對媽媽覺得無可理喻,這是患者自己的感受。然後媽媽總是很著急,很焦慮,對她女兒的教育,找的男朋友。
用她的話說,我媽媽想控制我的人生,我不想受她控制,但是我又反不了他。
每次她父親從外地回來的時候,夫妻兩個就開始不停的爭吵,她媽媽總是覺得她爸爸回來,廚房的東西也收拾不好,家務做得也不好,也不會關心他們母女兩個,也不會對女兒的教育投入很多精力。
所以爸爸覺得很委屈,我回來明明就這麼幾天,然後你總是指責我這不對,那不對,而且媽媽經常在爸爸面前哭泣。
所以患者從小看到到的是,平時爸爸不在家,她覺得爸爸還不錯,還能打打電話,還能交流。但是回來以後,爸媽無盡的爭吵,然後爸爸又覺得媽媽管女兒管得不好,這個方法也不好,那個也不好。
她從小生活在這一個指著不斷、批評不斷的環境當中,然後患者自己呢,就非常追求完美的,她總是希望獲得認可和讚美。
她也覺得很多方面無法應對母親的要求。她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用她媽的話來說,是多麼乖巧。她說我做作業,一定要把這些所有的難題,都解出來,無論今天是做到一點兩點三點四點,凌晨,直到解出來,我才會舒服。如果解不出來,自己就會覺得非常沮喪。
她做事都是這樣一種非常努力的狀態。
然後第二天再帶著一個疲憊的狀態去上課,實際上她學習效率並不是特別高,考大學也只考了個大專。
從家族病史來看,沒有明顯的氣質、軀體疾病,家庭史里,他們是否認有明顯的精神病史的。但是媽媽其實經常有一些焦慮的狀態。
所以接下來,我把這個案例,用這個的流程給大家看一看。
怎麼去理解她,為什麼這個她就那麼的節食,為什麼她又貪食?
大多數進食障礙的病人,實際上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都是要瘦,要體型,但是你去關心一下,為什麼他們的家庭都是那樣搞控制的,嚴格的家庭。
這樣對孩子的自我概念,會形成什麼,她會對自己怎麼評價?她會對這個世界怎麼看?她會對外人、周圍的人怎麼看?
這樣的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她在長期在家庭中形成了對自己的理解。
這個病人從小總是收到批評。總是被過分的要求,你必須做什麼,你不允許做什麼,言下之意,你自己所做的,都是不對。
所以她會覺得自己非常不如別人,很不好,都不行。
有可能她很漂亮,但是媽媽從來都不誇她,所以就算別人說她好看,可能出於客氣,因為我媽從來不誇我,所以我還是不夠好看。所以從小這樣的觀念一直伴隨著她。
我們每個人都有負性信念,它就在那裡藏著,我們其實會不斷的修正,只要不出大的事情,我們都安然無恙。
因為有這樣的核心信念,我們要自救的,她就產生了一個中間信念。
中間信念就是,我既然不如別人,我既然不夠好,那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好的人,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我必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如果我不優秀,那我就會被別人看不起,所以很多的必須,應該,如果,否則,有很多的假設,就慢慢的在她的生活瀰漫開,跟她媽媽一樣,滿嘴的必須,應該。
在中間信念,這是她的想法,然後她會有很多行為策略,我怎麼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更好的人,那我要使勁兒的努力,努力來產生讓我覺得應該達成的效果,然後因為我不夠不好啊,而我覺得好看還是比較重要的,我就關注體型,體重過分的觀眾。
然後人際關係層面,我從小看到的爸爸媽媽是那樣一種狀態,看起來人都不是那麼可信,而且做事也不是那麼可靠,所以她對朋友是挑剔的,她大部分看到的,也是別人的缺點。
所以她在日常行為當中,這些補償的策略,她背後的這想法,是掛在一起的。
那她從小是個乖乖女,努力學習,雖然成績不是很優秀,但是還是不錯,長得漂亮,贏得讚賞。
她在外面收到的表揚是比較多,但依然不能填補內在對自我的認知。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她外在發展得很順暢,比如說順利的考上大學,研究生,博士生,然後再怎麼成為一個尖端的人,但是不可能。
她走的世界越大,她處的位置就靠後,那必然有一天讓她覺得,原來我真的不如別人。
所以,當她在銀行工作的情況下,她周圍都是高學歷,這時驗證了她內心對自己本有的那種判斷,這下子她就開始崩潰了,所以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行為,出現了很多的癥狀。然後包括她之後的人際問題,能力問題,體型的問題。
她在遇到某些情景之下,遇到某些事情時,應激性事情的時候,她會出現很多癥狀,這些癥狀可能是情緒、想法、行為、生理功能各個方面的表現,從自動思維,到她的情緒,行為,到生理反應。
每一個情景都可以分析,每一個自動思維是在情景下發生的,沒有情景,就沒有自動思維,所以她是對這個情景的判斷。
那這些自動思維的背後,都是連著我們的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的。
給大家呈現一個概念圖:
我們需要去理解進食障礙的機制,遠遠比吃不吃飯,胖不胖,瘦不瘦要重要得多。
你若安好,將是晴天~
更多文章,關注公眾號:心食解構。
推薦閱讀:
※暴食症家排治癒案例 | 為什麼你懂很多道理、方法,卻走不出來?
※想瘦身,得養生 | 超有效的:懶人體質調理法
※少有人知的瘦身奇法| 輕療愈敲擊瘦,EFT敲擊情緒釋放法改變你的人生!
※暴食症 | 我是如何從患者成為心理諮詢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