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讀書筆記

本期導視——

小說類:《金瓶梅》、閻連科《速求共眠》、莫言《酒國》、蘇童《米》《少年血》《婦女生活》《另一種婦女生活》、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菲茲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學術類:閻連科《我的現實,我的主義》、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喬納森·卡勒《論解構》

其它:巴爾加斯·略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活著,別無其它,在櫻花花蔭之下,便是奇蹟。」

——小林一茶(周作人譯)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微博上「金瓶梅」這三個字是被屏蔽的敏感辭彙,可見至今這部「奇書」某種程度上還是淫穢的代名詞。讀《金瓶梅》的時候也難免會有獵奇的心理。先說版本,我手裡是1994年吉林大學出的張竹坡評點本,有刪節,這個應該是內地目前唯一能買到的版本(人民文學1985年出過,但是現在很不好買了)。張批本是以繡像本(又稱崇禎本)為底本。此外還有詞話本,這個應該是早期的版本,比較接近原貌。想讀沒刪節的可以找港版的夢梅館本或者里仁書局的台版。個人覺得刪節版雖然號稱是不會對理解小說有影響的「潔本」,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無法理解為什麼西門慶另幾個媳婦為什麼諷刺潘金蓮在床上給西門慶什麼都做,並因之瞧不起她。 《金瓶梅》的書名,一般認為是書中三位女主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各取一字。至於這個作者,至今也是說不清。《金瓶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說僅次於《紅樓夢》,原因之一是《金瓶梅》中的人物是複雜的。西門慶在小說中是一個「惡人」,而非「惡魔」,比如李瓶兒死後,西門慶的悲切很令人感動;潘金蓮一輩子沒幹好事,但她一直都在鬥爭,也令人同情。人物的複雜也就帶來了小說本身的複雜,《金瓶梅》的偉大在於寫出了生活。

閻連科《速求共眠》:閻連科的新作,刊登在《收穫》的夏卷長篇專號上。正如小說的副標題《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這是部模糊了虛構與現實界限的小說。小說的主角是閻連科本人,故事講其人到中年,突然利欲熏心,決定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名為《速求共眠》的電影,請了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導演顧長衛和青年作家蔣方舟協助。《速求共眠》是一個50來歲的農民工和20多歲的北大女學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段頗有些驚世駭俗的戀愛,在不同「真實」人物的講述中,又是完全不同的「羅生門」。這部作品大概表達了兩種意蘊,一是探討真實與虛構的關係,小說究竟應該怎樣表述現實;二是關於慾望,怎樣處理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慾望之間的關係。

莫言《酒國》:在很多作家和評論家眼中,《酒國》是莫言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是這本小說在讀者那裡卻不那麼流行。《酒國》中虛構了一個酒文化盛行的城市,這裡這充斥著饕餮之風,甚至吃嬰兒。故事的主線是圍繞調查員調查酒國吃嬰兒的事件而展開。這部作品裡表現了權力的腐敗,慾望的泛濫,以「吃人」這個極端的意象暴露了人性的貪婪與殘酷。除了這個有些「重口味」的故事,《酒國》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講故事的手法。小說中有所謂「元小說」,一般的小說都致力於塑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讓讀者沉浸其中;元小說則正好相反,作者本人時常跳出來提醒讀者,這個故事是我編的,甚至會講述我是怎麼編的。《酒國》中正是如此,在作品中的「莫言」與另一個人的信件中,不斷講述著故事人物是如何塑造,情節是怎麼發展的。王堯教授曾對莫言說:「我看得出,你最大的委屈之一就是別人不懂你的《酒國》。」

蘇童《米》:當我們提起「南方」這個詞,往往聯想起杏花煙雨、小橋流水這樣詩意的辭彙,蘇童筆下的南方卻全然不是如此。南方的陰暗、潮濕、糜爛在他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蘇童的小說關注人性的陰暗面,他筆下的人物那種畸形、變態的心理讓人難以適從。慾望、暴力、復仇,這種扭曲似乎又增強了世界的黑暗。《米》就是這樣一個由飢餓而起,由莫名的恨意引起複仇的故事。主角是一位難民,受難的經歷培養了他對世界的恨意。在忍氣吞聲中他終於獲得了權力和地位,而他唯一想要的是報復身邊每一個人,復仇的快意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像《米》這種比較陰暗的作品往往不會有太多的讀者,畢竟讀本小說還越讀越難受,但這種暴露、反思人性的作品確有其獨特的價值。

