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啦】西方服裝簡史,快來一起漲姿勢

--------------☆ 一、古埃及服飾 -------------

根據尼羅河上下流域,分為上埃及國和下埃及國。

1、冠帽和頭飾

1) 法老的王冠:上埃及的白王冠+下埃及的紅王冠=古代埃及全國統一後的雙重王冠

2) 王后的王冠:禿鷹冠

3) 假髮:

2、男子服飾

古埃及男子主要穿著一款名為羅印·克羅斯的白色亞麻纏腰布,是男子必須的基本服裝,就像現代的褲子一樣。被壓出各種形狀和褶皺效果的羅印·克羅斯,代表著身份的尊貴。

3、女子服飾

1)丘尼克:

2)卡拉西里斯:

3)多萊帕里:

------------------- 二、古希臘服飾 --------------

1、多利安式希頓

2、愛奧尼亞式希頓

3、希瑪純

古希臘男女都穿的一種披風,穿著在多利安和愛奧尼亞式希頓外面的斗篷。

----------------- 三、古羅馬服飾 -------------------

1、男子服飾

1)托加:是羅馬服裝中最有代表性的衣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最早源頭可追述到古希臘時代的一種斗篷。公元前5世紀初的托加為橢圓形,長軸約15英尺(約4.57m),短軸約6英尺(約1.83m),圓形的布邊有滾邊裝飾。

2)丘尼卡:穿在托加裡面的衣服。

2、女子服飾

古羅馬女子主要的服裝款式為斯托拉和帕拉,在形式上基本與古希臘的希頓、希瑪純相似。

------------------ 四、拜占庭服飾 -------------------

拜占庭文化是希臘、羅馬的古典理念,東方神秘主義,新興基督教這三種異質文化的混合物。服裝特色主要表現為絢麗多彩,奢華不盡。

1,達爾瑪提卡

十字形外衣,是沒有性別區分的平常衣服。在袖下和體側縫合寬鬆的貫頭衣,從肩到下擺裝飾著兩條紅紫色的條飾——「克拉比」,這是帶宗教色彩的裝飾。

2,帕留姆和羅魯姆

帕留姆是女子用的帕拉在羅馬末期逐漸變窄而來,到拜占庭時代則演變為表面有刺繡或寶石裝飾的帶狀物,叫羅魯姆。

3,帕魯達門托姆

拜占庭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是一種方形大斗篷。穿法是披在左肩,在右肩用安全別針固定,面料為毛織物,通常染成紫色、紅色或白色。

4,冠帽

這一時期的男女幾乎都不戴帽子,只有皇帝皇后戴王冠,農民戴寬檐氈帽。

----------------- 五、羅馬式服飾 -----------------

羅馬式時代的服裝特徵是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褲子外,幾乎沒有明顯的性差別。

1,鮮茲

有窄長的緊身袖,袖口裝飾著精美的刺繡,領口多以數排丈繩或金銀線滾邊作緣飾,衣長及地。

2,布里奧

是從達爾瑪提卡演變過來的,領口、袖口和下擺都有豪華的滾邊或刺繡緣飾,衣長較鮮茲的短,及膝或腿肚,女服略長於男服。

--------------------- 六、哥特式服飾 ---------------------

哥特式藝術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最高水平。同樣,哥特式服裝也改寫了西方的服裝進化史。

1,科特

一種男女同形的筒形衣服。女服收腰,強調曲線美,袖子寬鬆。男子的科特是古羅馬的丘尼卡,13世紀變長,一般為素色毛織物。

2,修爾科

男女同形。修爾科的袖子長短、寬窄變化很多,也有無袖的,男子修爾科的袖子常在腋下開口,胳膊可從這口伸出來,讓袖子垂掛在肩上。女子修爾科常系一條腰帶,為了行走方便,或有意露出裡面的科特,常把修爾科前擺提起來一些夾在腰帶里。

修爾科是一種裝飾性的外衣,用料較華麗,法國貴族們特別喜用從義大利的威尼斯、盧卡進口的織錦緞,女服上還常用毛皮做邊飾。

3,希克拉斯

是無袖寬鬆男女同形外套,造型多種多樣,共同特徵是前後衣片完全一樣。未婚女子的希克拉斯最為華美。13世紀流行兩側一直到臀部位置都不縫合。

4,肖斯

原來的長統襪,到14世紀中葉,肖斯越來越長,最後變成緊身長褲。

5,曼特斗篷

到13世紀初,斗篷僅用於儀式場合,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盛裝時,人們在所有的衣服外披大型的曼特,形狀有半圓形、3/4圓形、圓形、橢圓形等,還常帶有風帽,形態比較單純。用料為高檔毛織物、絲織物或天鵝絨等。

