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兒童文學入門(4)妖精故事的傳統
今天的題目也很有意思,專門講講英國兒童文學中的妖精的故事。本章主要選取的故事是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妖精的民俗學家凱薩琳·布麗格(Katharine Mary Briggs)的作品《小精靈迪克》(Hobberdy Dick),以此給大家介紹一下英國的妖精故事傳統。
▼關於妖精Fairy
說起妖精的英文fairy,我的腦海里浮現出的是手掌大小,翅膀薄如蟬翼,耳朵尖尖,在花叢中翩躚起舞的小精靈。然後這個小精靈慢慢變成了美國迪士尼動畫《小叮噹》的小仙子形象。童話(fairy tale)也來源於這個詞,雖然各個國家對於「fairy tale」這個詞的語感略有不同,但妖精在故事中由來已久是不可否認的。
現在人們虛構、幻想出的形象也成了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妖精的歷史、妖精的故事、妖精相關的文學作品、繪畫作品、妖精在各個民族中代表的含義和演變等等,從一個側面可以窺探出人類文化與想像的發展過程。妖精在人類漫長的想像力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自然得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比如現在英語有一些關於妖精的俗語:
Elf Lock:指的是頭髮被妖精弄亂,意思是如果早上起床時發現頭髮糾結在一塊兒,那一定是精靈乾的好事(參考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一幕第四場,關於麥布女王的敘述)。Fairy Market和Goblin Market 指的是妖精市集):傳說有人去過在索美塞得郡的山丘上舉行妖精市集。根據他的描述,那裡有鞋店、水果店,以及販賣日常用品的店家等等,他接近市集時店家便消失不見,不過他還是一宜覺得有人在推擠或是掐他。離開該處之後他回頭一看,只見市集仍然在原來的地方,熱鬧依舊。這名男子回家後,腳突然出了問題,從此便不良於行。還有個農夫在妖精的市集大買了個杯子,妖精拿葉子當零錢找給他,隔天葉子竟然變成金幣。Fairy Borrowing(妖精借物):許多時侯妖精得仰賴人類才能過活,因此它們會跟人商借有的沒的。它們會跟人借穀物,比如麥子;或者借用一下工具,似是木槌、磅秤,甚至水車;有的妖精還會前來借火。會借東西給人的妖精也是有的,只要人類誠心拜託它們,借用大鍋子也不成問題,只是一個了歸還是期限,大鍋子就會突然不能用。妖精跟人借東西時絕對有借有還,甚至還附上回禮。例如有戶農家的主婦常常把鍋子借給妖精,結果妖精每次歸還鍋子時,都附贈了一鍋可以熬湯的骨頭。
《借東西的小人》系列大概就是受到了「妖精借物」這個傳統民間故事的啟發,不過主人公換成了沒有特殊能力,外貌也和人類一模一樣的小人。吉卜力改編的動畫的原著系列,包含《借東西的小人復仇記》《借東西的小人在高處》等,也是英國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品。
此外,還有像妖精新娘(fairy bride)嫁給人類的妖精新娘的故事,但通常會提出各種禁忌的 條件,否則新娘就會消失;還有妖精環(fairy ring)指妖精在月夜下喝酒圍城圈跳舞,第二天這裡的草全部枯死,只留下一圈白色的環,等等有趣的故事。剛才提到的大家或許比較的熟悉哥布林這種小精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作家克里斯汀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寫過一篇《精靈市集》(Goblin Market)。在這篇詩利用哥布林作為世俗人類渴望的象徵,描寫了哥布林將一個女孩用他們的魔法幾乎逗弄與折磨到死的故事。《哈利·波特》中的哥布林(翻譯是精靈)是巫師銀行古靈閣中的員工,雖然對待人類非常不友善但不是邪惡的。他們打造了許多武器,有高明的技術,更擁有分別寶物真偽能力。不過哥布林也只是妖精的一種,下面一節給大家介紹一下妖精的分類。
(《妖精市場》的經典插圖)