蘇童《少年血》:蘇童的中短篇集,收錄了蘇童1990年前後的作品,也就是比較早期的創作。這些故事大多發生在一個南方叫「香椿樹街」的地方,這裡骯髒、狹窄、醜陋,蒼蠅飛來飛去,充滿霉腐的氣味,當然,也還有流言。蘇童筆下的「南方」,是用來逃離的。《舒家兄弟》中,通姦、強姦、殉情,充滿不齒的勾當,主角之一最後甚至放了一把火想燒死自己一家人;《刺青時代》中少年人之間建立了幫派,彼此間的暴力仇殺至死方休;《南方的墮落》詮釋了一個「腐敗而充滿魅力」的南方。這些多少都有些變態的故事,表現了蘇童文學中一直關注的人性的陰暗面。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中雖然大多有一個「文革」的背景,但它是若隱若現的,這也是蘇童的獨特性。

蘇童《婦女生活》《另一種婦女生活》:兩部很好的中篇小說,可以看作姊妹篇,前者曾被改編為章子怡、陳冲、姜文、陸毅、劉燁主演的電影《茉莉花開》。《婦女生活》講了一家三代女性的悲劇命運,造成悲劇的原因都是男人,她們試圖抗爭,卻都以失敗收場;《另一種婦女生活》講了一對深居簡出、四五十歲也沒結婚的姐妹,她們試圖不依賴男性,自己掌握命運,然而文末姐姐扎破自己每一個血管的悲壯的自殺方式,也代表了一種絕望的反抗。 這兩部小說共同的主題是女性的一種生存困境,一種是依附,「另一種」是獨立。不得不說,蘇童小說的那種「女性氛圍」營造的真得很好。

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美國上世紀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所謂「黑色幽默」指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把生活中的滑稽、醜惡、畸形、陰暗內容,放大到荒誕不經的程度。這是部閱讀過程中會屢屢笑出聲的書。小說的背景是二戰的歐洲戰場,主角是美軍飛行員。通過一幕幕滑稽、離奇的情節展現了世界的荒誕,比如居然有人為了賺錢和敵軍簽訂合同,用自己的飛機轟炸己方的基地;又或和敵我雙方簽訂了合同,幫一方轟炸的同時幫另一方防守。在這裡,戰爭的荒誕只是世界荒誕的一種極端形式。英語中,「圈套」和「軍規」是同一個詞「catch」,小說的題目「第二十二條軍規」指軍隊規定飛行員如果瘋了就可以不再執行飛行任務,且必須由其本人申請;但如果有人申請,那就說明這是想逃避戰鬥任務,那他顯然並沒有瘋。所以,第二十二條軍規是個自相矛盾的圈套,這是一種現代社會層層嚴密組織之下的有理性的荒誕,是現代人悖論般荒謬處境的隱喻。按作者的說法,生命不過是一個荒誕不經的玩笑。

菲茲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讀這本小說之前,查了好久哪個譯本比較好,看到了好多種說法,說哪個譯本好的都有,好像又都有很多問題,而且每個人最後都要加一句,最好讀原文,譯文難有神韻。要能讀原文我早讀了,我還查哪個譯本好乾嘛呢?最後乾脆挑出版社了。 印象中,很多人從美國夢的破碎,金錢不是萬能,不要拜金主義等方面來理解這部小說,這樣不能說不對,只是太淺層了,如果只表達了這些,那遠不能稱為偉大的作品。比如可以從「異化」角度來理解,金錢本來是實現幸福的手段,可很多時候金錢成了目的,為了金錢本身付出了一切;也可以從對過去、對回憶的執念來理解,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序言中寫道:「我們徒然回到我們曾經喜愛的地方;我們決不可能重睹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位於空間中,而是處在時間裡,因為重遊舊地的人不再是那個曾以自己的熱情裝點那個地方的兒童或少年。」蓋茨比執著於曾經美好的回憶,不顧一切想要回到夢開始的地方,所以註定是悲劇。

