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完美的《二十二》以及它的奇蹟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紀錄片《二十二》已經成為接下來幾天院線電影討論的熱點了。包括打破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也只是時間問題,差不多就這個周末吧。
之前的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冠軍,是陸川參與執導的《我們誕生在中國》(貓眼數據是6658.9萬)。《二十二》具體能到多少票房,我說不準,不過看到票房預測已經高達1.82億了。
這樣的電影會受到關注是我們很高興看到的。其實在之前8月院線新片前瞻 ,我們只推薦了三部院線片,就包括這一部《二十二》。因為,總覺得這是一部需要去關注的影片,雖然那時候,還並沒有太多人去聊起這部電影。
實際上,如果真的從電影,或是紀錄片製作本身去評價,《二十二》算不上特別優秀的紀錄片。影片對那些被採訪者的關注,總有些浮於表面,每個人物的形象也都很模糊 。僅從紀錄片來說,拍得還是太淺,浮光掠影的給出了一個略有些模糊的倖存者群像。包括創作者的態度,以及他想要表達的觀點,也有些曖昧,並不非常清晰。
不過,對待紀錄片,可能要嘗試從更多角度來評價,這也是我在一開始就決定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就像從短片《三十二》到長片《二十二》,以及現在僅剩的八位老人,這個紀錄片,更多的還是社會意義,它要以影像的方式,來幫我們記住這些人。畢竟社會意義與視角,同樣是紀錄片需要關注的。
從這個角度,《二十二》挺難得的,也讓我們可以忽視作品製作上的瑕疵 。
評價《二十二》,可能真的需要先去看下《三十二》(就是拍攝於《二十二》之前的那個紀錄短片),數字的變化在於又有幾位老人去世了。而相比《三十二》,《二十二》顯然更加成熟。甚至,你大概就了解,為什麼這部片子會拍得略有些表面了。
之前曾經看到評論說,《二十二》是消費受害者與她們的苦難,總覺得這種評價有點過,尤其,相比《三十二》,《二十二》已經小心和剋制得多了。《三十二》那些抒情的配樂,更故事性的講述,也許可看性更高,但是,那才是不成熟的,畢竟,這些經曆本身,就不該是可看的。
紀錄片《二十二》的變化,在於創作者開始有意弱化煽情與對苦難的展示,這也是創作者逐漸成長和成熟的地方。在這部紀錄片里,那些昔日的受害者,甚至都沒有太多去提起那段經歷,影片也沒有刻意去以他們的痛苦做煽情。
從表面上看,《三十二》到《二十二》是可看性的變化,或戲劇性的變化。而從創作者本身,其實是創作者自身的變化。大概就是,你越了解這些老人,越多接觸這些老人,就越不敢、也不想去奇觀化(戲劇化)她們的生活 。影片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平,其實還源於尊重,是有意的遠離。
於是,影片變成了,關注這群老人當下的生活,並將之記錄下來。
影片在努力做的還有,讓我們試圖幫那些老人褪去之前那個共同的受害者身份,更多以普通人來看待她們,看她們的生活與當下,這大概是這部《二十二》最難得的地方。在這其中,也能看出創作者的一些糾結。你要去拍一群受害者,卻因為害怕再次傷害到這些老人,或消費這些老人,反倒要去弱化她們受害者的身份。
而這種糾結,其實也延伸至觀眾。不可否認,這種電影在觀看的初始,會帶有更複雜的心理,包括在宣傳上,我也看到【僅存的「慰安婦」,首部獲得龍標的「慰安婦」紀錄片】這樣的宣傳語。這樣的話其實挺刺眼的,它仍是將苦難作為宣傳點與噱頭,讓觀眾參與到這場「獵奇」當中。
好在,影片本身倒不是這樣的。真要以上面的心態來關注這部電影,反而會失望。因為這裡沒有強化的控訴,也沒有過度的煽情,很多地方都講得很平,很克制,帶著小心翼翼。就像裡面一位幫助受害者多年的工作人員說的,維權和讓老人反覆講述曾經的經歷,其實對老人的傷害更大,讓他甚至去反思自己之前做的很多事。這種糾結,其實也存在於影片主創心中。
這應該也是他們選擇遠離《三十二》的戲劇性與煽情,變成《二十二》的生活記錄與浮光掠影。當然,這裡有創作者本身的局限和能力所限,但經由這件事,你會發現他的覺悟與成長,尤其是自省。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二十二》,最重要的意義則在於,這些老人以及她們所經歷的,需要被記錄下來,無論記錄的方式是否是有瑕疵和缺陷的。當她們已經從20萬,到32,再到22,最後再到8之後,這件事變得更有意義。否則,就真的被慢慢忘記了……
或者,紀錄片《二十二》在製作層面與社會意義,應該由更多專業人士或學者來做他們的解讀,而我在上面的那些話,其實只是凌晨兩點多睡不著,爬起來寫的一些胡話。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我看到的還有其他一些事情。無論我們怎麼談論這部《二十二》,它以及它即將帶來的票房奇蹟,對內地院線都有其積極意義。
這樣的影片又一次讓我們確信,電影市場其實不僅只適合娛樂生存,嚴肅的題材同樣會有人關注。
而這種趨勢,在2017年變得越發明顯 。翻看今年的內地票房榜,雖然很多華語大片票房走低,但是很多嚴肅題卻反而獲得熱度與關注度,從之前張揚的《岡仁波齊》奇蹟,到如今的《二十二》的熱潮,都說明觀眾是有對嚴肅題材的觀影需求的。
尤其是紀錄片,除了《二十二》,今年還有《重返·狼群》賣了3291.4萬,《地球:神奇的一天》也將近兩千萬了,且在持續增長中。這也是之前非常少見的,也是我們樂於看到的。而實際上,我國每年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有良知的紀錄片大家無緣看到,也希望以後能更多浮出水面。
市場越來越大,觀眾的需求也越發多元化,我們需要娛樂片,同樣也需要更多的嚴肅的題材。希望以後的嚴肅題材也會越來越多,給觀眾更多的選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產電影的出品公司動則5、6個,多則有10多個的,外國影片一般就2、3家?
※銀河映像,難以想像
※「爆米花電影」是《變形金剛5》的遮羞布嗎?
※五帝城: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