▼妖精的系譜
妖精根據不同的神話、地區的民間傳說、性格和生活習慣有很多種分類方式。
比如有棲息於樹木中的精靈(多以橡木、梣樹、山楂樹為代表的唄認為具有魔法的樹木種類,還特別偏好古木)、花草的妖精,例如櫻草 (Cowslip) 別名「妖精的杯子」(Fairy Cup),據說妖精就藏身在這種花朵中,將它當做床鋪使用。傳說這種花還能用來打開通往妖精國度的入口,所以又稱為Key Flower。花朵呈吊鐘狀的植物(比如地黃和風鈴草)也頗受妖精青睞。「地黃」在威爾斯地方又被稱為「妖精的手套」,在愛爾蘭則叫做「妖精的手指套」。
(妖精與吊鐘花)有建立自己國家的精靈(fairy people),也有散居著的傳遞死亡信息及做家務的守護妖精(tutelary fairy)和很多時候會傷害人類的自然妖精(nature fairy)。有喜歡做家務活的妖精,也有在礦山中工作的妖精,有喜歡群居的妖精(陸地上的妖精修克 ,Sheoques,喜歡抓人類的小孩),也有喜歡獨居的妖精,性格上有善良謙恭的妖精,也有生性狡猾喜歡惡作劇的妖精。
尤其在愛爾蘭地區,妖精的故事非常豐富:有隻穿一隻鞋的「雷普拉宏」(Leprachaun) 、住在酒倉里的「噗卡」(Phouka) 、藉由呢喃低語來迷惑人的「甘寇納」(Ganoner),以及在古老屋舍中流連不去、會以哭號通知該戶人家某人死訊的「報喪女妖」(Bean Sidhe),還有居住在水邊的「水棲牛」和棲息於海中的「梅洛人魚」(Merrows)。
還有所謂的「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精靈。中世的瑞士醫生帕拉塞爾蘇斯 (Paracelcus) 分別將這四大元素命名為「諾姆」(Gnome,地精靈)、「溫蒂妮」(Undine,水精靈)、「薩拉曼達」(Salamander,火精靈),以及「西爾芙」(Sylph,風精靈)。
此外還可以按照種族、生活習慣等等進行分類,這裡就不細細展開了。如果想深入了解的話可以去參考日本妖精學大師井村君江 (Kimie Imura)的《妖精的歷史——神秘精靈的千年傳說》還有凱薩琳·布麗格《英國妖精故事辭典》《妖精辭典》《英國民間故事辭典》等書。
總體而言,根據凱薩琳的說法,妖精既不是像人類一樣死後可以上天國那樣的好傢夥,也不是像魔女、惡靈那樣去向地獄的壞傢伙。
▼寇丁格里妖精事件
關於是否真的有人看見過妖精,歷史上眾說紛紜,然而在1916~1920年發生的一起拍下了妖精照片的事件則是轟動了發酵了很長事件。當時住在約克夏郡寇丁格里村 (Cottingley) 的兩名少女——十三歲的艾西 (Elise) 和十歲的表妹法蘭西 斯 (Francis),在居家附近的森林和小河嬉戲時「遇見」了妖精,她們用向父親借來相機拍下了照片。關於洗出來的五張妖精照片究竟是真是假,引起學者們熱烈的爭論,這就是所謂的「寇丁格里妖精事件」。
有些人認為這個照片是偽造的,但也有人確信精靈真實存在,比如「名偵探福爾摩斯」系列的作者柯南·道爾就是堅信的一員,他甚至還在一九二二年特地寫了一 本論證更為詳細的著作《妖精的出現》(The Coming Of The Faoroes),為「妖精的確存在」這一事進行辯護。
這件事情一直爭論到了1982年,當事人之一已經是老奶奶的艾西終於承認這些照片里的妖精是由厚紙板剪裁成的。這一事件才落下帷幕。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有關妖精的討論也大大刺激了作者們的想像,例如本書的作者凱薩琳在1922年寫下《妖精的到訪》,1955年又寫下《小精靈迪克》。雖然我想事件中兩個主人公本身只是因為好玩才會拍妖精的照片,本身並沒有太大惡意,卻因為學者們的討論捲入了風口浪尖,卻又想保護這個秘密、保護相信有妖精存在的人的夢才會維護了半個世紀的謊言。雖然現在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這些照片的不自然之處,但是在當時給了很多人又相信童話存在的理由,仔細想一想心情也變得有些複雜了。
▼《小精靈迪克》
本章介紹的《小精靈迪克》的主人公一個為了守護老房子的守屋精靈迪克的故事,這本書在1992年由日本拍成了動畫片,並在中國大陸播放過。或許有的朋友對這部動畫還有影響,不過遺憾的是,動畫片的結尾一直沒有播出,書也沒有翻譯到國內。
