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人生贏家,你「會」當嗎?

想成為人生贏家,總要先經歷人生

年輕人,20多歲,一隻腳才步入社會,社會經驗的積累和職業發展均剛剛起步。自己身邊朋友少許,也都過得彼此相差不多,可見諸於媒體之上的卻總是一個個光鮮亮麗的90後成功創業者被天使投資,香車豪宅、身價千萬等光環圍繞,似乎他們只做對了一件事情,便成為了人生贏家,比如王思聰少爺有一個好爹,投資、開公司、組戰隊,風光無限。

可人們大多出生於平凡家庭,在還未對人生有較為深刻的體驗之前,又何從談起人生贏家,只不過是聽信媒體口中吹捧的「普世」價值觀:有房、有錢、又有權,催化著自己一腔熱血,渴望有朝一日只要逮住一次機會,使出渾身解數,就能成為別人羨慕的人生贏家。

年輕人期望有更成功的人生,無可厚非,可世界終究是現實的。如若腳踏實地,對待此事,便要關注兩點:「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以及「實現方法」。

一、信心 VS 邊界

人的信心,往往是能力的邊界

人在意氣風發的時候誰不曾有過類似成為「人生贏家「的想法。只是這樣的想法根據個人的成長環境和見識,各不相同罷了:

  • 貧困地區的孩子,可能幻想著能上學考出山村,紮根城市就是人生贏家
  • 在讀的大學生,可能幻想著遇到一個創業的機遇,快速實現財務自由就是人生贏家
  • 工作幾年後的職場人,可能幻想著在實現財務自由後如果能為行業或社會創造一些價值就是人生贏家

人生贏家也罷,成功人士也罷,無所謂稱呼,其實都可以具化為某一階段的目標。

每個人對未來有美好的期望,趨利避害,這是人的天性。而之所以在年輕時,我們會有更多高遠的目標,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能力邊界並沒有相對準確的預估;或者對整個的社會體系所需要的不同階段的複雜性缺少認知。

媒體十分精明,知道年輕人喜歡看什麼。但背離原則,分發不切實際的標題黨甚惹人厭,尤其是一些偏離道德常規的價值觀下,所鼓吹單純追求「利益化「的形象塑造。例如:」直播女主持輕鬆月入XX萬「等等惡俗的報道簡直是在誤導年輕人。

此處應有「直播美圖」,但考慮有些惡俗,未加

但是,所有的「一概而論「都未免偏頗。成功學難免有刻意塑造炒作的嫌疑,但是也絕對有一定的比率真實存在,甚至有些堪稱榜樣和經典。

了解自己能力的邊界

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邊界的,人當然也不例外。

巴菲特曾說過:每個人的能力圈範圍有大有小,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範圍有多少,邊界在哪裡。

如何了解我們自己的邊界,對於每個人可能都是個難題。人生有許多的側面和緯度,我們可以需要從一個相對科學、有指導價值四項核心標準出發:身體、智商、情商、價值觀,大體對每個人的能力進行大致分類,了解我們的人生邊界和範圍。

身體:包括身體基本的健康標準和衡量標準是體商PQ (Physical Quotient), 包括力量、速度、柔韌性、協調性、靈標準活性、適應性,精力以及體力充沛程度。

智商:包括我們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表現為:觀察力、記憶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推理能力。這些能力是硬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成就事業的關鍵。能力的大小,決定你能做到多大多強、走得有多快。

情商:情緒、情感,是管理情緒、情感的能力,是意志、韌性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質。情緒、情感是流動的能量,是連接他人的力量。情緒、情感管理的好壞程度,直接決定了你的人際生態圈有多大,團在周圍的人有多少,凝聚力有多強,最終與多少人一起走。 衡量情商的另一方面是意志力,那是抗挫折失敗的能力,是摔倒了爬起來繼續前行的能力,是面對狂風暴雨堅持不懈的韌性。意志力和韌性,將考驗你能走得多遠,走得多久。

