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木星當作藝術消費品,大紅斑會怎麼想?

第一眼看到這幅圖,你認為會是神馬?

這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某件當代藝術?還是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藝術空間推出的藝術海報?

其實都不是,而是NASA聯手藝術家推出的木星藝術品!到底怎麼一回事?

這是美國宇航局為了提升科普公眾意識——科普藝術化,聯合藝術家麥克·彼得Mik Petter,共同創作的木星數字藝術品。主題就是木星最著名的標誌:大紅斑。

說到這兒,現在你能看出來大紅斑嗎?

要是看不出來也沒關係,我們馬上看看藝術家創作原圖——

一定有人記得,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拍攝的木星照。拍攝時間:2017年7月10日。拍攝地點:位於大紅斑雲層上空13917公里處。拍攝任務:朱諾號探測器第七次近距離飛越木星。更多詳情點擊:

大紅斑最近照出爐了——最近距離、最新照片

著名的木星大紅斑到底是誰造的?

問題來了:為什麼原始照片會是這種形狀呢?好像兒童手工剪紙似的,中間收腰,上下圓弧。

原因其實很簡單,朱諾號拍出來的照片儘管是2D的,但事實上木星卻是個氣態巨行星,用2D圖像來還原呈現3D球面,關鍵是成像不能變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探測器沿著等高線,飛越木星拍攝。

也就是說,依據測地曲率拍攝出來的圖像,在平面展開,就會呈現這種中間收腰,上下圓弧的形狀。

關鍵問題來了,藝術家到底是根據什麼邏輯,把大紅斑原圖變成現在這種藝術品的?為什麼會呈現如此形狀、結構和細節?

簡單來說,藝術家依據的是分形結構,繪製成的分形藝術圖案。

什麼是分形?

分形,也叫碎形或者殘形,英文Fractal,每一部分形狀其實都是整體放大或者縮小後的形狀,看起來就像圖案不斷自我繁衍一樣。比如說窗花、羅馬花椰菜、曼德博集合、茱利亞集合等都屬於分形圖案。

▲窗花就屬於自然分形圖案

▲羅馬花椰菜也顯現出一種自然分形結構。

▲曼德博集合就是分形中的一個很有名的栗子。

什麼又是分形藝術呢?當然就是依據分形結構衍生出來的藝術作品。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件木星大紅斑藝術作品,就屬於分形藝術。

我們仔細看看就會發現,藝術家依照原圖,將它衍生成各種色彩、尺寸,按照分形結構數字化排列,經過多層藝術渲染,最終創造出了這件驚艷的藝術品。

當宇宙遇到科普,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當科普遇到藝術,我們可以看得更養眼。


推薦閱讀:

朱諾眼裡的木星,是梵高筆下的星空
火星和木星之中為什麼有小行星帶?
如果太陽毀滅了,木星是否會重新整編太陽系?
木星氣態下面的陸地是否有生命?

TAG:科普 | 木星 | 分形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