6,髮型

哥特時代的女子髮型變化很多,最具特色的是艾斯科菲恩(Escoffion)。艾斯科菲恩是在頭上橫向張開的兩個髮結上罩個網,在這個網外面套上金屬絲折成的骨架,再在這個骨架上披紗。艾斯科菲恩的造型種類很多,主要有「U」字形和蝴蝶形。

7,頭飾

女子:漢寧(hennin是一種圓錐形的高帽子,可說是哥特式尖塔的直接反映。帽子的高度以身份高低來定,據說最高可達1米以上。一般都把頭髮全部蓋住,蓋不住的除額頭留有少量捲髮外,其餘全都剃掉。

男子:夏普倫(chaperon)一種帽尖呈細而長的管狀,可以披在肩上或垂於腦後,也可纏在頭上,最長可達地面。

8,鞋子

波蘭那(poulaine。法國人稱波蘭那,英國人稱克拉科夫(crakows。早在13世紀,鞋頭就變尖,那是稱作piguce,到1350年代,鞋尖向長發展,14世紀末達到高峰,最長可達1米左右,而且鞋尖的長短依身份的高低來定,王族可長到腳長2.5倍,高級貴族可長到腳長的2倍,騎士則為1.5倍,有錢的商人為1倍,庶民只能長到腳長的一半。鞋很窄,緊緊裹著腳。材料為柔軟的皮革,鞋尖部分用鯨鬚和其他填充物支撐。因過長,妨礙行走,所以,當時流行把鞋尖向上彎曲,用金屬鏈把鞋尖栓回到膝下或腳踝處。

---------------七、文藝復興時期服飾 -------------

文化意義上的復興

所謂文藝復興,就是指對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復興,藉以向中世紀的神學挑戰。

在文藝復興期間起最主要作用的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不接受研究神學和邏輯學的經院哲學。他們追求一種流暢而優美的風格,這種風格能更多地吸引人性中的美感,而不是人性中的理智。

文藝復興對服裝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人的個性,反對宗教對人的束縛。中世紀那種把人的形體層層掩蓋的服裝,在人文主義的光輝下黯然失色,人們開始通過服裝表現人體的形體美、曲線美。

1、義大利風格時代

具有開放、明朗、優雅的風格,男女向橫寬方向發展,男裝變得雄大,女裝變得渾圓。在關節處留出縫隙用繩或細帶子連接,出現了可以摘卸的袖子,袖子開始獨立剪裁,獨立製作。

1)男裝:

早期的義大利人服裝樣式為寬鬆系帶外衣,是一種長及小腿肚的服式,早期袖口肥大,袖筒像一個袋子,衣領略低。男裝一般仍為普爾波萬和肖斯的組合,普爾波萬衣長及臀底,系腰帶,領子有圓領、雞心領和立領,後出現高領。

2)女裝:

主要為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稱作羅布。領口開得很大,呈︺形或V型,也有一字形,胸口袒露很多,高腰身,衣長及地,袖子有緊身筒袖和一段一段紮起來像蓮藕似的袖子,在肘部、上臂部、前臂部有許多裂口,從這些裂口可以看到裡面雪白的修米茲。

2、德意志風格時代

德意志風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slash)裝飾。斯拉修是裂口、剪口的意思。

1)男裝:

男裝仍是普爾波萬,有普利茲褶,立領、內衣領很高,有細小褶飾,這是大褶飾領的先兆。普爾波萬此時稱達布里特,外穿裙身茄肯,最外穿夏吾貝,衣長及膝或踝,衣身、袖子很寬鬆有毛皮里子或毛皮邊飾,大翻領,有假袖子。

男子下半身在緊身的肖斯外穿膨臌起來的短褲-布里齊茲,中間用一塊楔形布(科多佩斯)遮擋住襠部,後來發展成小口袋,裝飾有斯拉修、填充物。

2)女裝:

女服初期模仿義大利風,方形低領口,裝飾著帶立領的小披肩--科拉。後女裝變成高領,科拉變成有碎褶的小領飾,是後來大領飾的先兆。最初袖子很大,後領口變小、袖子變瘦,袖子有斯拉修裝飾。裙子用很多普利茲褶或穿好幾層襯裙使量增大,再罩上有普利茲褶的圍裙。女服腰節較高,窄肩、細腰、豐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寬大。

3、西班牙風格時代

1)男裝:

西班牙風男服的最大特點是大量使用填充物,普爾波萬的肩部、胸部、腹部、袖子都使用填充物。袖子出現三種造型:

  • 帕夫?斯裡布(puff sleeve泡泡袖),袖山頭上臌起來,上臂和前臂合體。

  • 基哥袖(gigot羊腿),袖根肥大臌起,從袖根到袖口逐漸變細。

  • 蓮藕狀的比拉哥斯裡布(virago sleeve)。

填充物還用在短褲布里齊茲上,使其臌起來。肖斯分為上下兩段,上部是離體形的奧?德?肖斯;下部是緊身的巴?德?肖斯。

2)女裝:

女裝特徵:緊身胸衣與女服二部式構成。

當時婦女主要穿著羅布,著裝順序是:修米茲-緊身胸衣-法勤蓋爾-襯裙-羅布。羅布為了收腰,以腰圍線為界上下分別裁製,上體部與裙子在腰線上縫合或用細帶連接,這種上下分開構成的連衣裙形式是近代合理的二部式衣服之基礎,但這時雖然在裁、制構成上是二部式,但在觀念上仍處於一部式階段。

3)法勤蓋爾:

16世紀後半葉,西班牙貴族創造了「法勤蓋爾」,呈吊鐘形或圓錐形,以鯨魚須、藤條、棕櫚或金屬絲作輪骨。20年後,法國人創造了法式法勤蓋爾,是用馬尾織物做成的輪胎一樣的東西,裡面有填充物,用鐵絲定型,穿在修米茲或襯裙外面,前面略低一些,外罩上裙子,形成腰部平著向四周伸出去,然後向下垂下來的獨特外形。這種使用起來更方便,很快風行開來。

關於裙撐這一部分,可以看我的這篇文章:【西洋】有關裙撐的誇張演變史與笑談 - 知乎專欄

4)拉夫領:

----------------八、巴洛克時期服飾 ------------------

17世紀到18世紀初,歐洲極為動蕩,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的激烈鬥爭,使歐洲各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荷蘭、英國先後步入資本主義社會,法國則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

然而,歐洲的王公貴族們卻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追求豪華,講究排場。在這樣一個男性大顯身手的時代,必然產生以男性為中心的強有力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所謂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在服裝史上,也把17世紀初到18世紀初這一個世紀間服裝文化的奇異變遷稱作「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思是變異的珍珠,其實這也是對這種華麗風格的諷刺。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主義藝術標準的事物。

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7世紀初的義大利羅馬,全盛於17世紀,18世紀開始逐漸衰落,前後持續大約150年。

1、荷蘭風格時代

1)男裝:

荷蘭式服裝的特色為3L -- 蕾絲、皮革、長發。荷蘭時期特徵主要是領子。因為那時荷蘭盛行的大的披在肩上帶花邊的方形領子。稱為拉巴(rabat)。這個時期男子的外套是繁多裝飾性強的排扣,同時褲子到膝蓋的長度,褲腿包裹著大腿,下面是長襪。

2)女裝:

擺脫了過於人為誇張的特點,丟棄了寬大的裙撐,腰線上移,收腰不十分明顯,使女子外形變得平緩、柔和和圓渾。上衣有的是齊脖子的花邊大領,有的完全坦露到胸口。女袖上半截很膨大,肘部收緊;有的是寬鬆的短袖,露出裡面內衣的袖子。

2、法國風格時代

1)男裝:

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袖子花邊了,帶馬刺的靴子也成了時髦,還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劍。 巴洛克後期開始時興領飾,把一塊細布打摺圍在脖子上,用花邊緞帶扣住,這就是領帶的前身。朗葛拉布----裙褲「朗葛拉布」在此時出現,長及膝,基本型是寬鬆的半截褲。

2)女裝:

流動的衣褶、變幻的線條、緞帶、蕾絲、刺繡、飾紐等多種裝飾在羅布上競相爭艷。

3)裝飾與飾物:

  • 男子的假髮:

  • 女子芳丹髮型和面部貼痣:

----------------- 九、洛可可時期服飾 -----------------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於法語「Rocaille」,意為石子堆或岩狀砌石,即用貝殼、石塊等建造的岩狀砌石。作為藝術風格,起先指從中國傳入的園林設計中常用貝殼和石頭堆砌的人工假山和岩洞等,後指具有貝殼曲線紋樣的裝飾風格。

洛可可風格排除了古典主義嚴肅的理性和巴洛克喧囂的恣肆。它不但富有流暢而優雅的曲線美和溫和滋潤的色光美,充滿著清新大膽的自然感;而且還富有生命力,體現著人對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嚮往。

1)男裝:

18世紀初期,隨著路易十四逐漸年邁,社會變化的速度也日趨緩慢。男服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儘管這樣,服裝風格還是悄悄地從巴洛克那種富麗豪華向羅可可風格的輕便和纖巧過渡。

