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內經濟表現攀頂,台灣自嗨打趴大陸

(本文首發自華廣網公眾號)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7年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第14,大陸排名18,媒體大多以「賀」的概念解讀,甚至有「打趴中國」的形容詞出現。然而,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最新民調(六月),民眾對國內整體經濟清況只有9.8%認為好,83.2%認為不好。這種落差代表台灣民眾無知呢,還是過於挑惕?

從民眾的角度出發,好與壞,當然是自己的感覺最直接,薪資與物價會不會讓人感到窒息?社會是否充滿機會?是否有未來展望?為何國外的調查指標,與民眾切身感受好像差很多?

IMD的年度報告有四大項: 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好於總體排名的分別是經濟表現與政府效能,基礎建設成績最差。蛤?政府效能,郭台銘最近不是才抱怨台灣政府效能很差,以後非必要不回台了嗎?其中是否有誤會呢?如果我們再看其中細項,就能恍然大悟。

簡言之,政府效能優者,多與錢有關,如匯率,稅務,銀行利率等。政府效能差者,多與人有關,如外國投資,社會凝聚力,勞工待遇等。換言之,台灣政府善於處理錢,不擅於處理人。

經濟表現部份,民眾較關心的失業率,人均GDP,物價平穩度,表現都不錯,但實質GDP成長率,城市生活成本,與外國人投資等,表現很差,在63個經濟體裡,這些指標都排名在後段班4,50名。如果這樣看,此指標與民眾的感覺差距就比較小了。

在2007年大陸排名第一次超越台灣,名列15時,陸媒的反應是「面對排名,中國需要保持一份清醒,不為一時排名所累」,而當時台媒則一致抨擊政治穩定度,社會凝聚力「雙低」的不滿。10年後,台灣的社會凝聚力排名44,政府決策的執行力排名41,仍都是後段班。

沒有經濟體可以在所以細項指標裡都表現傑出的,不過政府施政總有一些階段性目標,告訴民眾我們要往哪個方向努力,然後制定相應政策全力衝刺。將目光移向大陸,我們可從一些排名裡,得窺他們這幾年的努力方向。

其一. 今年在總體競爭力快速上升7名。其二.就業表現排名第一。其三.經濟整體表現排名第二。其四.國內經濟排名第一。

不能不知的背景是,大陸過去四年經濟增速放緩,其實是在做大規模的產業轉型。為了解決國內區域性發展的不平衡,縮短貧富差距,勢必要增加中產階級的規模。藥方有兩帖: 一帶一路,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一帶一路」用最簡單的概念來說,就是為擴大國際貿易開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則是提升人民競爭力。兩相搭配,以達到轉型,區域平衡,與擴大中產階級等目標,以維持經濟動能。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2015年由李克強提出,主要是鼓勵民眾創業,而且是大規模投入具有未來性的創新產業,將中國最強的「人口紅利」轉型成「人才紅利」,以實現人才,社會公平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圍繞在此政策下,政府在金融法規上逐步開放,降低創業門檻,以觸發新一波的經濟活力。

整個產業的轉型,是條艱鉅的道路,那意味著個別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盈利,增加了風險,而即便企業願意去努力,政府也必須打造合適的環境協助企業,讓改變萌芽。大陸的轉型,離不開環保,勞工待遇,金融健全等項目的提升,而其主要任務,就是要增強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以及整體的社會進步。

全民瘋創業的三大環節,一是傳統工廠轉型為智能工廠,以提升工業。二是為提升工業而衍生出提供解決方案的產業,提出整體規劃協助工廠轉型。三是提供所需的各項技術的技術供應商產業,如工業物聯網,雲端技術,大數據,機器人,3D列印,VR,與人工智慧等。

計畫性將人口變成人才,當然會磁吸周邊經濟體人才的流入,再加上一帶一路所擘畫的市場遠景,這樣的衝刺力,終於造就了強勁的就業表現與國內經濟。民眾感到有未來,處處是機會,以及整個社會的軟硬體提升。

這才是前瞻。


推薦閱讀:

名嘴之死,臉書停權與言論自由
公投法好棒棒,台北獨立好不好?
讓同性戀族群受傷的,必然是蔡英文
新南向政策大成功,「台灣之光」再度閃耀
十指緊扣就扣吧,我們選民冷感

TAG:经济 | 台湾 | 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