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日報Vol.118續1]窺見「萬園之園」曾經的氣派——圓明園遺址最新考古發現披露

靈動的「鎏金銅象首」、精緻的「雀籠黃釉琉璃」、古樸的「嘉慶御制刻石」、精美的「粉彩瓷磚」等,圓明園廢墟之下這些「高大上」的皇家文物,終於重見天日。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圓明園課題組公布了近年來的考古挖掘成果,並首次向公眾展出100餘件「有故事」的文物,從中可窺見「萬園之園」曾經的氣派。

  圓明園的三次考古發現

  坐落在北京西郊的圓明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代皇帝,經過150多年的修繕擴建,彙集了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今年是圓明園建園310周年。作為一項有世界性影響的人類文化遺產,北京市文物部門近日披露了圓明園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

  據課題組組長張中華介紹,自1996年開始,圓明園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的發掘從2012年開始,將於2020年結束,是圓明園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發掘。

  截至目前,圓明園共考古發掘總面積5萬平方米,出土文物5萬餘件;月地雲居、鴻慈永祜、山高水長等22處景區已完成考古勘探工作;桃花洞、養雀籠、海晏堂、遠瀛觀、如園等5處遺址基本完成考古發掘;未來將對紫碧山房、文源閣、方壺勝境等遺址進行重點發掘,並建立圓明園考古信息系統。

  張中華表示,正在展出的100餘件出土文物,是圓明園近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還原了圓明園這座皇家園林的一磚一瓦,一玉一器,雖然不少文物外表殘缺,但都和故宮的文物同根同源,極其珍貴。

上圖為如園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右下圖為鎏金銅象首。張景華攝/光明圖片

  鎏金銅象首:一個朝代的繁華

  在展廳中,一尊鎏金銅象首引人注目。這是2014年考古隊在發掘大宮門河道周邊文物時,於河底淤泥中無意發現的。當即這個泥疙瘩被送進實驗室,經過幾個月清洗後露出「真容」。

  這尊造於乾隆年間的鎏金銅象首上,有長而卷的鼻子、長牙、大耳,工藝考究,造型精巧,線條流暢,神態安詳,雖飽經風霜,但在燈光下仍然金光閃耀。

  在中國文化中,「象」被視為高貴吉祥的象徵。古代帝王喜歡製作大象雕塑,放置在殿前作為裝飾物。

  據張中華推測,這尊鎏金銅象首,應該是整個象的一部分。在大象擺件被整體運走時,象首不慎掉入河中,幸運留存至今。

  鎏金不僅製造工藝複雜,而且花費巨大。鎏金銅象首的出土,彰顯了當時的鑄造技術和鎏金工藝水平。同時,也證明了圓明園不僅是清朝歷代皇帝居住的行宮,也是他們理政的御園。

  嘉慶御筆題刻:印證「如園十景」

  在展廳里,張中華指著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說,這可是「寶貝」。經他的提醒,記者發現石頭上還刻著字。原來,這上面刻著清朝嘉慶皇帝親筆題寫的一首詩《披青蹬》。

  這是考古人員在如園發掘時在一條甬路邊偶然發現的。嘉慶御制詩《披青蹬》石刻長約1.5米,寬約0.8米。長期以來,「如園十景」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卻找不到實物印證,而嘉慶皇帝御筆石刻的發現,證明了「嘉慶如園十景」的存在。

  「在發掘中,還出現一個小插曲,差點兒與嘉慶御筆石刻失之交臂。」張中華說,在如園考古的過程中,考古人員曾以為這只是一塊普通的山石,「當我們拿刷子清理石塊上的灰塵時,忽然發現上面有字。」大家如獲至寶。對考古人來說,文字能提供很多線索和信息。

  「如園的建造理念是以自然為主,園內多是沒有打磨的自然山石,包括這塊《披青蹬》石刻在內,形狀和刻字面都是天然狀態。」張中華表示,「這塊石刻表面凹凸不平,加上經過大火,石塊表面斑駁發黑,如果發掘過程中不仔細,很可能就會錯過它。」

  粉彩瓷磚:清皇室已用地暖

  在圓明園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如園延清堂大殿發掘出的粉彩瓷磚,歷經劫難和歲月洗禮,粉彩依然艷麗。

  發掘出的粉彩瓷磚,呈中空的正方體,表面施粉彩,其餘部位素麵不掛釉,側面有孔。因過火,有的部位呈黑色。張中華推測,中空粉彩瓷磚應是取暖構件,當時圓明園已採用地暖供熱。

  清朝崛起於關外,對防寒取暖十分有經驗,如將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火道,火道直通殿內榻下,形成暖炕與暖閣。同時,在室內地面下砌築火道,熱氣順著火道傳到室內地面。這種取暖方式熱量分布均勻,沒有煙灰困擾。

  道光帝還曾專門寫詩詳述地暖結構:「花磚細布擅奇功,暗熱松針地底烘。靜坐只疑春煦育,閑眠常覺體沖融。形參鳥道層層接,里悟羊腸面面通。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除了粉彩瓷磚,在延清堂大殿還發現了金磚,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金磚表面大多酥裂。張中華說這些跡象表明如園毀於大火,且火勢猛烈、過火時間長。

  張中華表示,圓明園出土的文物,不僅有自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還蘊含了圓明園的興衰榮辱。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相比,圓明園中的建築與園林上百組景區,多了「理政」的功能,它不僅是清朝的皇家園林,還是國家權力乃至中華民族的存在象徵。如今,圓明園的繁盛雖不復存在,但通過對遺址的考古發掘,將再現中華民族的輝煌和智慧。

(原文刊於:《光明日報》2017年07月18日05版)


推薦閱讀:

穿越千年時空的春之童話—《尹灣漢墓簡》:你好啊,親愛的。
博物館事業對當地發展有哪些積極作用?
連骸骨都沒有,科學家是怎麼知道曹操和他的太監爺爺是一家人的?
網上很多地方說,1973年考古發現東漢晚期銅馬鐙一件,求證真假?
為什麼考古工作中千年的文物(玉石、仙桃、壁畫等)如果疏忽,一見光就會變成一攤灰燼?

TAG: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