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登山滑雪新手攻略:Splitboard 與雪崩安全裝備篇

前些日子網紅又又同學的 登山滑雪新手攻略 (強烈推薦先看一下) 基本上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新手開始登山滑雪的基礎知識。不過因為她使用的是更傳統的tech binding雙板雪橇,我在這裡略微補充一下相對新興一些的Splitboarding (分裂板)方式。 (以及補充的文末關於雪崩安全裝備的一些內容)

在開始之前,先稍微介紹一下splitboard的背景。 相比於雙板 telemark ski touring這種1970-1980 年就開始流行的先進登山滑雪方式(主要是雙板以及腳跟可抬式的binding讓向上和爬升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現在已經基本進化為tech binding),單板玩家就苦逼了很多,早期的單板玩家要穿雪鞋,背負著冰爪和雪板在漫漫雪原苦苦掙扎。苦則思變,看著ski在雪上攀爬穿越貼地飛行,靈機一動,就有了把板子從中切開,在雙板和單板之間切換的嘗試。於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堪稱滑雪界的變形金剛Splitboard就長這樣:

基本過程就是:

向上爬行的時候: 拆掉橫向固定器-》板子拆分成兩半-》在背面貼上skin-》把固定器縱向鉤掛好-》穿上板子拿起摺疊登山杖 (遇到陡坡或者硬雪/冰再上特製冰爪)

下滑的時候: 拆掉縱向固定器-》拆掉skin,疊好收起-》把板子合併起來-》橫向裝好固定器-》穿板飛起

於是告別笨拙的雪鞋,單板玩家在雪山上也可以開心的玩耍了。

其實最開始對這個感興趣,也是因為在挑選雪板的時候看到了帥氣的變形切換過程,以及一板通吃,就算Alta 這種skii only的雪場也能方便進出的想法跳進了大坑。(雖然後面才知道想多了,split模式並不是為下坡設計……)

Splitboard 因為要能夠保證binding的方向切換以及合併之後的穩定性,所以包含了幾組固定結構,而這之中又主要分為兩大陣營:

注重便捷的Voile Puck system 和 專註穩定性的Karakoram system

1. 板身介面 (board interface)

單板從中間縱向一分為二,靠板頭兩端的鎖扣(nose/tail clip) 和中部的兩組金屬滑鉤(split hook)鎖定。

如上如所示是標準的Voile Puck system. 可以看到只有兩端的nose/tail hook(昵稱鯨魚鉤)以及2/3處的兩組小金屬鉤組,而四塊黑色塑料塊是給binding用的滑軌。而且Voile系統採用雙channel系統,讓binding位置調節更加靈活輕鬆。

上圖所示是Karakoram system,兩端的鉤組與Voile基本相同,2/3處的卡扣結構也和Voile相去不遠,但是銀色的兩組卡扣除去鉤掛binding的作用還對板身有額外的穩定效果。 其binding hook部分採用的是固定的螺孔位置設計,位置調節相對略微受限。我想這同樣是穩定為王的專業出發點。

相比之下Voile的重量更輕更靈活,但是只有2組直接鎖扣,在合併滑行的時候會略微感覺板身有些顛簸,而後者有三組,更接近普通單板的腳感,卻額外增加了一些重量。

但是anyway,在加裝binding的狀況下差距並沒有很大,更大的concern是不同的板子能使用的binding系統也不盡相同。 比如Voile,Burton,K2的channel system只能用Voile Puck,而Jones和Rossignol 的板子通常只能使用Karakoram system. 在購買的時候需要注意。

(此處小夥伴提出其實Voile,Karakoram的binding和滑軌,螺孔系統都是可以互換的。但是,類似於普通雪板burton的channel系統與其他家的梅花,2x4系統互換會有些或多或少的兼容問題,以及板子/binding自帶配件的因素,推薦按照配套系統來,除非你有非常強烈的preference)

PS: 經過更多的研究發現,Voile有專門的universal mount 可以兼容其他幾種板子的介面,如下圖:

這樣子無論你喜歡哪個系統的板子,你的Voile binding 都可以用了。

另外在長度選擇上應該比平時用的雪板長3-5cm,因為登山滑雪的額外負重(雪崩安全設備,額外的衣服,水,食物,甚至帳篷等可能甚至要到達20-30lb的重量),以及powder狀況,會很容易讓你在鬆軟雪況浮力不足。

此外,因為涉及到有時需要背起板子長途hike,所以重量也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這個和板子本身的用料,類型以及長度都非常相關。比如越長的板子重量也會越高,而碳纖材質的板子會更輕巧,但是會更硬,犧牲一部分可玩性。我的建議是: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板型和硬度,配合自己的滑行style。 畢竟辛辛苦苦爬上去了,卻不能enjoy,這個樂趣就沒有了。這幾lb重量不如在其他地方節省。

我本人用的是下圖K2的Ultrasplit , Voile puck channel system,flat rocker 板型,stiff all mountain板,相對全能中庸,適合新手,7lb+的重量也算是偏重一點兒了。至於為什麼選他,看了binding介紹你就懂了,K2神教,跳坑無極限, XD

2. 固定器(Binding)

關於固定器,Voile Puck system有幾個主要類型:

a) Light Rail : 標準Voile binding

b) Spark R&D: 進化版Voile binding,重新設計的滑軌部分減輕了重量,降低了binding和板身之間的高度,改善了滑行體驗。這是目前評價最好的Voile binding類型。

c) K2 Kwicker: 踩入式binding,全金屬的超輕設計。經過K2的改良,滑行感受和可靠程度就我的使用經驗來看非常優秀。但是, 因為靴子要內建固定器的後支撐板,外加鞋底的金屬卡口,所以靴子比一般的要重25%左右,而且非常堅硬,接近skii boots的踩入體驗,所以非常不推薦park使用,比較適合高速滑行。普通的靴子並不能和這個binding兼容。

下圖是boots的照片:明顯可以看到底部比一般靴子要厚重很多。經過測試,靴子的舒適度和在雪坡攀爬的使用感受基本合格,介於skii boots和普通雪板靴之間。這個靴子也可以用於普通的binding,但是鑒於重量和硬度,其實並不大推薦這麼做。

此外,這套binding還有自己專用的雪爪,用來攀爬凍雪表面。(由於K2自己的營銷問題,這個產品量很少,我在幾番搜尋之後,不得已從一家德國ebay店鋪上買到了它...不過產品本身質量和設計相當優秀)

我當時就是被這個帥氣視頻拉進了坑。

https://www.zhihu.com/video/877271755666882560

下圖是在mammoth 測試單板滑行的照片,你可以看到板子上的兩個銀色金屬框架,就是K2 kwicker BC binding,還有我腳上那雙棕色的靴子,是K2 Compass Boots。

Karakoram system 的binding 相對簡單,只有一種款型不同性能的幾款產品,鑒於我沒有直接使用過,不好評價,但是專業選手都說好。

3. Skin: 這個在又又的文章稍有提及,但是要注意,splitboard和skii的skin是不同的,形狀,寬度和卡扣固定部分都會有差別。而且一般到手之後還需要自行對skin進行剪裁以適應自己的雪板。(對於如何剪裁skin,可以自行搜索youtube)

Again,K2對此也有優化設計,叫做Z-Clip,用一組特殊的金屬孔勾掛,更加簡潔快速,貼合板身。但是不與其他產品兼容,而且尾端縫合設計不容易剪裁。我是在板子套裝里一起買到的,其他途徑比較難以直接買到長度完全合適的skin。

4. 其他附件: 包含binding抬升器,binding 縱向固定軸等,通常隨binding和板子一起包含

下圖為例,包含了絕大多數附件內容。

(下圖是Voile 組件)

(以下為Karakoram 組件)

以上就是基本的splitboard組成。至於選購的話仁者見仁,我對於目前自己的K2套裝還是很滿意的,而且由於使用者非常的少,又很有特點,所以特別適合吸(shua)引(ku)目(zhuang)光(x)。當然代價就是系統不兼容的痛苦以及靴子選購範圍的極度局限。當然pro player 給過一個review,我覺得很中肯「this is definitely not for epic long touring trip」, 畢竟越精密的金屬系統,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就相對高一些。 做好這些心理準備,你就可以入坑了。

