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讀書筆記

本期導視——

小說類:路遙《平凡的世界》、達真《命定》、略薩《城市與狗》

學術類:畢飛宇《小說課》、孟繁華《眾神狂歡》、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史景遷《大汗之國》、斯皮瓦克《後殖民理性批判》

其它:楊顯惠《夾邊溝記事》、閻連科《我與父輩》、韓少功《山南水北》

「我曾有過二十歲,我不同意任何人說那是最美好的年華。」

——保爾·尼桑

路遙《平凡的世界》:本科時候有位同學,本來高考失利之後就去工作了,偶然間讀到了《平凡的世界》,毅然決定回學校再次參加高考。《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確實影響了很多人。如果統計一下我國當代文學中哪部作品讀者最多,這絕對是其中之一。從本科到現在,一直覺得我是班裡唯一那個沒讀過這本小說的。這部作品令人感動的更多還是故事本身,以小說而論,確實缺點太多了,太多直白的抒情限制了小說的內涵(我讀過的嚴肅文學裡感嘆號最多的),雖然能感覺到作者的熱情,但小說就是這樣,很多東西得讓讀者自己體會,作家都說出來就沒意思了。

達真《命定》:作家是藏族人,這是一部描寫藏地軍人參加入緬作戰的小說。無論是少數民族參與抗戰還是入緬作戰,此前的文學作品裡都鮮有涉及。雖然是描寫戰爭,但貫穿小說始終的是反戰的立場,作者不惜筆墨描寫戰爭的殘酷。書中有個十分令人動容的細節,身為喇嘛的主角也為瀕死的敵軍超度,讓我想起《血戰鋼鋸嶺》里那位救了70個戰友(甚至還救了敵人)的醫療兵。今年是抗戰全面爆發80周年,想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冥思廳的照壁上刻著這樣幾句話: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鑒,讓孩童不再恐懼,讓母親不再哭泣,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巴爾加斯·略薩《城市與狗》:剛剛出了新版的略薩文集,拉美「文學爆炸」的一批大師,似乎只有略薩還在世。小說講得秘魯一所軍事學院中的故事,十幾歲的學生們在軍事化的管理下想盡一切辦法放肆著青春,打架、抽煙、喝酒、偷考試試題,而這一切上層軍官幾乎一無所知。總之表面一片和諧,背地裡烏煙瘴氣。一位學員意外死亡,軍官們想得不是徹查真相,而是憂心自己的前程,還去打壓想一查到底的人。小說的題目中,「城市」指得秘魯社會,「狗」指得是學員或者人民,所以,這是一部批判社會現實的小說。這部作品在秘魯也一度被查禁,公開焚毀。略薩在小說中引了一句話「我曾有過二十歲,我不同意任何人說那是最美好的年華。」 年輕的時候光干糊塗事,而回憶是經過美化的,迷惘與無聊被記憶所「過濾」。就像王朔小說里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光艷只是表面,實際都是懵懂的虛度。

楊顯惠《夾邊溝記事》:驚聞這本書連同《甘南紀事》《定西孤兒院紀事》遭遇下架,又翻出了這本一直沒有讀完的書。《夾邊溝記事》是紀實性作品,夾邊溝位於甘肅省酒泉市,反右運動至三年困難時期之間這裡有一個勞改農場,眾多右派被流放到這裡勞動改造,期間餓死、病死了很多人。楊顯惠採訪了眾多親歷者,寫出了這部作品,類似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這是一位作家的良心。一個個不忍卒讀的悲慘故事,提醒著我們這段並不遙遠的歷史。對於後人來說,記錄歷史不是為了發泄或者報復,而是在反思中警醒,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突然想起,今年恰逢反右運動60周年。