價值觀:說起來似乎很難說絕對的對錯,很多用具體的標準衡量,很多時候甚至像是躲藏在潛意識裡的東西,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決定了生命的維度。

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

而,做切合自己能力的目標規劃,才不是幻想。

二、關於成功觀

同質化的「人生贏家」

巴爾扎克曾說過,世界將變成一部金錢開動的機器。

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慾望的膨脹,已抓住世界的全部神經,似乎在很大的程度上摧毀世界的靈魂和生活的格調。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實利主義也氣息異常濃厚,事業與成就首先是以金錢衡量。我們的對待成功的價值觀及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幾乎都被單一的、同質的價值標準綁架了,這個價值標準就是「有錢、有權、有房=成功」。

這使得我們多數人對「人生」的追求顯得極端的世俗:幸福觀念被金錢和物質綁架,輕易地以物喜以己悲。

說到這裡,我想問舉幾個例子:

  • 梵高是人生贏家嗎?
  • 比亞茲萊是人生贏家嗎?
  • 馬克思是人生贏家嗎?
  • 圖靈是人生贏家嗎?
  • 海明威是人生贏家嗎?

如果按照現在的價值觀,他們都不是。

不是說我們追求物質一定是錯的,而是我們在定義自己「人生贏家」的奮鬥目標時,不應該盲目的並社會或者他人的意志所綁架。

簡言之,請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究竟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做什麼事能讓你真正的得到內心深處的愉悅。

我們不需要做別人眼裡人生贏家的生活。如果終其一生完成的都是旁人眼中的標準,而非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心之所向。即便達到的成就再耀眼,也只是世俗的隨波逐流而已,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做人平常心,做事勝負心

Professor H 曾寫過一篇文章《藝術青年啊,做人可以平常心,做事還需勝負心》,其中很多描述和分析不僅適用於「藝術青年」。

有幾個核心觀點,在此提煉出來送給大家:

  • 所有理想的實現,應該是實現為目的
  • 做大事和做小事,都不要低估事情本身實踐步驟和實現細節的複雜性
  • 競爭無處不在,擺正心態很重要
  • 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選擇的前提是有努力的能力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所有對生活和目標的實際執行手冊中,需要兼顧這兩點。

簡單的講,是心態上的豁達和行動上的強悍。

勝負心,並不是要我們保持時刻持續的競爭心態,那樣很容易產生焦慮。勝負心更應是明白自我能力範圍後,與不完美的自己為敵,與過去不充盈的生活為敵,以自己的理想為夢中情人。

人生的起點總是不同,如果勝負心只是停留在外面,那麼感受到社會的不公與命運的嘲弄,很可能是夢想與現實之間最結實的鏈條;如果勝負心內化為對自己的明晰要求,一天天的進步與收穫,就會變成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清幽小徑。

三、成功路上的常見陷阱

高目標不等於高起點

因為工作性質,接觸了很多專業是藝術設計的畢業生,其中不乏從學歷到專業能力都很優秀的年輕人,而且對工作和事業也都很有想法。但是,對於一部分人,這些優勢往往變成了成長中的陷阱。

曾經面試過一個名校海歸碩士,女生,面容姣好,氣質談吐不俗,整個面試的過程中也溝通的很是愉快,還互加了簡訊。複試結束後,我給了她OFFER,待遇隨不能說是她當時能夠得到的最高,但的確是有吸引力的。她給的答覆,是需要考慮,這本是無可厚非的,優秀的人才被好幾家用人企業搶本就是常事。

她面臨的選擇,也是很多年輕人在就業時多多少少交差遇到過的:

  • 我們公司,創業發展型企業:團隊氛圍好,多半都是和她有相同教育經歷的人,志趣相投,行業前景好,收入相對中高水平,晉陞空間大
  • 國企事業單位:穩定,能解決北京戶口,工作清閑,收入偏低,晉陞機制上其他人為因素太多
  • 知名設計公司:能接觸到很多項目,工作強度大,內部競爭激烈,薪資收入較高