至於不想使用踩入式 固定器(stepin binding)或者要玩freestyle的小夥伴,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兩款板子:

1. Jones Solution Splitboard:

Jones 在滑行感受方面的設計絕對處於業界頂尖地位,而這一款hybrid rocker/camber 板子專攻高山滑行,偏硬的板身和良好的邊緣設計以及只有6lb 4.5 OZ的重量,讓你在偏硬的雪面上攀爬和高速下滑都遊刃有餘。此外,這塊板子只能使用Karakoram system。

同類型Voile板子可以考慮 K2的Joydriver.

2. Burton Family Tree Landlord

經典的Burton 全能板,但是相對中等硬度和特別的directional設計讓它的粉雪性能以及freestyle使用感受極其優秀,可玩性極高。但是代價就是它偏重的接近7lb6oz的重量。配合Spark R&D 的固定器,這一套裝備可以讓你充分享受到登山滑雪的樂趣。

相對應的K系板子,可以考慮Jones家的explorer。

此外,除了雪板本身,登山滑雪還有不可或缺的兩套裝備: 雪崩安全裝備和冰雪攀登裝備。

因為在雪山上攀爬,最大的兩種危險就是滑墜和雪崩衝擊掩埋。畢竟在戶外一旦發生危險,救援可能都是遙不可及的。因為我還沒有進修雪崩訓練課和登山訓練課,這裡只是非常不專業的介紹下基本裝備和概念。

雪崩安全裝備(avalanche safety gear):

人稱雪崩三件套的: 摺疊雪鏟(snow shovel), 雪崩信號器(avalanche beacon)以及雪層探測桿(snow probe)。

1. 摺疊雪鏟(snow shovel): 主要用於在隊友被雪崩掩埋的情況下進行雪層挖掘,緊急救護,以及挖雪坑做營地,在登山或者下滑之前做雪崩測試等。

這個產品形狀和功能主要有幾個常見類型:

一個是以K2 rescue plus shovel 為代表的兼具臨時救護雪橇組裝功能的多功能救護雪鏟。鏟子本身能夠綁定雪板和雪杖方便的運送傷員。並且可以變型成鋤頭模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880467159397068800

雖然功能很多,但是缺點也較為明顯: 重, 貴。。。大概要$80+ 以及810g

相比之下我使用了Blackdiamond的transfer3, 可伸縮把手,重量只有680g左右。

此外還有一個又又提到過的斧鏟(snow shaxe),顧名思義,把把手部分和冰斧結合,減輕重量。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作為shovel,冰斧長度不能伸縮,導致短把;作為冰斧,單一的尺寸導致無法根據身高選擇長度,在攀登的時候會不會出現支撐問題,而且把手和斧頭要臨時切換,次數多了對於這個穩定性比較擔心。相比我用的blackdiamond transfer3 + raven axe 的組合輕了300g左右,這個見仁見智吧。 安全最重要。

2. 雪崩信號器(avalanche beacon):

用於發送和接受位置信號,作用的話你可以簡單匹配到金屬探測器(雖然原理不一樣)。主要用來在被雪崩掩埋的情況下由隊友尋找位置,為挖出解救做準備。當然,在樹林中相對小範圍尋人也是可以的。主要考慮信號強度範圍,續航能力和一些附加功能(比如多個信號源的mark和分辨功能等)。鑒於我使用經驗不多,只是單純推薦一下正在使用的Pieps DSP sport

此外,這個的使用最好經過訓練和指導,以求能快速定位解救。在真實掩埋狀況下,每早一分鐘能被挖出來,存活概率都會大大提升。

3.雪層探測桿(snow probe) :

這跟不起眼的摺疊桿其實作用很大,主要用來在雪崩預測中幫助定位雪層厚度,以及在beacon確定小範圍之後探查受害者所在位置。這個的話主要就是長度和重量問題了,一般兩米出頭就可以,另外就是碳纖材質的會輕一些。我圖簡單,直接使用了Blackdiamond 套件里的 Quickdraw Tour Probe。

