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大歷史近旁的小人物

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簽約時各國代表的隨員紛紛站上椅子和沙發,只為親眼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點擊可看大圖)

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烽煙寂滅,德國與協約國在巴黎附近的凡爾賽宮簽訂了和平協議。與會者中最有分量的是協約國「三巨頭」,即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他們既代表了協約國的利益,也代表著本國的利益。

戰爭讓歐洲元氣大傷,尤其是歐洲西北部的一些戰場遍布大小彈坑,讓人懷疑自己身處月球,法國和比利時的許多村鎮都消失無蹤。交戰雙方都傷亡慘重,整個歐洲男丁銳減,其中僅法國的死亡人數就超過140萬人,還有400多萬人負傷。一戰中僅軍事人員的總死亡人數就接近1000萬。

作為戰敗國,德國無疑是《凡爾賽條約》中最大的輸家:他們被剝奪了13%的領土和10%的人口;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在內的邊界領土歸還給法國;失去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失去75%的鐵礦以及26%的煤礦和鉀礦;陸海軍規模大幅削減,且不得擁有空軍和潛艇;對「戰爭罪行」負全責並給出巨額賠償。

參與起草《凡爾賽條約》的詹姆斯·黑德勒姆-莫利爵士如此描述簽約時的場景:

「沒有搞什麼儀式,現場氣氛也並不莊重。各國代表和他們的隨員就那麼隨隨便便地走進會場……代表們都坐下後,德國代表被帶進來,他們從我身邊經過,看上去像是等待宣判的囚犯……德國代表首先在條約上簽字,然後是其他國家的代表……字簽完這次會議也就結束了,德國代表又像聽完宣判的囚犯一樣被送了出去,沒有人站起身來,甚至是正眼瞧他們一下,現場根本感受不到和平已經到來,敵對態度開始改變的氣氛。回想起來,我覺得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那種氣氛是災難性的……事實上那次會議真正的成就並不是德國的媾和,而是簽訂《國際聯盟盟約》,只是當時似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凡爾賽條約》暫時調和了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但它並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沒有人對它感到滿意。德國人輸得並不心服口服,其國力也並沒有被永久性削弱。為了解決條約中遺留的種種問題,後來又簽署了《羅加諾公約》,德國與其他歐洲強國的關係由此得到了改善,此後他們一再拖延賠款,《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的出台給了他們喘息的機會。直到1932年的洛桑會議,德國索性無限期中止了賠償。

推薦閱讀:

知道萬聖節是怎麼來的嗎?這得問問西歐古代的一群中二凱爾特人!
如果沒有被蒙古滅亡,南宋將何去何從?
東漢時期為什麼沒有南宋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愛國詩詞?

TAG:历史 | 照片 | 第一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