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教育到底在走怎樣一條道路

中國建築教育的問題這些年伴隨著整個建築行業的下行變得越來越突出,大部分的建築學子走出校園後都會經歷一段略微痛苦的認知過程,毫不客氣的說,這份痛苦大部分時候是學校教育直接帶來的。

那麼中國建築教育的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個人認為是四個字「以偏概全」。

為什麼這麼講,這就要從「建築」的屬性談起。建築學本身是涉及面很廣的一本學科,是理性功能與感性美學的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建築學的本科要學五年。因為是一門含文涉理的綜合學科。

學過建築學的人都知道,維特魯威所提到的建築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甚至更多的時候,實用與堅固更為重要。可回顧我們在大學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在強調「美觀」而已。這個美觀不僅包括立面的美觀,還包括所謂的空間體驗,這種東西本身就是非常具有主觀性的,於是到達一定程度後,建築教育就變成了一種「玄學」。

剩下的實用和堅固呢?便被單純的用「功能布局合理性」與「建築結構與構造」所代替了,落到實面上不過是學分簿上的三五個學分而已。

這樣的培養方式本沒有錯,是一種培養大師的路數。但並不是人人都能也都願成為大師,成為建築大師的概率比成為總統的概率還低。這樣的教育模式引發的後果便是,使學生有一種沒來由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講著別人聽不懂的話,欣賞著別人看不出來的陰影關係,沒有大師的能力卻早早有了大師的心高氣傲。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建築的最終建成,和一件藝術品的誕生最大的不同便是它不是一場設計師的獨舞。以一棟相對簡單的住宅為例,要經過拿地、可研、報建、設計、施工、銷售、交付等主要過程,每個過程中又有各種埠各種環節,最終呈現的建築效果往往來源於市場分析、客戶定位等因素,設計更多是個執行部分。更別說複雜度更高的文化及商辦建築,還要加入招商、後期運營等環節。

設計在建築成型的全流程中只扮演了一個相對重要的角色,群舞之一,除卻大師之外,連領舞都不是。

這些事實於學校教育里幾乎不見蹤影。

80%的建築學子畢業後的出路是大大小小的設計院,這其中的大多數是去畫施工圖。也就是說走向社會後,建築設計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種謀生的技術,而在學校里,既沒有系統講解規範,也沒有關於施工建造相關的課程,甚至連建築的建成到底經過哪些具體環節都是在工作後慢慢了解到的。

當然大學教育不同於職業教育,並不是一定要開設實踐類課程,但至少應該引導學子們主動去了解建築學的全貌。

建築學本身是那麼豐富有趣的學科,為什麼只將空間與美觀這種極其主觀的東西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呢。它的涉及面廣泛而有趣,和經濟形勢、生活方式、科技進步、自然生態等等諸多方面都息息相關,每個方面建築學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尋得一片天地。上學過程中,很多原本很優秀的同學,因為不適應過多建築玄學的教育而很痛苦,但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有更多選擇。客觀理性愛好分析的可以做商業顧問、管理能力強的可以做開發商的設計經理、關注技術的可以研究綠色建築、喜歡IT的可以做建築軟體開發,長得漂亮還可以做遊戲主播(當然這個跟建築關係不大~偷笑ing)

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大師,這樣的片面教育後果是直接抹殺了很多人的可能性。

弱水三千,為什麼只取一瓢喂入尚未定型的學子口中?

當他們走入社會,踩著青春的尾巴卻發現巨大落差時,學校又在哪裡?

這回答或許略有偏頗,但確是我這個多年建築從業人員的心聲,真切的希望看到的建築學子們,放下身段,翻過校園院牆圍成的烏托邦,多看看多想想,多為自己的未來尋些可能性!

如果你對建築教育、建築行業發展、建築師轉行有深入的看法,歡迎來稿。也歡迎那些已經離開建築行業的朋友們分享你的故事,謝謝!

推薦閱讀:

【犀牛教程】75.8G全中文Rhino 犀牛教程包(推薦)
為什麼做不出好建築?
issue#15 赫魯曉夫樓,意識形態在遠東的另一種「勝利」
現在的景觀公司還做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嗎?
佛教寺廟和道教道觀有哪些別具一格,融合現代化風格的建築?

TAG:建筑 | 建筑师 | 建筑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