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49年就和美國站在一起
常識告訴我們,蘇聯在共和國建國初期對中國的工業建設,也就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幫助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但是有人不禁要問:如果新中國在建國初期就進行改革開放,並且和美國有一個良好的關係,是否能在其扶植之下變得比今天更好?
我個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縱然美國的確在抗日戰爭以及更早給予過我國大量的支援,例如在抗戰中對於中國軍隊裝備以及貸款的幫助,甚至乎清華大學的建設也都離不開美國。但是,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的確,美國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給過我們很多成品,並且開出了很優厚的價碼,條件就是我們和他們站在一起。
但我認為,美國給的是「魚」,而蘇聯給的是「漁」,因為它幫助我們建設了我們自己的工業,工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謂是「內功心法」,有了自己的工業,我們能夠紡織紡紗,造槍造炮,如果你說造不如買,那當我沒說。因此,雖然說我國與美國不是天然為敵的,但在當時和蘇聯站在一起,卻是最好的選擇
下面說幾個問題:
第一、美國是否會幫助中國建立自己的工業?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美國如果要幫助中國建立自己的工業,早在二戰末期就不會放任蘇聯紅軍南下滿洲,消滅那裡的關東軍,而是幫助國軍打到東北去。因為東北在日偽時期經過他們的經營,是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得滿洲則得天下,欲向工業社會轉型,必先拿下滿洲,既然美國沒有這麼做,那隻能說明它不可能幫助中國走上這條路。
還有一個原因,美國是一個「資本立國」的國家,善於向國外銷售武器,並藉此強大自己的經濟。如果美國幫助中國建立好自己的工業,中國能夠做到武器自產,那麼美國就將失去一個龐大的市場,之前每年能夠賺到的幾千幾萬億軍火銷售現在沒有了,因此他沒有那麼傻,他絕對不會幫助中國做成這件事。這也就是近年來他不斷介入中東以及其他地方的紛爭,試想如果沒有這些紛爭,他的軍火商如何賺錢?
而蘇聯則不存在這個問題,與蘇聯的關係是階級兄弟關係(雖然後來一拍兩散),但更多的時候蘇聯是一種「捐贈」,據沈志華老師的說法是當時很多核心技術的圖紙都是直接原裝送到共和國直接使用。當年國家很窮,是沒有本錢和資本立國的美國做生意的,但我們也不欠蘇聯的,在朝鮮戰爭中,我國充當 「趙子龍」的角色,在韓半島一國對抗十七國,使蘇聯間接獲利。因此這種情況下,當然是和蘇聯站在一起更加合適。
第二、蘇聯會如何反應
蘇聯是一個體量龐大的國家,曾經在二戰中以鋼鐵洪流席捲整個東歐,把元首的幾百個德國師殺的片甲不留。如果在那個時候保持中立甚至說倒向美國,那麼蘇聯所控制的旅大港口就將落到美國手裡,那麼它很顯然是不會答應的,因為早在帝俄時期,它們就有一個黃俄羅斯計劃_百度百科 以圖拿下整個滿洲,在太平洋有一個出海口,以便於在東方與歐美國家爭霸。此時中國親美,那麼這個計劃便宣告破產,它會採取兩種策略:
- 第一種手段是經濟制裁,拉上東歐十幾個國家與中國敵對,這不是空穴來風,當年蘇南衝突_百度百科 的時候,斯大林就是這麼做的,其結果幾乎將整個南斯拉夫剛剛完成的五年計劃打回原形,使得南斯拉夫的生產一度緊張。 (沈志華:冷戰時期蘇聯與東歐的關係)
- 第二種策略就是軍事行動,東北地勢多為平原,特別適合鋼鐵洪流縱橫馳騁,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多為輕步兵,根本無法阻擋這種程度的攻擊,滿洲便會置於蘇聯的控制之下甚至成為一個加盟國加入蘇聯。西面滲透新疆,利用民族矛盾將其全面控制。因為蘇聯當時的理想是赤化全世界,面對意識形態相異的國家它絕不會手軟,而是一直南下,此時的辦法唯有請美軍在中國南方登陸,與蘇聯紅軍以長江為界劃界分治,那麼會發生多少次沈崇事件_百度百科 ,這個不太好說。更為嚴重的是,中國將陷入長期的南北分治,有人會說可以等到蘇聯解體,效仿東西德國重新合二為一。但德國只有兩個民族,一個是德意志人,一個是索布人,而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情況根本不一樣,尤其在北方,民族更是多如牛毛,這會使得北方被一分再分,這是非常悲劇的。
第三、關於改革開放的致富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改開引入外資,本土提供市場,原材料以及勞動力。簡單來說就是西方資本的注入提供訂單,我國根據訂單做出產品。如果我國沒有那些前三十年打下的工業基礎,做不出產品,那麼外資會自然而然的撤離,因為西方資本是來做生意的,而不是來扶貧的。另外改開是需要機遇的,而這次機遇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西方經濟疲軟,資金過剩,而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睿智的二代目抓住這個機會,引進外資和新興技術,可以說是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換,於建國前一味的投美是不同的。
很多人認為前三十年是走了彎路,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你只能說前三十年走過彎路,但你不能完全否定它。事實上滿清和北洋時留下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基礎,段某人曹某人能夠造出巨炮互射。而到了常凱申時期,就連中正式步槍也無法普及,居然好意思自稱「黃金十年」,真是失敗者發明歷史。而到了共和國建國時期,社會的改造力度是空前的,例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成果斐然。
俗話說厚積薄發,沒有前三十年的積累,就不能夠做出讓外資滿意的產品,這也成為後來改開的基礎,沒有人有信心能在非洲改開成功的。很多人把前三十年比作我們的老鄰居,可我們老鄰居現在都發電量不足,怎麼能和建設中的共和國相比較呢?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公知總喜歡用這張圖諷刺抗美援朝,可這張圖不正說明了老鄰居沒有艱苦奮鬥以至於發電量嚴重不足么?結論:在建國初期和美國站在一起,搞市場經濟是不可能超過現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志願軍的火力支援能力?
※如何看待李玉珠事件?
※中國抗美援朝算不算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會有什麼後果?
※照片中軍裝是否為志願軍軍裝?
※大學老師上課亂講歷史,很不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