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打不過蘇聯,就一定會輸掉整場戰爭?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你身邊的人都在悄悄關注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來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元首為什麼要入侵俄國?地球知識局

本文為我局的第251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納粹德國的故事

文字:格格巫 |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戰爭是一場燒錢的遊戲,到了現代戰爭,更是變成了燒能源的遊戲。沒有足夠的能源,無論看上去多麼強大的軍事實力,本質上都是紙老虎。也許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正是這樣一隻老虎。

熱兵器與戰爭

自從熱兵器時期以來,戰爭的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七年英法戰爭為代表的排隊槍斃模式。

雙方面對面一排排站著,在軍事貴族指揮下朝對方放槍。光榮了一排,再頂上下一排,軍隊最重要的素質就是紀律。

但送死的基本上都是平民士兵,貴族是不會挨槍子的。由於當時歐洲大國貴族大多都有血緣關係,所以不打騎著白色大馬,穿著斜披的貴族是戰場潛規則。

第二代,是以美國獨立戰爭為代表的游擊戰模式。

這時的戰法就多少有點下三濫了。

北美殖民者不是逃荒的就是罪犯,這幫人才不管什麼戰場規則,但凡打不過就躲起來。最後放暗槍,打的就是對方的印第安嚮導和軍事指揮官。(這種方式顯然更適用於開發程度較低的北美)

在林間行進的英軍

著名的伯格因將軍的軍隊從加拿大南下,行軍途中經過一片橡樹林,副將弗里澤准將就是這麼被躲在樹上的拿著肯塔基長槍的美軍狙擊手打死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薩拉托加大戰七千英軍投降。

美國民兵的戰鬥力也是不可小看的

薩拉托加大戰

伯格因將軍投降時

第三代便是臭名昭著的塹壕戰。

相信很多喜歡戰爭題材電影的人都看過澳大利亞的電影《奇襲60陣地》,電影的原始事件是梅西訥山脊戰役,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

《奇襲60陣地》

正是因為德國集中西線兵力發揮了在高地上塹壕戰防禦力極強的優勢,英軍不得已才想出來挖地道從地底炸飛德軍的方法。

經歷了短暫的第三代塹壕戰,很快戰爭規則就變成了第四代機械化運動戰。

一戰是一場靜止的戰爭,大家在戰壕里互相拿著機槍突突。二戰是一場運動的戰爭,坦克穿插突破、空軍遠程轟炸支援,這和之前的所有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

二戰組圖

以蘇德戰場為例,蘇德戰線有一千多公里長,而蘇聯駐守士兵只有120萬人。平均每個戰士有一米的戰線需要守衛,放在一戰來看其實非常薄弱。

一旦蘇軍波蘭的防線被突破

越往後退,需要防禦的範圍就越大...

德國發揮了其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用裝甲部隊快速突破,然後合圍其主力部隊,並發揮機動部隊機動性高的優勢,切斷敵後方補給線。

但是德軍這種戰法必須要建立在石油充足供應的基礎上。天上飛機、地上坦克卡車摩托,都要燒油。

打仗的時候另一件要燒的東西是煙草

煙草供應在戰爭中有多重要 | 地球知識局

石油哪裡來

德國的戰略資源不能說不豐富。其中最富裕的要數鐵礦和煤礦。

魯爾工業區以煤礦聞名整個歐洲,更是可以從挪威和瑞典進口大量優質鐵礦石。這對德國的軍事工業和其他工業非常重要。眾多重工企業如克虜伯兵工廠強大的生產能力就證實了這一點。

此時的納粹帝國

幾乎可以調動整個歐洲的資源

然而歐洲恰恰是缺石油的

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坦克

但,德國和中國類似,是一個富煤少油的國家。德國本土石油年生產能力只有幾十萬噸,而和平年代每年就要消耗上千萬噸石油。

饑渴的德國就盯准了離自己最近的一塊油田,羅馬尼亞大油田。戰前和羅馬尼亞結盟的德國,每年都要從羅馬尼亞搞兩三百萬噸石油。

羅馬尼亞大油田

隨之,德國又從南美石油國委內瑞拉、墨西哥和美國堪薩斯進口五百萬噸石油每年。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有每年兩三百萬噸石油的缺口,還是需要本土煤煉油行業進行補充。

美帝的物質優勢

好在油耗在戰爭初期,遠沒有德國人想得那麼巨大,這點石油夠用了。

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預算耗費五十萬噸油。可沒想到,號稱歐洲第二強大陸軍的波蘭面對納粹戰車幾乎不堪一擊。德國軍人把坦克油門踩到最大,用十萬噸油就拿下了波蘭。

進入波蘭的德國士兵

被分割包抄的波蘭軍隊

黃圈為波軍

面對比利時和法國,德國原本打算用200萬噸石油。最後卻以50萬噸的代價拿下,還繳獲了法國人八百多萬噸,以戰養戰就是這個意思。

入侵蘇聯前,德國還剩下500萬噸石油,這成為了對蘇聯發動進攻的本錢。

但是東歐的道路不像西歐那麼平坦,基礎設施也沒有西歐那麼完善,在路況那麼差的地方行駛耗油量非常大。據測算,至少要比西歐平坦大道上增加40%。機智的元首覺得,可能自己還需要多預備一點石油。

