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知識管理流程
這是一系列記錄的第一篇文章,目的是分享關於我對Knowlege management(知識管理),更確切的說是PKM(個人知識管理)的一些淺顯的認識,以及我探索出來的一個暫時穩定的個人工作流,當然這次主要寫一寫前者。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把生命中的點連接起來)
這是喬布斯的演講,記得大一我整篇都背下來了,現在只記得開頭這句,我覺得我在探索的也是如何把我生命中的這些點連接起來,它們會是我平時收集的碎片知識,也可以是我一閃而過的靈感。
希望以後再遇到學習焦慮&記憶的壓力的時候可以回過頭來,好好思索一下到底是設計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還是說只是自己情緒化的原因。應對前者的方式是思考方法層面的漏洞,這個相對容易解決,後者的話就比較麻煩,情緒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毫無徵兆,不講道理,大腦里原始的邊緣系統直到今天依然主宰著人類的情緒,那些懶惰的目光短淺的原始衝動一直在和我們最新才進化出來的皮層的理性較量著,這真的挺難對付,我的應對手段比較笨,不過那實在是我個人學習過程中的最後防線:重新尋找自己的動機。「沒有什麼不可實現的目標,有的只是動機不足」這句話在學習方面非常適用,而且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救命稻草。
下面是正文的大概結構:
- 知識管理是個什麼?為什麼要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 知識管理能幫到我什麼?
- 通過什麼形式來保證PKM的運作?
- PKM流程中首要考慮的環節是什麼?
- PKM流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麼?
知識管理是什麼?為什麼要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說來慚愧,關於KM這實際上是個很大的話題,而個人實際需求不同又衍生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我對它的理解更傾向於:
它是一個收集信息&知識,建立電子筆記本進行存儲整理的過程,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記憶和內化
想要專業一點的答案也可以參考一下wiki,不過我認為知識管理和知識體系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的,這個取決於私人的學習領域,繼而決定學習過程需要採取哪些工具和方式。比如我的文章就會傾向於1.對自己感興趣方面信息的收集2.對我的專業知識(醫學)的電子筆記存儲&整理。
這是心智層面耕耘,我讀完大一大二兩年,最大的體會就是,學習這件事只靠腦子是不夠的,知識需要積累,而這種積累不是說你必須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一字不漏記在腦子裡,我應該學會建立一個自己的知識庫,實現:
1.在我需要的任何時候,可以回過頭複習,把忘掉的知識很快撿起來
2.快速高效的檢索(查找)我需要的信息,不管是上課的筆記,錄音,還是我隨手保存的一篇好文章
這樣看來,由於紙質資料的難檢索,難保存的特點,手寫就成了我最不可能考慮的一個方案,所以我的想法變成,我應該建立一個電子形式的知識庫並對自己的材料進行知識管理。
最後,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有了要積累大量知識的需求,在這樣一個網上有許多方便的工具可供我利用的時代,我還有什麼理由不抓住機會鍛煉一下這方面的能力?我人可能不夠聰明,但我希望我的學習方式可以做到最大的效率。
2.知識管理可以幫到我什麼?
知識管理不能幫你節省必要的學習時間,這裡有一個人類知識傳承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借用余秋雨的話來說,
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
他的發現是,要成為大師,就付出時間。深以為此,要深邃,就需要積累知識,所幸的是電子化的學習方式確實比過去的學習方式高效太多,那麼還是可以省下很多非必要的卡在工具上的時間。
知識管理的核心是作為電子筆記被存儲在特定的軟體中,它能以工具的形式幫我緩解信息過載時代中我所遭遇的認知壓力。如果我不是渾渾噩噩地被動接受知識洪流,而是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方法論,那麼即使是碎片信息也有了可以整理組織的地方,當知識有了存儲的手段和檢索的方式,為什麼還會有認知的焦慮呢?
3.用什麼形式來保持知識管理的運作?為什麼依賴這樣的形式?