閻連科《我與父輩》:閻連科的一部散文集,內容是閻連科的童年以及他的父親、叔伯的故事。關於寫作的原由,閻連科說是四叔的死讓他突然意識到他的父輩們幾乎都已經不在了。瑣屑的記憶構成了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不少片段很令人感動。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關於知青的描述和我們普遍的認識太不相同。知青作家的筆下,下鄉的青年們往往是苦難和良善的化身,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作品本身就是知青寫的。閻連科講到,知青們來了之後,村裡不斷丟狗丟雞,甚至整頭的羊也被知青偷了去改善伙食。一個農民強姦女知青未遂,被判死刑;一個男知青強姦農村十六七歲的女孩,之後女孩跳河自殺,男知青只是賠了些錢。書中寫到「就是他們的出現,證明了城鄉的不平等差距遠遠大於原有人們以為的存在,遠遠不只是一般的鄉村對都市的嚮往與羨慕。」

韓少功《山南水北——八溪峒筆記》:這是一部散文隨筆集。韓少功每年有一半時間生活在鄉下,這部集子就是寫於其生活在湖南的一個農村期間,有點古人晴耕雨讀的雅緻。韓少功的文字往往在故事背後透露出一點樸素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哲理,書中100多篇文章每一篇讀完都讓人感到些意猶未盡。這些故事或平淡,或緊張,或感人,或乖張,或音希味淡,或怪力亂神,總之是那種遠離城市喧囂的聲音。這也是韓少功把城裡人形容為「沒有月光的人」的原因吧。 90年代,汪暉的一篇《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分野。已有的思維模式無法把握變化中的中國現實,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一些人開始反思現代性。這部《山南水北》也可看作是其中之一。

畢飛宇《小說課》:這是本作家談文學的書,朋友圈裡不少人都推薦了這本書。說起作家講文學,有很多的名作,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卡爾維諾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巴爾加斯·略薩的《給青年小說家的信》,都是很值得讀讀的書。畢飛宇談文學還是很有特點,比如他講到《水滸傳》中塑造李逵與林沖的「放」與「收」;《紅樓夢》中王熙鳳和秦可卿的關係;《促織》這部我們中學都學過的僅僅1700字的短篇小說到底偉大在哪;海明威是如何在短篇小說《殺手》中通過對話塑造人物和營造緊張的氛圍;通過《受戒》分析汪曾祺小說中的「世俗」與「仙氣」。 總的來說,畢飛宇這本書主要還是在講如何寫作,最大的特點是很通俗,沒有那麼多的術語。

孟繁華《眾神狂歡——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現象》:很有名的著作,討論90年代和21世紀頭幾年中國的文化現象。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都處於一元化的文化中,世紀初的啟蒙與革命,新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再到文革時期的極端一體化。而到了新時期,這種一元的格局被徹底打破,知識分子喊出「遠離崇高,告別革命」,啟蒙不再有號召力,文化的版圖開始被重構,我們來到了一個「眾神狂歡」的時代。全書討論了世紀之交中國的諸多文化現象,例如紅色經典的又一次再版熱潮,「青春夢」的大行其道,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知識分子的幻滅感,關於人文精神的大討論,傳媒時代和娛樂時代的到來,網路文化的出現等等。「一夜狂歡只是這個時代虛假的表徵,它掩蓋了新的暴力和統治方式,掩蓋了越來越普遍的、以心理疾患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病,金錢作為這個時代最大的神話,被隱形之手繪成了當代圖騰,但它決不把福音書公平地送給每一個人,儘管我們對物質之神充滿了太多樂觀想像。」承認與否,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這是本分析中國文化的書,旨在分析中國民族性的特點、形成,更重要的是指出缺點。梁氏指出中國人重家庭而輕社會,公共責任感差;節儉,重實用主義;重繁文縟節要面子;和平文弱,講中庸之道;知足自得,盡人事聽天命;守舊而少進取之心;不求精確,不重數字;對內能忍耐,對外少同情,有韌性又有彈性。以上這些特徵可以歸結為「圓熟老到」。書中認為中國的文化是早熟的,以家庭倫理為本位,缺少集團生活,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梁氏還強調了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故以西洋學術詮釋中國,大多似是而非,他認為把人類文化用一種普遍的理論來解釋,完全是妄想。所以梁漱溟認為馬克思的階級論只適用於西洋社會,中國的社會應該用職業分途來理解。

