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的五行與古代軍事的四行

著名軍事家劉伯承元帥,在他一生的軍事工作與實踐中,提過一個五行理論。即:

敵情、我情、任務、時間、地形

這所謂的五行理論,其核心,主要是要了解作戰有關的各個方面的情況,並對這些情況進行客觀詳細的分析,重點是分析他們彼此之間的主客觀關係。

對於這一點,他有這麼一個精闢的解釋:

《劉伯承軍事文選》第451頁

在劉帥看來,只有掌握這五個方面的問題,分析清楚他們之間的矛盾關係,掌握具體的情況,那麼下戰役決心、制定作戰計劃(戰役籌劃),就都有了依靠。

如果這五個情況都不了解,直接去面對具體的軍事工作的任務,那麼就一定會失敗。

(弄清任務、敵情、我情、地形、時間是定下決心的基礎,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劉伯承)

這無疑是有客觀真理的判斷。

我們不是軍事工作者,但我們學習研究古代軍事,總會有材料不足的難題。不過,古代的軍事工作者,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很多方面與近代、現代的軍事工作者是相同的。他們面對這些挑戰的所採用的工作方法,也往往是相同或者類似的。

例如:

「」近聞增築廣源州,選武臣為守。願先下本路安撫司,令與監司熟計其利害,條列一歲凡用甲兵若干,資糧若干,甲兵調於某所,資糧取於某郡,使兵足以勝敵,食足以贍兵,而無倉猝調發之艱,則一方之民受賜,而陛下無南顧之憂,惟留意而審行之」----長編卷二八一

三道起兵深入,所發甲卒凡幾萬人,何人為將領,何人將輜重,況塞垣表裡沙磧,三道兵馬於何處會合,須更熟籌,其事不可輕舉。向者芻粟,朕令分三輩護送,丁夫悉持弓矢自衛,兵給拒馬、勁弩,令為方陣而行,寇至,則分布拒馬,發勁弩,士卒成列以待之。誠能遵守紀律,豈至敗衄!而將校皆自率胸臆,不用條教,當寇之暴集,戰具未暇施設,而丁夫已潰亂,相蹂踐而死,豈謀之不臧,蓋違朕節制所致也。」---長編卷一二三

正因為軍事工作的挑戰和基本原則,古今通理。因此我們在學習古典軍事,分析古典軍事活動的時候,似乎也能出類似的原則,以便於我們突破材料匱乏的困境。

因此,咱家照貓畫虎一番,也試著提出這麼一個對古典軍事活動進行研究分析的原則,即:

野戰軍、要塞、地理、勤務保障

這裡做一點解釋。

野戰軍,指能在擬定地區活動的敵我能動用的野戰力量狀態

要塞,指在擬定地區敵我的設防城市、要塞(群)、堡壘

地理,指道路交通情況,地形情況。

勤務保障,指戰地勤務和後方勤務的各種條件,如水源、疾病流行區、糧草保障、器材保障條件(註:如要進行攻城作業,則要考慮設防城市和要塞周圍是否有能取石、取木的條件。如條件不具備,則需要考慮是否攜帶攻城器材。由於攻城器材缺乏而導致的一系列戰役組織的問題,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如安東尼東征時考慮到沙漠的情況,因此單獨安排一萬人來搬運攜帶攻城設備。再比如五路伐夏時,由於缺乏石材和木材,宋軍會師在靈州之後,很長時間內無法進行有效的攻城作業,間接導致最終撤退。)

我們在搞古典軍事的時候,容易因為材料匱乏而無法進行我們的分析判斷,但我們可以通過四行原則來進行向外的發散,擴張出去,在各個領域中找到類似或者相同的點,由此把這些點帶回我們面臨的問題來,這樣就能大大的擴充我們所使用的材料的範圍了。

這篇文章太短了,想說的太多,以後有空慢慢填肉吧~

最後,慣例福利,哈~


推薦閱讀:

宋朝軍隊對外戰爭勝率怎麼刷出來的?
到底誰說宋朝的武器管制很嚴格?
如果南宋滅亡前臨安城郊整體平移到美洲,會對後世產生什麼影響?
為什麼宋朝很多文人都會打仗?
為何沒人刺殺秦檜?

TAG:古代军事 | 军事史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