答案是建立一個workflow,就像提前給自己編一套完整的程序。下面是我利用平板和電腦來進行知識管理的一個粗略導圖:
分為抓取,組織,存儲,內化四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組織資料,加工信息,讓它們成為我大腦容易記憶,提取以及應用的知識,這就是它的意義。
這聽上去是很滑稽的,但是一個人要花很長的時間把自己變成一台電腦,這和要把人工智慧變成真正的人類一樣,都不簡單。我讀書讀到20歲,發現這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的過程,不管是數學大題的分步驟求解,還是語文閱讀理解的先答要點,再分點答題。我要是學的好,腦子裡總會有一個詳細的步驟等著我去做的,而遇到了完全不會動筆的數學大題那才是真的一臉懵逼。什麼原因,習題刷得不夠,沒有實現學習到對應得模型,記下解題的程序步驟。
有了事先準備好的工作流/程序,我就可以在真正操作的時候不假思索地按規則去辦好一件事情,這就像是先編程再運行。詳細記錄下自己要做什麼是看起來很蠢,但是如果我的工作流程是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我臨時去考慮去取捨和隨機應變的話,我就完全失去效率了。
如果我的workflow清楚到真的寫成程序可以由我的電腦來完成,那麼它就是非常高效的,如果我越是到了特定環節還需要去臨時判斷,去利用「模糊思維」來取捨,去條件分支,那麼這個工作流就非常低效。這就是建立一個workflow的思維,通過這種形式來進行知識管理可想而知對效率有很大幫助,看起來很蠢的方式其實是試圖去解決行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確定因素。
4.知識管理過程中首要考慮的環節是什麼?
之前提到了知識管理的核心,存儲。這就是在建立一個workflow之前首先要考慮的環節,我應該讓不管是我新接觸到碎片信息還是系統學過的的知識都有一個可靠的即時安放之處。
關於電子化的筆記保存在什麼地方,我的選擇是onenote,相比之下evernote更多地被我用作收集信息&知識地第一環節中地抓取工具。
因為這篇文章只是大概介紹我的知識管理方式,就只展示一下我在onenote中存儲專業課筆記的效果圖(排版非常非常重要,不只是好看的關係):
關於組織和存儲這兩個環節以及onenote,我會專門寫一篇文來記錄一下我的用法和心得。
5.知識管理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麼?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如何確保知識的真正內化。實現知識的記憶,也就是內化,這是KM流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如何確保自己記住知識,我會考慮一些flashcard軟體/其它記憶軟體,原因在於知識體系的最終形成在於【提取】而非【存儲】,這和刷題是一個道理,而且關於這些我也想展開談一下我的認識,但是看了一眼大綱。。。。算了還是新開一文章吧。
現在很流行的工具是anki,最初普遍的用法是背單詞,後來才漸漸有了用於大學專業考試以及考研的,我大一大二一直堅持使用,探索了很長時間,後來發現它並不適合系統地管理的知識,可以說anki裡面沒有融入知識【管理】的理念,它的宗旨還是簡單的【背誦,記憶】,這樣非常的碎片化。
大二下學期找到了我心中完美的工具:supermemo17(注意不是ux),對我來說它比anki的優越之處在於:
- 解決了卡片中記錄知識碎片化的問題,效果見圖:考試前背了一遍的微生物筆記,材料來自onenote頁面導出的html,直接黏貼到sm17中,格式支持html
- 演算法領先anki很遠,anki用的還是sm3的開源演算法,sm17已經是最新的17演算法(後面版本沒有開源)
- 強大的【增量閱讀】模式,這個是sm特有的名詞,當然anki也已經有了增量插件,但是要真正實現最完整的功能和最強大的記憶體驗我想說我還是會回到sm17
借用 @余時行 大佬在anki群里的話:不使用sm17的原因
- 複雜,沒有精力去弄
- 已經不是學生,對知識沒有那麼多精細化要求
- 重心轉向於致用類書籍的應用,需要大量生活實踐
而反過來就是可以去嘗試sm17的理由:
- 有時間且精力充足
- 對書本知識等有非常高的記憶複習要求
- 對學術書籍和大量理解記憶性書籍有學習需求
關於supermemo同樣打算另開一文記錄使用方法和心得。
(手動心虛,引用大佬的聊天記錄大佬是不知情的= =)
推薦閱讀:
※醫學生轉行?
※有沒有關於醫學知識的喊麥嘞?
※作為一名醫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醫學專業英語聽力水平?
※USMLE分享:一個奮鬥在USMLE路上的 北醫國際生的 美國臨床輪轉分享
※JAMA雜誌《希波克拉底誓言》第八次修改!難道是響應中國醫生接連猝死?
TAG:知识管理 | 医学生 | MicrosoftOne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