史景遷《大汗之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史景遷的歷史著作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講故事,通俗易懂。我們對其它國家的印象往往來自電視、新聞或者他人的講述,也就是他者的「敘述」,這種敘述會讓我們形成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也就構成了一種「認知」。《大汗之國》這部書就是論述從馬可波羅到賽珍珠,幾百年間西方是如何「敘述」中國的。馬可波羅的時代,西方對中國的財富與龐大的帝國充滿了好奇;啟蒙時代的西方渴望用東方儒家式謙卑、儒雅來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機;侵略擴張時代開始之後,西方對中國更多的是不屑,此前對中國幻夢式的描述逐漸被打破。值得一提的是,小時候看《魯賓遜漂流記》,知道這書還有續集,可奇怪的是長這麼大從來沒見過。讀史景遷這本書才明白,原來這部暢銷書的續作中主角魯濱遜居然來到了中國,作者迪福為了迎合當時歐洲的思潮,書中有不少對中國的詆毀,所以這部續作始終被中國全面封殺。 「從一開始,西方人對中國就充滿了興趣,幾世紀來,新的資料不斷,熱誠更從未稍減。至今我無法對此現象提出解釋。但是本書中的故事似乎證明,中國完全無須改變自己以迎合西方。」全書結尾處,史景遷如此寫道。

斯皮瓦克《後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當下的歷史》:後殖民理論界,斯皮瓦克是名聲僅次於薩義德的批評家,她的理論特點是將女性主義和底層話語引入了後殖民體系之中,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貫穿其學術思想。斯皮瓦克致力於對男性中心世界的消解和批判,旨在最終解構西方的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不過,在她看來,後殖民主義本身並不是一種反對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的批評話語,批判的目的是少數群體也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後殖民理性批判》是斯皮瓦克成體系的著作,這本書通過各種實踐——哲學、文學、歷史和文化——來追蹤本土信息提供者的形象,闡明某種後殖民主體反過來卻一直在重新揭示殖民主體,並且在挪用信息提供者的觀點。越是強勢的文化就越是試圖向弱勢文化進行滲透和殖民,但同時應該注意到的是,弱勢文化同時也在向強勢文化進行反殖民和反滲透。

推薦兩部日劇:

《火花》:豆瓣9.3分,講年輕人奮鬥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動。這是部捨棄套路的作品,「我唯一推翻的,只有『努力必定有回報這句美好的話』。」彷彿張愛玲筆下木頭心裡漣漪的花紋,是平凡的偉大。生活下去的動力,是那一點點閃耀的火花。

《code bule》(緊急救命)第三季:有山下智久、新垣結衣、戶田惠梨香,目前豆瓣9.3分。是部醫療劇,劇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對生命的尊重。

這個月去廬山、南昌、上海玩了幾天,先放張很滿意的照片,攝於廬山。

廬山雲霧確實名不虛傳,不過廬山瀑布和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可能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文學描述,一遇到現實難免有些失望。

在南昌特意去了八大山人紀念館,好像在余秋雨的一篇文章里讀到過,感覺繼寧波天一閣之後,又上了余秋雨的當。沒想到的是南昌菜特別的辣,感覺一般的認知中,愛吃辣的版圖裡沒有江西。

在上海去了張愛玲故居,常德路195號,就是張愛玲寫《傳奇》和遇到胡蘭成的地方,不過現在是私人住宅,所以並沒有開放參觀。樓下有個咖啡屋,擺著很多書,估計有很多張迷吧。

最後,我的微博@三尺讀書,每天會發一條讀書心得,書籍、影視推薦。


推薦閱讀:

有哪些書適合手抄當做生日禮物送給比較文靜的女生?
有哪些關於新媒體營銷的書值得推薦?
書籍推薦|東野圭吾作品全整理「評測·你們要的都在這裡了」

TAG:中文系 | 文学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