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生行走日記——上海逛展(覽館)日誌與博物館設計心得

參觀展覽館:龍美術館西岸館 民生現代美術館 余德耀美術館 喜馬拉雅美術館 當代藝術博物館 ocat上海館

參考展覽館:木心美術館 良渚博物館 (分析見另外兩篇文章)

作為一個剛入門的建築僧,挑選標準就兩個:1、展好不好看 2、展覽館好不好看

【龍美術館(西岸館)】

龍美術館西岸館由大舍建築事務所設計。龍美術館西岸館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黃浦江濱,基地以前是運煤的碼頭,設計開始時,現場有一列被保留的煤料斗卸載橋和兩年前已施工完成的兩層地下停車庫。建築的外觀設計保留了城市記憶,內外部空間均由一系列傘狀的混凝土拱形結構所塑造。兩側的傘狀結構如樹一般向內包裹,遮蔽著中部的卸載橋,展覽館平台與卸載橋連接,新與舊的對比、厚重感與輕盈感的結合、清水混凝土表面的質感呈現出一種野性的魅力。

美術館最大的亮點在於材質、結構與空間的高度統一,內部空間的變化全部通過傘拱結構的旋轉、交疊而產生,結構與材質成為空間性格的組成部分。由於傘拱的遮蔽性讓高度不一的室內空間自然地產生,傘狀結構的交合處留出的縫隙配合透明百葉,自然地引入天光,光線順著曲面混凝土均勻地灑落,給人留下粗獷卻又細膩的印象。

此外,結構似遮非遮的形式配合正交又相互分離的牆體布置,高度不一的結構留下的空洞形成空間的層層滲透,曲面的屋頂與牆體連接,模糊了側面與頂面的界限,營造出輕盈上升的動感。

混凝土的乾淨、厚重與空間的高大、神秘相得益彰。參觀時正在進行的展覽為「展望個展」,其實原本想參觀的是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由於上學錯過了,這次參觀卻有不小驚喜。詹姆斯特瑞爾展覽雖好,但卻完全無法像這次一樣看清室內空間了。

進入的第一個展廳為一個高十多米面積很大的空間,展廳中心懸掛著雕塑隱形,金屬的光澤與自由的形態與嚴肅的混凝土和柔和的光線相互作用,給人震撼卻不覺得壓抑的感覺。隱形面對的牆壁展示著巨大的雕塑畫作「小宇宙」,仰視的觀展方式更讓人覺得自己的渺小。

展望·鏡像的展覽大部分為金屬或石材製成,尺度有大有小有的外表鋒利而有的扭曲柔軟,被細緻的分布在龍美術館各個空間內,展品和美術館的氣質出人意料的符合。中心展廳左右各有一條遊覽線路,或大或小、或明亮或黑暗的空間配合著不同的布展方式,空間豐富又有秩序,流線自由卻邏輯清晰。

這是展望·鏡像的布展平面圖

其中1、2、3、6、13號作品位於通高的空間;4、5、11為黑空間;7、8、9為低矮但充滿自然側光的空間;10、12為標準層高的小空間;14銜接三個層層跌落的平台,位於半高的區域。

作品和美術館共同作為藝術品而存在,真想一直呆在裡面不出來。

優點:展覽館結構、形式、空間高度統一,元素簡單純粹卻塑造出了豐富的空間和自由多變的流線,材質與空間特質相呼應,讓展覽館本身就美的如同一件巨大的藝術品。

缺點:空間特質過於強大了,感覺有點違背美術館的初衷……展出展望鏡像這樣氣場強大的作品還好,要是展覽一些小型繪畫攝影什麼的,感覺會是...車禍現場。

附:龍美術館圖紙

【民生現代美術館】

專程跑一趟主要是為了看最近很火的透明的聲音。感覺展覽還算有意思雖然級別應該不高,是24位藝術家四十多件作品的集合。

展覽館內部空間相對簡單,由中間一個四層通高的核心筒結構作為主展廳,周圍環繞一圈坡道,削減了層的概念,讓人不知不覺就到達了四層。每層角落會隔出一兩個黑色空間布置專門展覽,就是流線引導性較弱,容易讓人錯過展品。

