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裡的因果聯繫不簡單!——中醫的有效性討論感想
我一直說,中國教育里最缺乏的是邏輯教育。
在討論中醫時,經常看到有人這樣舉例:
有個親戚得了腎結石,拍了片,石頭並不是很大,不想做手術,吃中藥把石頭排出來了,至少說明中醫還是有方法醫治病情的,而不是江湖術士編造出來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這肯定可以證明吃中藥能治療腎結石。你看,先發現腎結石----吃中藥-----腎結石排出。這麼典型的時間先後順序不證明了中醫藥的有效性?
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就能證明因果關係嗎?那我打噴嚏後美國掉飛機,是不是我打噴嚏導致美國掉飛機?我這也是時間先後順序呀。
(腎結石示意圖)
因果聯繫是一個需要反覆求證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時間先後順序就足以肯定的。實際上,醫學上為了不損害病人利益,採取的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即,假定任何診療行為都可能對病人有害,除非你能確證該行為對病人有益。所以就出現這樣的情況。
- 1,對於藥物副反應。除非有確證,否則都假設這個藥物副反應是存在的。
- 2,對於藥物的療效。除非有確證,否則都假設這個藥物療效是不存在的。
一,要證明這個藥物有療效,第一條就是要設立「對照」。
比如腎結石喝葯排出去的情況。應該要設立同樣大小的石頭,同年齡、同性別、同喝水量等的人,看他們是否會排出石頭。因為我們知道,腎結石很重要的排泄方式就是喝足夠量多的水分。你以為是喝中藥排出去,但你怎麼知道不是喝那麼多水排出去的?
(多喝白開水即可促小的腎結石排出)
二,不但要設立「對照」。還需保證兩者具有可比性。
有調查研究發現,喝葡萄酒的人比不喝葡萄酒的人更長壽。他們都是同年齡、同性別等等。但很可惜,這個研究忽視了這兩組的經濟社會地位差異。在校正了該因素影響後,喝葡萄酒與否已經不影響壽命。這就是典型的兩組不可比下強行對比,最終導致研究結論偏差的。很多時候不可比性是比較隱蔽的。是需要我們仔細甄別挖掘才能認識到的。
(葡萄酒真的可以讓你長壽嗎?)
三,為了避免觀察者、受試者的主觀性,應該採取隨機雙盲原則。
每個人都存在主觀性。比如,我們經常覺得,自己等的公交車老是不來,而別人等的公交車總是那麼快來。其實這不過是主觀感受差異而已。為了避免主觀影響。我們要讓參與實驗者不知道自己是「真正實驗者」,還是「對照者」。而做試驗觀察統計的人,也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真正實驗者」還是「對照者」。
今天有很多臨床研究面試。但真正嚴格給予「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的不多。較為出名的例子就是使用「前列腺抗原(PSA)篩查前列腺癌」的爭議。根據回顧性研究發現,自從PSA問世並用來做前列腺癌篩查後,歐美的前列腺癌死亡率明顯下降。不但如此,這些研究還都是根據真實社會裡的病例統計數據的結果。這豈不證明「PSA篩查前列腺癌」不是好得很?
(用PSA篩查前列腺癌真的好嗎?)
但是,這只是回顧性研究!嚴格挑選合適人群,並根據隨機雙盲做對照研究證實。根據PSA篩查前列腺癌並沒有降低整個受試人群的死亡率,即「受試者」跟「對照組」是一樣的死亡率。這研究一出來即掀起大波瀾。難道我們以前所做的都是錯的?是的,就是錯的!
還有類似的例子。腰椎壓縮骨折者,行骨水泥注射治療能否改善結局呢?為了證明這一切,設立「真正被手術者」和「被假裝做了手術者」----病人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做了手術。最後發現,不管是真做了手術的,還是假冒做了手術的,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緩解。兩者在統計上沒有差別。
(骨水泥治療腰椎壓縮性骨折有效嗎?)
因果聯繫哪有那麼容易建立呀?!
然而,我們很多朋友還在樸素的時間上的「先後關係」來確定所謂的「因果聯繫」。這樣的思維邏輯在今天是會害人的!
致謝:圖片摘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推薦閱讀:
※第三節 整體思維
※命題「這個蘋果一定是被你舔過的」、「蘋果一定是紅色的」的否定是什麼?
※如何來確定我認為的顏色是別人眼中的顏色?
※怎麼證明「命題與其逆否命題的真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