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的2000萬人,你們都被營銷套路了!
今天,一篇《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火了。
同時有兩撥人在轉,一撥是文章中說的「假裝在北京生活」的人,更多的是北漂,他們受到了觸動,開始借這個機會罵北京;一撥是老北京人,有的在優越,有的在吐槽,受自己沒有五套房。
然後,這個文章就10w+了。
我想說的是,你們都被套路了,這個就是營銷號的慣用套路,通過挑逗一群人的情緒,然後讓他們自發進行轉發、傳播,獲取流量,進而通過廣告進行變現。
在新媒體時代,我總結為:
圈層皆G點,情緒即流量。
現在的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分眾、圈層的時代。圈層和圈層的認知差異很大,有時候很難想像。
同是在北京生活的人,買房的和沒買房的是兩個圈層,在國貿上班的和在亦莊上班的是兩個圈層,老北京人和北漂是兩個圈層,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和在國企工作的是兩個圈層……
舉個例子,最近林肯公園樂隊主唱自殺,有的人在悼念,有的人在裝逼附庸風雅,有的人在傳亦庄林肯公園小區內有人上吊自殺。
這就是圈層的差異。
但是,每一個圈層都有G點、痛點,只要一觸碰,他們就會突然變得情緒化起來,或者激動,或者憤怒,或者悲傷,或者興奮。
情緒就是流量!
因為,現在的新媒體時代,是移動社交時代,流量來自於轉發,來自於轉發中激活的一個個人們的社交圈。
一篇微信公眾號,80%以上的閱讀量來自於朋友圈,而不是來自於訂閱粉絲,就是很好的說明。
如何刺激人們來轉發,就是挑逗起他們的情緒,所以情緒即流量。
而要想刺激起他們的情緒,就要走向細分,每篇文章只打一個圈層,只抓一個G點,因為只有細分,才能精準,才能打得快准狠。
打起來,可以正著寫,也可以反著寫。正著寫,是迎合;反著寫,是刺激。當然,反著寫,挑逗得更激烈,獲得的流量也更大。
幾個屢試不爽的圈層和G點。
一個是中產階級的焦慮。「逃離北上廣」,「工作十年買不起房」,「北京,2000萬假裝生活著」都屬這個。反映的都是中產階級的焦慮,如果能將這種情緒挑逗起來,那就是流量。
一個是小粉紅的愛國。「中國又一次震驚世界」,「美國亂了」,都屬這個。70後憤青居多,80後自干五居多,90後崛起了愛國小粉紅,民族情緒高漲。
對於咪蒙們這些大號來說,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琢磨哪個圈層,琢磨這些圈層的G點,然後結合熱點,直擊G點,這中間當然要添油加醋,煽風點火。
然後,大多數的你們就不知不覺上了道兒,或火冒三丈,或幸災樂禍,或痛心憂傷地去轉發,去點評。
然後,營銷大號們有了10w+,有了廣告費,再去向下一個圈層的人們發起挑逗。
這正是:圈層都有G點,情緒皆是流量,要想一夜爆紅,研究圈層,找到G點,實現引爆吧!
推薦閱讀:
※2016互聯網發展這麼快,新媒體社群營銷該如何做?
※Facebook 開展第三方網站上的廣告投放,相比 Google Adwords / Adsense 廣告有什麼優勢?廣告效果會如何?
※依據 AISAS 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社會化新媒體是否能對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的任一環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TAG:新媒体社会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