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神論」的一丁點兒思考
最近看到了一個問題:中國無神論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 知乎,本來想把這個問題下的答案搬過來(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但是又覺得條理不太夠,因此搬到咱們這個專欄里寫一寫。
一說到「中國特色的無神論」,從定義上嚴謹點兒說,難道不應該是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么?我這麼定義的話,大家應該是沒有異議的吧?那麼,在這裡我覺得可以解析出來兩個東西:無神論和中國傳統文化。
那麼,無神論究竟指什麼?
當然在歷史上的無神論的意義很多,而且帶有一定的道德批判含義——羅馬人用這個詞指責過基督徒,基督徒也用這個詞指責過共產主義者。那麼,當代普通中國人心中的無神論一般是什麼樣呢?
我覺得,百度百科在這個意義上是非常的資料:無神論(哲學觀點)_百度百科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學的理論,它是一種認為神或靈魂是不存在的哲學思想。歷史上的無神論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反對傳統宗教的精神束縛,謳歌人的尊嚴和自由,與「啟蒙思想」具有類似的性質和意義。一般說來,唯物主義者同時也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通常是「自由思想家」的同義語。今天人們說的無神論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或一個與肉身無關的靈魂的存在。 …如中國,一般的無神論一般都指一種認為根本沒有超自然存在的理論。在西方人來講,不可知論者只是「沒有宗教信仰」,且信仰總是被等同於宗教,其實宗教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關於中國的部分,說得很明白了。當下的無神論應當是認為,沒有任何超自然,沒有神,也沒有鬼,沒有靈魂,沒有「死後世界」,沒有各種「神秘效力」。對不對?
那麼,什麼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無神論」呢?那大概就是先要剝去超自然、神、鬼、靈魂、死後世界以及神秘效力吧?可是,我在知乎上最常看到的「中國特色無神論」卻並非如此,或者我覺得用「與民族主義相結合的無神論」這個表述更合適一點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看到的是,儘是為了"理念正確",而捏出來的一個「無神論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港真,我覺得在墳前燒紙吧,我也認可是僅僅是紀念,因為我多少也有些體會,我內心裡並不一定指望這火化紙飛就一定飛到某個在別處的亡人。但我認為,這是一種現代人才獨有的觀念,卻未必是過去的中國人會有的傳統觀念。
這類「托古改制」的觀念有多少呢?我將在下面列出幾個我常見到的:
1. 中國人的「天」是無人格的自然神
在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中的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詩》、《書》、《左傳》、《國語》中, 言天、帝之處甚多,多指有人格的上帝。茲不能具引。據史家之言,則天與神之關係,可以概見。大約上帝為至高無上之權威,亦設官任職。諸神地位權力,次於上帝,而服從之。此正中國一般平民之宗教的信仰,放在古而已然者也。在中國文字中,所謂天有五義:曰物質之夭, 即與地相對之夭。曰主宰之天,即所謂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運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無奈何者,如孟子所謂「若夫成功則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運行,如《苟子·天論篇》所說之天是也。日義理之夭,乃得宇宙之最高真理,如《中庸》所說「天命之為性」之天是也。《詩》、《書》、《左傳》、《國語》中所謂之天,除指物質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論語》中孔子所說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
在「周代商」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天代禘(帝)」的思想變動,但這不是以「非人格的天」代替了「人格的帝」,而是以「重德行的天」逐步代替了「重血統的帝」(但也不是完全地消滅了血統的觀念,更恰當地說,是弱化血統的觀念),王朝的更替就反映了「天的意志」。在這個意義上,天也是有「人格的」、「主動的」和「與人交流的」。否則,我們就得問,周代之後的歷代帝王所行的祭天大典的意義何在?每年如果有天災發生,皇帝發「罪己詔」的意義何在?
2. 子不語怪力亂神?
司馬遷所作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公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 ……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辟之,而況乎丘哉!」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 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
至於在《論語》中,孔子對大禹的讚揚,畫風也跟一些人想像得不太一樣。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祭祀用的衣服),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實際上,司馬遷也把「子不語」這句話寫入了這篇孔子傳記之中,但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絕對是怪力亂神知道的不少,而且也談過不少。
那麼,是不是「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我們得重新思考下它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以現代人的語感去解讀?如下類似的謬誤,還有「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例子,很多人都在用現代人的語感和語境去解讀之。
三、古人祭祖僅僅是紀念?
我之前說了,如果把祭祖僅僅歸為一種紀念意義的活動,我是認可的,但是如果以此概念來衡量古人,是不是有點兒不太合適?
1. 鬼是什麼?《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鬼,人之所歸也。
2. 祖是什麼?《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祖,始廟也。廟呢,這是祭奠死去的先人的地方。
這也就是說,祭祖和祭鬼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啊——人死為鬼,子孫祭之。如果不祭,甚至還會成為懲罰性的「厲鬼」。咱們姑且不討論中國人的死後世界構想是如何的,但是至少我們也認為人死之後,會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譬如魂魄。
或許有人會用范縝的《神滅論》的思想來證明儒家的無神論。
當然,范縝的《神滅論》中,雖然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看似是一種「無神論」,不相信死後有鬼的說法。但是又多少人往後翻,看到這句了?「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別也。人滅而為鬼,鬼滅而為人,則未之知也。」 這句話同樣出自《神滅論》。
范縝並未完全肯定人死後就一了百了,而只是想說「神滅」中的神,乃是一種人類活著的時候才特有的精神活動,死後就不存在這種活動了。世間仍然有鬼(儘管范縝不確定人和鬼之間是不是一個東西,但是他傾向不是),不過至於鬼的狀態如何,我們不太了解。
因此,中國古人祭祖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他們認為祖先確實與他們「活生生地」同在。那麼,這種「同在」的意義是什麼?當然是他們希望得到祖先之力的保護(祖萌庇佑)。
由此也衍生出來很多各種各樣的帶有「神秘效力」的祭祖活動,比如所謂陰宅風水(給祖輩選個好住址),上供燒紙(給祖先準備財貨),等等。要麼如何解釋兵馬俑的功能?僅僅為了炫耀?
要我說,就一個概念「侍死如生」。
推薦閱讀:
※41.復歸一統
※詳細中國歷史地圖版本3-南北朝445-469
※詳細中國歷史地圖版本3-別了元昊
※【讀史輿地】從大原到太原——地名「太原」的變遷盈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