老司機也只能下車

當時全世界石油產量是三億噸每年,光美國每年佔到了兩億噸,其強勢地位比現在的沙特更可怕,向美國買石油顯然是最急功近利的選擇。

但這個思路也有著現實的困難。美國雖然有中立法案,但是要現鈔自運,即只要有美金現鈔或者現貨黃金,都可以從美國本土購買武器和石油,但是不包郵。在英國控制住北海和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大量從美國本土購得石油。

希特勒表示不公平

那就只能把目光移回歐洲。當時歐洲產油最多的就是高加索油田和羅馬尼亞大油田,可是羅馬尼亞大油田每天上空都有盟軍飛機轟炸,產能很受影響。

羅馬尼亞油田版月球表面

希特勒馬上瞄準了蘇聯。

進攻蘇聯不光可以擴大德國人民的「生存空間」,還能獲得遠超過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之後再發動整個歐洲的造船工業,拿下英國不成問題,甚至可能遠征北美?(做得一手好夢)

元首當晚夢到的?

隨著巴巴羅薩計劃的展開,鐵十字兩個星期就打到了斯摩棱斯克,也就是蘇俄邊境到莫斯科的一半距離。元首盲目自信,預計四個星期拿下莫斯科,慢一點,六個星期也是可以忍受的。

「元首」希望早日拿下莫斯科

一旦打下莫斯科,就可以切斷蘇俄全境內以莫斯科為中心輻射狀的鐵路網,從而重創龐大蘇聯的戰爭潛力。

莫斯科確實是俄羅斯的心臟

(雖然下圖並非二戰時狀況)

但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失敗的東線

在混亂的東線戰場上,德國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缺陷暴露無遺。由於東部的鐵路線已經被徹底摧毀,運油大計只能交給卡車。

可是東歐公路路況又太差,運油卡車從德國本土煤煉油工廠開到前線,就已經消耗了運輸量一半的汽油。(怎麼開回去?)

1941年11月,莫斯科外的泥濘

最終,在這場現代化戰爭中,德國人居然不得不重新起用「馬」這一人類的夥伴。

首敗於莫斯科城下後,德軍經過準備,大規模向俄國西南部高加索地區推進,希望在獲得高加索石油之後再回過頭來打莫斯科。到時候就不僅僅有了打閃電戰的能力,同時也擁有了打長期消耗戰的資本。

1941年,當所有男性在前線作戰時,

莫斯科的婦女在莫斯科周圍修築反坦克壕溝

德軍1942年夏季於高加索地區的攻勢

然而在高加索方向的失敗,徹底斷絕了納粹德國擺脫能源瓶頸的希望。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也因此成為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點。

最後的瘋狂

歐洲戰場後期,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對德國的軍事設施、交通樞紐和工廠設施進行了瘋狂的轟炸。但早期地毯式轟炸對於德國工業生產能力的遏制收效甚微。

轟炸現場

不過很快盟軍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一名美國參謀發現德國空軍燒的油來自於德國的化工公司IG法本公司的煤煉油,從而使美國空軍轉移了轟炸目標,變成了煉油廠。這對德國是致命的,讓德國本土的煤煉油產量從六百萬噸每年下降到二十萬噸。

德國所有的飛機都飛不上天了,坦克都動不了了。到二戰後期德國有一家煉油廠被轟炸了六百次,廠房根本來不及搶修,恢復能力越來越差。

最後「元首」不得不把國家所有的工業剩餘油料都攢起來,在1944年年底發起最後的反擊。

這批油料夠德軍使用兩天時間,從阿登森林直插安特衛普港,徹底摧毀安特衛普港盟軍的油料基地。在此期間正好是暴風雪天氣,盟軍沒辦法起飛任何一架飛機來掩護陸軍進攻。

這將拖延盟軍西線進攻至少半年的時間重新建立補給。利用這些時間,「元首」似乎有信心將盟軍消滅在比利時(就像入侵法國時一樣),再配合大規模生產的V2火箭,第三帝國也許還能苟延殘喘下去。

V2火箭

不過德軍也知道,在這場反突擊過程中,油料肯定不夠到比利時西海岸。他們打算一邊打一邊收繳油料來補給。

但拿錯地圖的指揮官沒有能夠找到美軍的中途補給倉庫,最後這個裝甲師油料全部耗盡,所有裝備被美軍繳獲。倒霉的德國裝甲兵只能扛著槍徒步走回德國,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破滅。

由此看來,德國的閃電戰是經濟適用戰,而不是長期消耗戰。只要被侵略國能經受住第一波衝擊,並且有資源上的優勢,就可能耗盡德國人的戰略儲備。

而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英國、自己坐擁油田的蘇聯、具有絕對優勢的美國,其戰爭潛力都是德國不能比的。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德國黨衛軍軍銜是怎麼分辨的?

TAG:二战德国 | 纳粹党 | 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