在此之外,還有一樣雪崩的安全裝備,相對小眾,僅供參考,這就是 雪崩氣囊包(avalanche airbag)

這個背包可以在雪崩發生的前十幾秒手動觸發,為你產生一個極大的氣囊,幫助你漂浮在雪流的表面,減少你被掩埋的風險,並且能減少絕大部分來自後方對頭部和頸部的衝擊。根據一些研究和統計結果,可以讓真正雪崩中的存活率提高30%左右(個人認為其實比例可能更高)。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應用實例:

https://www.zhihu.com/video/880466001811111936

這個裝備,按照原理,主要分為兩個類別:

1. 以Mammut,BCA為代表的的氣罐驅動氣囊(canister based airbag)

如下圖所示,這是Mammut的PAS(protection Airbag System),需要在系統上安裝小型高壓氣瓶,一旦遇到危險,用那個紅色的把手觸發,僅供一次性使用,在雪崩結束後自行放掉氣體收起,在下一次氣瓶填充之前不能再次觸發。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它的氣囊系統完全可以移除,把包作為普通滑雪包,而且氣囊幾乎瞬間爆出,延遲很小。不足之處在於: 單次雪崩觸發之後就失去作用,而且一旦破損就無法補充氣體。另外氣瓶每次都需要重新在高壓氣站充氣,而且在飛機上若要攜帶的話必須去掉高壓封口,完全敞開,導致攜帶非常不便。當然Mammut,BCA等一眾品牌經營多年的網路可以保證你在主要區域都可以方便的得到服務。

推薦的產品這款Ride protection pro, 能夠提供少有的全肩頸保護,而且本身背包在舒適度和登山滑雪所需要的細節(雪板背負系統,各種裝備的收納袋等等)都非常優秀。

2. 以blackdiamond和arcteryx 為代表的風扇驅動氣囊(fan based airbag)

這一系列的氣囊包採用電池驅動的強力風扇,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氣囊充起。而且會間隔性補充氣體,保證氣囊的狀態。如下圖的blackdiamond halo 28 jetforce avalanche airbag.這個系列氣囊背包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次滿電可以多次觸發,方便在上山之前做安全檢查。而且在雪崩過程中多次補氣可以保證氣囊的飽滿度,即使破損也能一定程度保障。另外,在危險地區如果遇上多次小型雪崩,這個多次部署能力也是一個額外的安全係數。

但是,這個也是有自己的缺陷的,首先,價格要比同類型氣瓶系統至少貴20%-30%。其次,這個設計對送風氣密性的要求導致無法拆除氣囊作為普通背包使用。第三,存在電池失效的可能性,需要經常檢查。最後,這個重量甚至超過了氣瓶系統,比輕量化的氣瓶系統最多可以重出2lb。。。

推薦購買的產品是blackdiamond halo 28 jetforce avalanche airbag,性價比要高出arcteryx很多,當然土豪不要猶豫,直接打鳥。但是不得不說: blackdiamond背包設計的功力比arcteryx和mammut兩家要差了不少,細節設計比如雪板背負系統,滑雪裝備的附件存放空間設計以及細節的人性化以及質感用料等等(比如雪崩裝備包幾乎沒有標識,材料耐磨和觸感)都不是非常盡如人意。儘管如此,這仍然是一個幾乎最好的選擇。

然而不得不說,這個額外的安全保障,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最合適的使用場景,仍然是高端的heliski,飛上去,滑下來。 動輒$800+的價格和7lb左右的空包重量,可能同時榨乾你的錢包和體力。不過說回來,再慘,好歹也還活著,可以繼續浪到飛起,哈哈哈。

總結一下,關於雪崩,最重要的是經驗和預防,畢竟和自然之力比,再多的裝備也是枉然。

最後,安全第一,快樂爬山,快樂滑雪,相信你會喜歡這項運動。

(下圖感謝桃子大神)


推薦閱讀:

我想去騰衝,玩一下,要注意哪些,什麼時候去好?
為什麼我打高爾夫的時候球總會往順時針方向偏?
輪滑視頻 | 與Greg一起迎接新年
衝浪小鮮肉Kolohe Andino

TAG:户外 | 滑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