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到的原因:老子為什麼批判孔子推崇的「仁義」?

聽說孔子在宣揚提倡仁義,老子卻說:「播揚的糠屑進入眼睛,也會讓人顛倒天地四方;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也會讓人通宵不能入睡。仁義給人的毒害就更為慘痛乃至令人昏憒糊塗,對人的禍亂沒有什麼比仁義更為厲害。」

「你要想讓天下不至於喪失淳厚質樸的本性,你就該縱任風起風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動,一切順於自然規律行事。又何必那麼賣力地去宣揚仁義,好像是敲著鼓去追趕逃亡的人一樣呢?」(見《莊子·外篇·天運》)

老子認為孔子到處宣揚仁義引人追求,就好像敲鑼打鼓去追尋逃跑的人一樣,只會讓這個逃跑的人聞聲而越逃越遠。這是為什麼呢?

一、私心

有這樣一個現象:當我們手中同時有兩張10元錢,一張嶄新,一張陳舊,那我們是不是都想先把舊的那張花出去?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在鑄幣時代,成色優良、雜質較少的金屬貨幣,往往會被人貯藏起來甚至熔煉,從而導致最終市場上流通的都是成色較雜、品相不佳的貨幣。

因此一樣東西,越稱頌它,越拔高它,它就只會變得越稀少,因為「物稀」,才會「貴」。所以無論再怎麼稱頌愛,愛也不會因此變得多起來;無論再怎麼稱頌仁義,仁義也不會因此變得多起來。

劣幣之所以能驅逐良幣,正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了良幣的可貴,所以才不會讓它通行於世間,讓其它人也輕易得到。這就是人本有的私心在作祟。

所以認識到了愛的可貴,人們又怎麼會不珍視它而輕易向他人付出愛?認識到了仁義的可貴,人們又怎麼會不珍視它而輕易向他人付出仁義?因此才會有「真愛無價」、「仁義值千金」等說法。

但是既然都已經「千金」、「無價」了,那麼又有幾個人能得到它們呢?倡愛必失愛,倡仁必失仁,倡義必失義。提倡仁愛,反而讓大家都得不到仁愛,這就是似進實退,似明實昧。

所以從古到今,人人都非常珍視「愛」,但愛的適用範圍卻在不斷縮減。從部落,到鄉黨,到家族,到家庭,再到今天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二、失道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是指兩個人互相扶持,彼此依靠而生活的一個狀態,一向被大家所廣為讚賞。但莊子為什麼卻說還不如相忘於江湖?

兩條魚兒躺在即將乾涸的水坑裡,互相用唾沫滋潤對方,延續對方的生命,這種行為是不是很偉大?可如果不是因為水坑乾涸了,它們根本沒有必要如此的啊!

如果讓它們自己選擇,它們是願意自由自在地暢遊在江湖之中,誰也不用為誰付出真情,誰也不用被人稱讚偉大,還是願意在艱難生存的過程中,迸發出可歌可泣的真情?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有真情,就必定先有患難;有功勞,就必定先有災難;有忠臣,就必定先有昏亂;有仁義,就必定先有壞亂。所以「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人們是願意在患難中發現真情,還是願意一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誰也不用對誰付出真情?人們是願意在亂世災年彰顯出忠孝仁義,還是願意在太平盛世平平淡淡過完一生?

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魚兒如果能暢遊於江湖,又怎麼會相濡以沫?天下如果有道,又如何能展現出仁義?如此一來,提倡仁義,與提倡天下無道又有何異呢?

三、變質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他是個很有錢的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國家的賠償,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擔贖人地負累。但孔子卻大罵子貢不止,說子貢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說:子貢的所作所為,固然為他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仁義」的要求。以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更多魯國人將因此而不能返鄉。

孔子大罵子貢,但他卻沒有想過,正是因為他到處宣揚「仁義」,才會造成這種畸形現象的產生。如果魯國人只是出於本心,想要救助落難的同胞,那贖人之後要或不要國家的補助,又有什麼關係呢?並不會有損他們救人的本意。

但孔子卻為這救人的行為附加上了「仁義」,並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仁義」之舉。於是人們的本心變了,只是出於追求「仁義」的目的才去幫助同胞。因此,當這種行為不能再讓他們得到「仁義」的榮譽名號時,哪怕是對同胞有再造之恩德,他們也不會去做了。

因為有了「仁義」的榮譽獎賞,結果卻讓人們把贖回本國奴隸的愛心變成了功利心。所以老子才說孔子宣揚仁義的行為,是在人間播糠揚塵迷亂人眼。

因為他讓人眼睛不再清明以致顛倒四方而視,把功利當成目的;讓人「以奇為正」以致南轅北轍而行,把名利當成追求,身心勞苦而不得解脫。

(閱讀更多文章,與作者交流探討,歡迎關注作者同名公眾號 ID: daobrother)


推薦閱讀:

解老:《道德經》第二十八~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
入世機要:下等人經營「事」,中等人經營「勢」,上等人經營「氣」
道家:呂祖《百字銘》修行方法初探
氣清景明,春山遠矚
每個人都可以成功——感悟《老人與海》

TAG:道德经书籍 | 儒家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