18世紀50年代以後,持續了幾十年的服裝流行款式開始出現變化,最突出的一點是服裝的造型趨於纖巧。18世紀後期,男服中的外衣越來越緊瘦,致使趕時髦的年輕人,穿著瘦袖緊腰身的服裝,前襟看起來不可能合攏,那密密的紐扣不過是裝飾品罷了。

2)女裝:

這一時期寬大的皺褶、纖細的腰身和肥碩的裙裾,每一處都經過製作者的精綴細縫,色彩上舒適明快,圖案上精巧玲瓏,捲曲的內襯和無盡的繁複細節相得益彰,使羅可可風格的服裝藝術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袖口製作得精緻而複雜,並且帶有飾邊。帶翼的袖口發展至此己為細絲褶邊所取代。這種褶邊通常分為兩層,上層鑲著穗、金屬飾邊和五彩的透孔絲邊。袖子下面是兩層,有時是三層皺褶。褶紋由細而寬,褶邊的盡頭還鑲著更豪華的邊飾。

----------------- 十、近代服飾 -----------------

1、新古典主義時期

1)女裝:

前期女裝造型極為簡練、樸素,普遍穿一種白色細棉布製作成的寬鬆的襯裙式連衣裙—修米茲 多萊斯。後期帝政樣式是前一時期新古典主意樣式的延續和發展,基本造型特點是強調胸高的高腰身,細長裙子,白蘭瓜型的短帕夫袖,這種帕夫袖也被稱作「帝政帕夫」(Empire puff),方形領口開得很大、很低。

2)男裝:

夫拉克為基本著裝樣式,有兩種基本樣式:一種是在前腰節水平向兩側裁斷,後邊呈燕尾式,即現代燕尾服的前身。另一種是前襟從高腰身處就斜著向後裁下來的大衣,是現代晨禮服(morning coat)的前身,這兩種樣式一直延續到19世紀。

2、浪漫主義時期

1)女裝:

這一時期女裝主要特徵為:腰線回到自然位置,重新啟用緊身胸衣;裙子的膨大化;浪漫的領型,有兩種極端形態:一種是高領口;另一種是大膽的低領口;獨特的袖型;髮型與帽子。

2)男裝:

還是以前款式的延續。1837年至1838年期間,倫敦人冬天穿的晨衣上衣通常是黑色,馬甲是花色。整套服裝還包括高聳帽,並佩帶拐杖。

3、新洛可可時期

女裝:

領子延續上個時代的高領口和低領口。浪漫主義時代袖根周圍極端膨大的袖子完全消失,用蕾絲或者刺繡織物一段一段接起來的特殊袖型--寶塔袖。緊身胸衣科爾塞特仍是不可缺少的整形用具,上衣前面在腰腹部呈銳角尖下去,強調腰肢的纖細。裙撐的再次復活,罩在外面的大裙子上的裝飾增多。女褲和婦女解放運動。這時流行的織物主要有製作禮服用的織金錦、提花錦緞,塔夫綢最為流行。

4、巴斯爾時期

便於生活的機能性受到社會的重視,19世紀70年代初,巨大的克里諾林被廢除,出現了合體的連衣裙式服裝——普林塞斯 多萊斯(Princess dress),為把長垂下來的長裙整理好後堆放在後臀部,臀墊——巴斯爾(bustle)再次出現。

5、S型時期

所謂S型,是指用緊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把腰勒細,在後面緊貼背部,把豐滿的臀部自然的表現出來,從腰向下擺,裙子像小號一樣自然張開,形成喇叭狀波浪裙,從側面觀察時,挺胸收腹翹臀,宛如「S」字形,因此得名。

6、霍布爾裙時期

1910 年,巴黎時裝設計師保羅·波烈(Paul Poiret)推出了一款膝蓋下收緊的長裙,由於穿著這種長裙的女士走起路來搖曳蹣跚,人們索性將這款裙裝樣式稱為「Hobble Skirt」,直譯為「蹣跚走路的裙子」,音譯為「霍布爾裙」。一戰前,霍布爾裙一度風靡巴黎和歐美其它地區。後來人們將1910—1914 年間稱為「霍布爾裙時代」。

☆ ☆ ☆ ☆ 一張圖作時間線,方便理解☆ ☆ ☆ ☆

謝謝喜歡,謝謝收藏,然鵝收藏之前不點個贊嗎?會心寒哦!


推薦閱讀:

美國的缺點
歷史雜學:那些奇葩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
【史圖館】蘇美爾與巴比倫歷代疆域變化6 亞述帝國的征服
匈人與匈尼特人,誰才是真正的匈奴後裔?
轉捩點——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

TAG:世界历史 | 服装设计 | 服装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