閻連科文學對話錄《我的現實,我的主義》:一部閻連科的訪談錄。書中閻連科談了他的經歷與創作。閻連科的小說雖然看起來非常荒誕,但這只是閻連科表述現實的一種手法,他在作品的最終指向還是生活的真實。閻連科認為以往的現實主義已經無法詮釋這幾十年劇烈變化的中國社會。生活中有一種真實,但把這種真實直接放到小說中是不行的。想起喬布斯剛把ipod加入音樂隨機播放功能的時候,很多用戶反映感覺不是隨機的。於是喬布斯就用一種演算法取代了真正的隨機,用他本人的話說,不是隨機的,但感覺上更像是隨機。小說的真實也是這樣,無論魔幻、怪誕、寓言,都是作家表現現實的手段。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這本王德威很有名的著作剛剛再版,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所謂「想像中國」,是指我們對某個概念的印象是往往是來自敘述。比如學校、公司、國家,這些概念都並非是具體的實體,其本質是一種「想像」,只要我們都認為一個東西是存在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這就是所謂「想像的共同體」。而關於「國家」的敘述往往都是很宏大的。而小說中描述一個民族國家時卻常常是風花雪月,飲食男女,而這樣的敘述可能反倒更真切。這本書中王德威提出了著名的「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說法,王氏認為晚晴小說中已經出現了現代成分,比如對慾望、正義、價值、知識的批判性思考。而到了五四時期,因為面對救亡圖存的壓力,宏大敘事成了文學的主流,很多東西被打壓了。魯迅、茅盾筆下有一個「中國」,沈從文、張愛玲筆下同樣有一個「中國」。此外,書中還講了不少港台作家,都是內地提及比較少的,就我個人而言也是開闊了不少眼界。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對於新中國頭三十年的文學史,大部分人的印象都很模糊,這一時期的政治和文學實在是太接近了。然而1956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今天中國電影「百花獎」的命名即是由此而來。伴隨著蘇聯文學的「解凍」,中國文藝界也出現了「早春」。在這期間,學術、文藝突然變得自由,誕生了很多今天看來仍然很有價值的作品。不過結局我們都知道,「早春」只是曇花一現,很多在這期間活躍的作家、學者,後來(1957年)都被劃為了右派。洪子誠的這本著作便是透視這一時期。1956年,恰好是洪子誠到北京讀書的那年,可以說作者是那一系列事件的親歷者。理解這個年份確實有些困難,功臣突然成了敵人,愛國者成了叛國者,左派成了右派,身居高位的一夜之間淪為階下囚。馬寒冰,一位真誠捍衛革命文藝路線的軍隊作家,因為批評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這部小說諷刺了新中國的官僚現象),受到高層的批評,承受不住壓力而自殺。但幾個月後,他對王蒙的批評卻成了真理。余華和閻連科都說過類似的話,現實遠比小說要荒誕。

巴爾加斯·略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這本書過去翻譯為《中國套盒》(書中有一節以此為名)。這是本略薩談論寫作技巧的書,談到了作家的創作風格,小說的敘述者選擇,作品中的時間等等,算是用小說家的話講清楚了很多文學理論。所謂「中國套盒」或者「俄羅斯套娃」,指那種一個套著一個的民間工藝品,具體在小說中指一個主要故事發出另一個或者幾個派生出來的故事,它們是共生而相互影響的。故事一級一級的排下去,整個作品的各部分由於相加而得到充實,每個局部也得到豐富。很有意思的是這本書最後,略薩說:「請忘掉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些關於小說形式的內容;還請忘掉一下子就動手寫長篇小說的念頭。」想起兵法里常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喬納森·卡勒《論解構》:一本系統論述解構主義的書。解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解構主義者的著作也大多晦澀難懂。解構主義的最終指向是語言和世界的真相。傳統的結構主義者認為語言是穩定的,能指和所指間存在穩定結構。但是,我們逐漸發現能指和所指的關係是複雜的,在字典中,一個能指只會指向更多的所指。能指和所指間會不斷地轉化,並不存在一個終極所指。意義從來不與自己統一,所以能指和所指的關係更像一張蔓延的網。德里達認為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思想的傳統,就是用口語壓制書面語(文字)的歷史,也因此,德里達提出了「延異」的概念,文本的意義永遠無法得到確證。以此來推倒在某一終極意義下創造出的秩序。解構的具體策略是顛倒命題內部的等級秩序。如解構一段話語,即是通過在文本中識認出產生的論點、中心概念或前提的修辭活動,來表明話語如何損害了它所維護的哲學,或為它奠立基礎的諸等級對立命題。即文本是怎樣跟它們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邏輯系統為難的。解構並不求助更高一級的邏輯原則,而恰是用其自身的法則。

推薦兩部日劇:

《BlanketCats》(毛毯貓),豆瓣8.5分,一部「貓片」,一集一個小故事,還挺感人的,已經完結,喜歡貓的話一定要看看。

《黑色皮革手冊》,豆瓣8.4分,根據松本清張(與柯南道爾、克里斯蒂齊名的推理小說家)的小說改編,講女主角通過一本記錄著權貴把柄的筆記本,獲得金錢和地位的故事。尤其是頭兩集特別好看,對女主角印象很深。

最後,我的微博@三尺讀書,每天會發一條讀書心得、書籍、影視推薦。

PS:今天去看了《敦刻爾克》,再次感嘆諾蘭講故事的能力,一個每個人都知道結局的故事講得如此扣人心弦。三條故事線選擇了一周、一天、一小時,這樣三個不同的時間跨度,同一個背景下三種不同的時間純度帶來了不同的體驗。對於這場「勝利大逃亡」而言,撤退?我們只是向另一個方向前進。


推薦閱讀:

7月讀書筆記
有哪些書適合手抄當做生日禮物送給比較文靜的女生?
有哪些關於新媒體營銷的書值得推薦?
書籍推薦|東野圭吾作品全整理「評測·你們要的都在這裡了」

TAG:当代小说 | 中文系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