主展廳的兩個展品還是很震撼的,巨大的尺度、純黑的空間、一束光線配合著音效,確實營造出了「神光從天而降」的觀感。別的展品就相對小氣了,不過聲音挺美,光影好看,適合拍照。

優點:空間簡潔明了,不會喧賓奪主,坡道的形式比較新穎。

缺點:全是坡道感覺並不太適合布置展覽,一直在爬坡,需要坐下來觀看的展品感覺很不好。而且布展方式一個展品接著一個,相互影響嚴重,室內空間也比較單一。

【余德耀美術館】

余德耀美術館由藤本壯介設計,外部由一個方形的玻璃盒子與一個純紅的折屋頂工廠樣建築相互咬合而成。內部空間延續了外部的感覺,入口連接著大廳,層層退進下降的平台作為咖啡館而存在,地下一層、一二層各有不同的展廳用以布置不同展覽,是一個比較大型的美術館。

內部仍舊大膽的使用了純紅色,配合著白色的鋼結構柱,延續著藤本的建築一貫的輕盈感覺,雖然結構很像工廠但卻不讓人覺得粗獷冷漠,反倒營造出了一種親切纖柔的氛圍。以及延續了藤本的另一標誌——室內種樹。雖然這個樹。。。

大廳後側為幾個大型展廳,展廳內都是鋼桁架形成的空曠的大空間,沒有絲毫多餘裝飾,只用白色牆體劃分出了幾個小的區域,正在進行的KAWS始於終點展品還算多樣,不過逛下來也挺快的,感覺稍微有點點貴,但誰讓我喜歡海綿寶寶呢。

另外就是余德耀美術館閉館時間為21點,能在逛完別的展覽後留下比較充裕的時間參觀,離龍美術館距離也不遠。

優點:好看呀!是我參觀的這幾個感覺顏值比較高的一個美術館。空間輕盈曖昧,色彩鮮艷確不讓人感覺不舒服,能讓工業風的結構產生輕盈的感覺估計也只有藤本比較擅長了。

缺點:展廳部分明顯沒有大廳部分給人感覺好,雖然中規中矩不會影響展品的吸引力,但終歸比較單一,有種淡淡的疏離的感覺,空間和流線也不豐富。

【喜馬拉雅美術館】

主要是來拔草磯崎新的喜馬拉雅中心和藤本的遠景之丘。

喜馬拉雅中心的設計和磯崎新的其他很多設計一樣,充滿了有機體的感覺。異形的巨大的混凝土柱子扭曲著,充滿了整個架空的庭院,形狀詭異的大玻璃窗彷彿外星生物的眼睛一般。站在地面向內望去如同置身於遠古洞穴,又像是有一隻變異的八爪魚正奮力的想要從方正的建築里掙脫出來。標誌感十足就是不太像一個商場,而且施工工藝挺粗糙的。

個人覺得這個設計很帥氣,很多空間都成功營造出了肅穆神秘的感覺,有機的異樣的形態讓我想起了看過的不少參數化的案例,可能是對建築的適應性的另類解讀吧。(反正我覺得他帥所以選擇性忽略這樣做的必要性)

優點:帥

缺點:帥的太浮誇

內部時間種子的展覽感覺有點坑,逛完拿了一沓傳單一樣的資料,並沒有感覺到鮮明的主題存在。有個屏幕還挺好玩的,適合拍大片。

藤本壯介的遠景之丘又是一個個人風格特彆強烈的作品。密密麻麻的白色腳手架拼合出連綿起伏的山巒印象,一個玻璃盒子被籠罩在山巒之下,陽光下光影交錯,綠色的盆栽穿插其中。一條寬度大概600mm的小路蜿蜒曲折的穿梭在整個構築物內,攀爬過程里每一個點都內看到精心設計的圖像——哪兒都很好看,可是感覺哪裡都一樣。整體風格和藤本的蛇形畫廊如出一轍。

