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謊的交易員(續篇)

2015年夏天的採訪中,我聽到關於波特最尖銳的評價,來自一位交易科技的朋友:「他這半年掙的錢,是傻子都能掙的錢。接下來這幾個月才是真正考驗他能力的時候。」

誰也沒有想到,考驗來得這麼快。

整個2015年四季度,波特沒有再從期貨市場掙到一分錢(倒也沒虧損)。當時他的團隊一共四人,一個合伙人,兩位員工。我2016年年中拜訪波特時,他們的商品期貨策略已經開始盈利,正嘗試股票策略。波特備感壓力,有些憂慮。團隊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他需要給年輕人一個可期的未來。

在這個行業,僅僅生存下來是不夠的。時間會耗散團隊的凝聚力。

「壓力來自不確定性。」波特說,「這個市場到處都是聰明人,特別是高頻交易這一塊。今年沒有去年好賺錢了,接下來幾個月會怎樣?明年會怎樣?不知道。」

資金成本是硬成本

股指期貨受限後,波特還掉部分借的錢。在不掙錢的2015年第四季度,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資金成本問題。以他2015年的收益率,20%的利息根本不是事兒。但股指期貨的瘋狂過去,一年做出超過20%的收益率變成了考驗。

私募行業優先資金的收益率緊隨銀行利率,目前上海的優先資金預期收益大概在7%左右。波特是純粹的個人信用借貸,利率高於優先資金的收益率是正常的,但是20%可能只有P2P才給得出來。2016年再借錢時,波特把利息降到12%。前一年還是20%,他覺得相差太多也不合適。他思考的依然是如何掙錢,不是如何省錢。

整個2016年,波特的收益率在20%左右。拋開部分借來資金12%的成本、人員工資、辦公室支出,他跟合伙人基本上沒有分到錢。只是用於交易的本金,他自己的部分,也算了10%的利息。

有了2015年的盈利,波特在財務上沒什麼壓力。他有車有房有存款,還有自己的事業。但2016年波特狀態並不從容,「很難描述」。以前的業餘愛好,遙控車、滑雪、鋼琴,在這一年全沒有了。他沒有心情玩。

這一年的波特總是在想,下個月的錢從哪裡去掙回來。

崩潰中前行

今年,量化交易行業迎來空前挑戰,商品期貨在震蕩,股票裸多策略、阿爾法策略都苦不堪言。上半年的採訪接觸中,偶有主觀交易的私募基金正卯著勁創股災以來的新高,量化交易大多面臨回撤,規模縮減。監管和市場環境影響下的機構資金退出,也使一些表現不俗的團隊規模縮減。

波特商品期貨的策略今年還不錯。2月份掛到三方網站的三個策略,一個排進了管理期貨近一年收益的前10。他們還通過了一家FOF機構的投決會。不過他們目前仍然主打自營,除了借的錢,沒有外部資金。而他的搭檔們,有些等不及了。

6月的一天我看到波特的朋友圈:「繼續吧,迎接……下一個崩潰。」兩天後我見到他,得知他的合伙人從全職變成了兼職,90後的IT辭職,另一個小夥子也很誠實地告訴他,自己打算辭職了。

波特的合伙人名校畢業後留學美國,混過華爾街。合伙人的出現,讓波特面臨重大選擇時有人共同決策,共同承擔風險,不至於心裡打鼓。2015年市場很好,一切堪稱完美。

只是一時表現,不足以留住未來。

股指期貨市場萎縮後,波特的團隊在市場中沒有表現出足夠強大的盈利能力。他們的自營交易不溫不火,似乎沒有樂觀的未來。合伙人人到中年,有家庭有小孩,熬不住了。90後的IT同事在上海打拚,有結婚買房的壓力。「我給得還不錯。去年應該是29萬到手。他周圍的同學可能薪資進步更快。」波特說,「也可能不全是錢的問題,期望引導、公司內部職業發展規劃等,還是做得不到位。」

眼看團隊成員一個個離開,自己馬上要單打獨鬥,波特有一種眾叛親離的感覺。

「我對其他人也不薄,他們為什麼這麼對我。」最難熬的5月,波特有點想不通。慢慢釋懷後,波特選擇相信,這是公司向前走必須經歷的,以後類似的坑不會少。

股權紛爭,團隊重組,兩年的採訪中,我看到了太多團隊類似的畫面。一個團隊長時間不掙錢,短時間掙大錢,都可能出問題。有時候出資人要股權太狠,最後也會扯皮。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大家對未來的預期又不一致,難免出現分歧。

波特現在要干兩個半人的活,如果另一個夥伴離開,他也得先把工作扛下來。「崩潰完沒被KO,就再來唄。」

高頻交易依賴

至少在今年年初,波特不認為自己的團隊有什麼問題。

2月份在上海見波特時, 他覺得自己團隊2017年前景「肯定不錯」。他們元旦節剛引入兩位知名大學的教授進行策略合作。我們見面那天波特穿著他那件「順豐快遞工作服」,盤算著2017年的團隊收益。他已經將資金成本降到10%,2016年賺到的錢,他堅信今年還會賺。

團隊5月份閃崩,波特怪自己遲鈍,管理經驗不足,應該早有察覺。他和合伙人話都比較少,溝通不夠多。他也不知道如何管理團隊,只在期貨公司短暫地管過兩個人。

造成公司目前的窘境,市場環境是客觀原因。但波特也承認自己在戰略上也有錯誤。「太依賴高頻的自營交易,太單一了。」波特說。市場上湧現過不少自營的高頻大鱷,波特想像大鱷一樣,通過高頻交易把自營盤做大。

2015年的經歷給波特一些錯覺,以為未來可期。兩年下來,他發現自己不夠強大,做不了大鱷,才在今年初重新審視高頻之外的策略,決定做大管理規模。

波特現在用的商品策略三年前已有雛形,當時他看不上,覺得收益回撤比不夠吸引人。如果早點實盤,現在應該有所積累。

兩年前我跟業內前輩聊天,他就提到交易員對高頻交易的依賴。他說,很多品嘗過高頻交易暴利滋味的人,都看不上收益率較低的交易策略,也無法理解靠做大管理規模掙管理費和分成的思維。國外一些高頻交易公司到處尋找新興市場,而不是開發其它風格的交易策略,這也是原因之一。

兩年前做交易,波特的主要驅動是實現所謂華爾街交易員的生活方式:「彈指間數千萬上億美元的交易,隨隨便便賺幾百萬美元,開著跑車四處兜風,玩各種高大上的東西。」現在做交易,近半動力來自於他對團隊的責任,他希望帶團隊成員實現不錯的收入,不用為自己的物質生活擔心。

雖然目前團隊處在重建中,波特做好一家私募基金的信心沒有動搖。「前一陣看看網上的排名,我們其實挺牛逼的。」波特說,「只要我們足夠努力足夠聰明,應該不會跌到水平線以下。」

他要做好自己,等待行情回暖的那一天。

交易門(ID:Tradingmen)是非虛構寫作的新媒體。我們堅持真實、原創的原則。如果你喜歡交易門的內容,歡迎在微信和知乎上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這篇文章做交易必讀】如果哲學家要掙錢,就沒商人什麼事了!
投機閑言碎語(18)
資產端爭奪戰:一文讀懂供應鏈金融的交易結構和風控關鍵點

TAG:交易 | 高频交易 | 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