一次閑聊中,她半開玩笑的和我說,如果能有一份工作,集具所有選擇的優點,沒有缺點就好了。

我點到為止,客氣的給出一些客觀的意見,畢竟交淺言深並不好。

後來她選擇了國企,但是覺得「從初級的崗位做起,每天被不懂專業的領導壓著」,幾天工作的熱情過去之後,完全進入了「國企准退休狀態」,等著落戶北京。同時自己做了個小工作室,認為在國企求穩定,在這裡實現事業。但是做了沒半年,就偃旗息鼓了,原因是「和甲方打交道太難,自己所有事情都要考慮太複雜辛苦了」。落戶北京的指標,給了工作表現更加優秀的新人,她需要再等等看。

看著朋友圈裡的動態,她開始重新找工作了。一切都和2年前我認識她時並不二致。只是這一次,我不會再給她offer。

活兒少,錢多,離家近,最好還是管理崗。這樣對的高起點,本就是不合理的。作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必然需要有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階段,了解市場、行業、職位本身的基本都是標準和規律,是你做一切設想的前提。

志當存高遠,是必須的,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趁早」不等於急功近利

你一定在各種媒體端,看到過類似這樣的 「標題」:「出名趁早、賺錢趁早、結婚趁早、買房趁早、升職趁早。」

許多年輕人倍感焦慮,知乎上也不乏類似「如何能快速成功?」之類的問題。

焦慮的情緒,往往源自於能力與慾望的不匹配,渴望成功與實現之間的時間差。

一家務實的企業也好,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好,在理解的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對時間緯度有恰當的理解和預估。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的事情和發展都是越快越好,越趁早越好。

於企業而言,就我了解的同行里,很多企業只把精力集中在營業額的單一指標,缺少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分析,追求短期之內可見的增長率,但忽略了我們衡量企業是否是成功的重要標準:從來不是它第二年比低一年營業額長了多少,而是營業模式是否能夠支撐持續良性的增長。

異軍突起,迅速在業界打出名聲的企業很多,但是3-5年之內慘淡收場的更多。

對於個人而說也是一樣,不要去關注那些所謂「趁早」的噱頭,著急趕路前先看好路,做好攻略,不一定會晚。

做人做事,做企業,都是一個道理,穩就是快!欲速則不達。

可以不認同,但不要攻擊

社會本就有多元的價值標準,每個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定義方式。

試想,人們被單一的人生贏家標準綁架,我們就真正地、永遠地都成為不了自己人生的贏家。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而這談何容易。

我們常說「憤青」,恰如其分。年輕人往往易怒,易攻擊的原因並不是他們暴躁或者素質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經歷還不足以支撐他們把整個問題分析清楚,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支離破碎的片段。

這就好像我小時候看爸爸看抗戰片,耐不住性子就會一遍一遍的問:

  • 這個人是好人嗎?
  • 這個人是壞人嗎?
  • 他為什麼那麼壞?
  • 為什麼不怎麼怎麼樣做?

爸爸經常被我搞得不勝其煩,經常糾正偏頗的問法。後來,我聰明了,只問,這個人是共產黨嗎?

看人看事,哪有那麼多黑白對立?

灰度認知,是每個成年人的應該不斷提升的能力。這個世界太複雜,靜下心來,慢慢了解。

歡迎關注SODO官方微信(搜索:sodo_art)

如有設計求職、專業技法、職業提升、求職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宇文妍諮詢

推薦閱讀:

日常秀恩愛,看得我好癢啊!
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美的還是丑的?
有儀式感的家營造起來並不難,而且一樣能夠舒適地生活
日本黑幫紋身不只是裝酷耍狠,更是一幅溫柔的盔甲
版式設計應該看什麼書?

TAG:职场 | 职业发展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