優點:好看。成功營造出了山巒起伏的意境,在建築上可以看風景,建築本身也是風景。

缺點:只能作為構築物存在吧。玻璃盒子實在太熱,而且兩個多月下來,很多節點都生鏽了,嚴重破壞了純潔通透的氣質。

【當代藝術博物館】

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一個工廠改造的項目,體量巨大,外部形態很簡潔,遠遠就能看見一個高聳的大煙囪。內部不少地方也保留著工廠粗獷的結構,內部界面簡單且無裝飾,入口大堂尺度很大——其實我覺得工廠很適合改造成博物館。原來穩固的結構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巨大的尺度也方便改造,能滿足各種各樣展覽空間的需求,而且大跨度的結構形式也讓布展方式更加自由。這種方式不僅在保留「城市記憶」的基礎上做到了「城市更新」,也有效的利用了老建築的價值,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

當代藝術博物館另一個優勢就是緊鄰著上海設計中心,對學建築的學生而言簡直是一塊寶地,而且學生票每個展覽都10元一張,相當便宜。

主要是強烈推薦裡面的兩個展覽:伊東豐雄曲水流思(剛結束)和身體媒體。不知道接替的展覽是什麼。

伊東的展覽並不大,但是比較清晰地展示出了他設計生涯六個階段每一階段的特點、研究方向、設計案例和成果,還有一些比較大比例的模型和1:1的圖紙,讓人能更真切的體會空間尺度和設計的細節。

展廳中間還有一個1:1 複製的岐阜媒體中心的穹頂閑室。裡面擺了很多個懶人沙發,在裡面一邊聊天一邊感受伊東的空間,或者單純葛優癱都是很棒很棒的!

順便,真的,推薦大家了解我男神伊東豐雄啊!超厲害的!尤其是新型結構的探索,把結構和空間、形式完美的統一,他和庫哈斯讓我看到了一些代表建築未來的不一樣的東西。

身體媒體也不錯,展品很有趣,探尋了各種人體尺度、器官、感官等與媒體和藝術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優點:工廠改造,空間簡潔,易於變化。體量大,可以布置各種展覽。

缺點:挺好的

【ocat上海館】

挺偏僻挺小的一個展覽館,經常布置一些免費的展,但是展覽質量挺高的。

正在辦的是follow me攝影展。自傳式攝影作品,有類似生活經驗的人看了會很有共鳴。

【最後一點點沒什麼乾貨的小心得】

這幾天逛了總共八個展館,感覺展覽館/博物館設計主要需要考慮幾個方面:

1、展覽空間多樣性。展覽館的空間應有足夠的靈活性以滿足大尺度、小尺度展品的展出,滿足漆黑、自然光線柔和充足等多種展廳特質的需求。

2、展館定位明確性。注意是常設展還是流動展?畫展、雕塑展還是裝置展?展覽館與展品的關係如何?最好應做到展覽館強化了觀展體驗,而不能搶奪展品對觀眾的吸引力。

3、界面材質的深入考慮。對展覽館而言材質對空間質量的影響真的太大了

4、空間邏輯與流線組織的清晰,但也需要滿足流動的、自由的遊覽需求,最好能做到形式與空間的統一,注重整體氛圍的營造,避免多餘裝飾


推薦閱讀:

什麼是建築文脈?什麼叫建築概念?為什麼有的象形概念會被人嘲笑?
國外有哪些類似 798 的廢棄廠房改造項目範例?
寺廟與城市比較好的融合的案例有哪些?
BIM行業研究
建築師們,你們該把模型弄到PPT里做彙報了!

TAG:建筑 | 建筑设计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