故事的背景設計在了17世紀英格蘭的心臟地區科茨沃爾德,傳統悠久,富有濃厚的英國小鎮的風味。書里的地圖則表現了科茨沃爾德東片的區域,那裡有當時的村落,史前的古墓,還有被稱為「魔女的森林」、「絞刑山丘」的WychWood。
主人公小精靈迪克已經守護著一個空屋好幾百年了,但精靈和人類之間卻不能有語言交流。空屋裡藏著寶貝,而一心想要得到寶貝的魔女為了把迪克引誘出來拐走了女孩瑪莎。於是迪克為了救出瑪莎和精靈們集結起來尋找魔女的藏身之所。妖精和魔女經過激烈的戰鬥後救出了瑪莎,瑪莎也在迪克的幫助下發現了房屋的寶藏。而新搬進空房子的威德森家的兒子朱爾愛上了女僕安,由於安很貧窮所以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瑪莎把寶藏給了朱爾和安,安為了對迪克表達感謝,送給迪克一件衣服,得到了禮物的迪克便可以去向天國了。
在凱薩琳的設定的妖精中,妖精如果收到人類送給的衣服就相當於受到了神的祝福,這樣死去之後就可以上天國了。這個小精靈Hobberdy也可以在後來的作品中找到影子,像《哈利·波特》中收到衣服相當於獲得了自由的小精靈多比(Dobby),還有托爾金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等等。
除此之外,通過主人公迪克還展現了很多傳統的節日活動,比如冬至節,四句節(指復活節前40天,慶祝春天的節日。在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中也提到過:4/30日是妖精們的活動最為活躍、也是魔力最強的日子,在北歐這一天則是魔女的聚會),五月節(慶祝夏天開始的節日),夏至節(也是基督教中聖約翰的誕生日,夏至前一夜是一年中魔力最強的日子,為了驅逐惡靈還會生火)。
這部小說雖然是一部兒童文學,但還是牽扯到非常複雜的歐洲宗教改革史,這裡不做過多講述。但是提一點的是異教(除了基督教以外的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是由妖精信仰的,但清教徒則否定妖精(故事中的威德森是清教徒),女僕安則有妖精信仰,作為答謝送給迪克禮物,兩者之間的衝突和對比也需要一定的歷史知識才比較容易讀懂。
▼妖精故事的發展過程
雖然這本書還沒有被翻譯到國內,但是並不影響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關於妖精的知識,以後再讀到妖精的故事中會覺得更加有趣。
- 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不同於以往民間傳統故事中可憎的形象,在莎士比亞(1564-1616)的作品中產描寫了小巧又美麗的妖精形象。此時以羅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為代表,妖精詩開始流行。
- 18世紀時,以Alexander Pope(1688-1744)為代表的詩人在妖精詩中配上插圖,使不同於傳統的妖精形象確立起來。
- 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時以注重理性為主的啟蒙時代到來,以教化兒童的道德,充當教育功能的兒童書開始出現。18世紀到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關於妖精的想像更加豐富。19世紀後期,兒童書里也加入了妖精的故事,維多利亞時期妖精的畫非常流行。
(畫家Harold Gaze的水精靈)
記得小的時候讀《彼得·潘》時,開頭是這麼一句話:每當一個新生兒笑出聲來就有一個小仙子誕生,而每當一個小孩子不再相信有小仙子存在就會有一個小仙子死去。每次讀到這一句話時都特別難過。
不過無論是相信妖精真實存在也好,以別的模樣不能被人類發現地活著也好,還是相信他們只存在於童話中也好,想像在我們身邊可能會有另一種我們不了解的生物存在,想像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會漸漸淡忘掉人類的自我為中心,心中會多一些對他者的體貼和共情,更容易與周圍的世界、自然和更廣闊的宇宙聯結吧。
孔陽君from 夏至後的童話與繪本之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