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鐵皮腦洞們(二):各國百噸坦克計劃

坦克剛剛在戰場上亮相後不久,一場「大躍進」開始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天下軍武》5月14日推送,原標題《一戰中的瘋狂坦克計劃 鼠式看見都要叫大哥》

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實際製造出的最重坦克是德國鼠式,而停留在繪圖板的設計案中還有德國P-1000、蘇聯「布爾什維克」坦克等瘋狂的計劃。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一戰末期,就有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超重型坦克計劃。法國人製造的2C坦克重達70噸,是一戰中實際製造出的最重坦克,但相比下面這幾個設計,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圖1:法國Char 2C坦克】

一、英國的「飛象」

就在英國剛剛完成Mark I坦克設計定型工作不久的1916年4月12日,研發工作的主要人員之一威爾森少校(Walter Gordon Wilson,1874-1957)提出要設計一款車體更大更重,裝備更多、更大口徑武器的「陸地領艦」。威爾森少校提出的指標是車重45噸,裝甲最厚處大於2英寸,在車體兩側安裝兩門6磅炮,輔以13挺機槍。威爾森少校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設計思路,即在兩條行走履帶之間加裝兩條長度減半的輔助履帶,減輕對地壓強從而提升機動能力。

【圖2:英國早期菱形坦克】

隨後,佛斯特公司(WilliamFoster』s & Co. Ltd)的另一位坦克設計師威廉·特里頓(William Tritton,1875-1946)爵士於1916年7月將威爾森少校的設想轉化為一個實際的設計案。這個被稱為「佛斯特戰鬥坦克」的方案設計全重接近100噸,車體長13米,裝甲在原有的2英寸基礎上再加掛2英寸的附加裝甲板,採用兩台120馬力發動機提供動力。該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將2門6磅炮和5挺機槍全部安裝在車頭的一個裝甲戰鬥室內,從而形成一個超強的火力堡壘。

【圖3:佛斯特戰鬥坦克】

1916年8月,特里頓趁熱打鐵提出了修改方案「飛象」。飛象方案沿用了佛斯特戰鬥坦克的動力系統配置和輔助履帶設計,但將車頭的武器換用為一門12磅炮,裝甲結構改為弧形設計,從而使坦克體積緊縮,減輕車重。

【圖4:飛象的原設計,也被稱為飛象A】

然而,飛象方案依然面臨著車重過大、行走困難的問題,於是特里頓將車體長度大幅縮短至8米左右,安裝一門6磅炮,輔以周身的6挺機槍,全重降低至60噸以下,裝甲厚度卻提高了。輔助履帶的長度增加到車體的三分之二,同時通過特殊裝置可在越障時將輔助履帶接入動力系統。改進後的方案被稱為「飛象B」。

【圖5:飛象B的車體明顯縮短】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的坦克生產使用還在摸索階段,英國軍方將全部的生產力投入到已經定型的菱形坦克之上,對於「飛象」方案並未產生太多熱情,特里頓的這一早期重型坦克設計也就慢慢被人們所遺忘。

【圖6:飛象B想像圖】

二、德國的K車輛

雖然在1916年11月15日索姆河會戰中英軍坦克的登場給了德軍極大震撼,但德國人很快發現這些薄皮大餡的「鐵盒子」在自己的75毫米野戰炮打擊下顯得脆弱不堪,布置在車體兩側的火炮也因射角有限往往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德國人製造的A7V坦克與英式菱形坦克正相反,採用了箱式結構和前主炮布局。雖然A7V坦克的防護性比起菱形坦克有了顯著提升,但是過於低矮的底盤使其越野性能較差,德國也不得不回過頭考慮菱形坦克設計。

【圖7:德國A7V坦克】

1917年6月28日,就在第一輛A7V坦克完工後不久,德國戰爭部命令A7V的設計師約瑟夫·沃爾莫(Joseph Vollmer,1871-1955)設計一款「突破坦克」。沃爾莫的設計案代號為「車輛K」(K-Wagen),最初設計重量為令人震撼的165噸,後來減至更為現實的120噸,大致尺寸為13m*6m*3m,裝甲最厚處為30毫米,可以抵擋當時的大多數野戰火炮和反坦克步槍。主要武器為兩側布置的4門77毫米炮和7挺MG08機槍,動力系統採用2台戴姆勒發動機,共650馬力,最大時速7.5公里,標準配員為驚人的27人。

【圖8:車輛K的設計想像圖】

車輛K的設計參數在當時來看還算切實可行,但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難以支撐,連A7V都只製造了20多輛。直到戰爭結束車輛K只製造了兩個未完工的底盤,並在德國投降後被協約國銷毀。

【圖9:車輛K的比例還原模型】

三、俄國的門捷列夫坦克

1914年一戰爆發後,不僅西線戰場打得熱火朝天,東線戰場也是烽煙瀰漫。德奧和俄國圍繞著波蘭、烏克蘭、巴爾幹半島展開了血腥的爭奪戰。東線的森林、草原、沼澤地使裝備原始的俄軍難以施展,同盟國的機槍野戰炮更是無情地屠殺著俄軍士兵。與西線各國一樣,俄國人也開始考慮設計製造履帶式裝甲車輛。1915年,俄國著名化學家迪米特里·門捷列夫的兒子,工程師瓦西里·門捷列夫(VasiliyMendeleyev)設計了一款箱式車體的大型履帶戰車。由於年代久遠且資料大多佚失,門捷列夫坦克的性能參數頗有爭議,大概為車體尺寸11m*4.4m*4.45m,車重為170噸左右,正面裝甲150毫米,側面裝甲100毫米,安裝4台250馬力汽油發動機,最大道路時速25公里,越野時速14公里。在車體正面安裝一門120-130毫米口徑的艦炮,車頂安裝一個旋轉機槍塔,內置一挺7.62毫米機槍。

【圖10:門捷列夫坦克內構示意圖】

這個比起坦克更像是火車的設計案很明顯不是俄國那貧弱的工業能實現的,因此這款超級戰車只能成為博物館裡的一幅油畫供人們憑弔當年的天馬行空。就算真的製造出來,這個大傢伙可能也會像「沙皇戰車」之類的怪物那樣,陷入泥沼中動彈不得最後黯然退場。

【圖11:門捷列夫坦克彩繪】

一戰前後是人類新式武器的爆發期,期間有過不少在現在看來不切實際近乎瘋狂的計劃方案。如果這些百噸級別的超重型坦克真的成為現實,之後的戰爭形式和武器發展就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系列文章:

一戰的鐵皮腦洞們(一):奧匈帝國的機動火炮

一戰的鐵皮腦洞們(三):美國的豆丁坦克

歡迎關注我的微博「超高校級炮灰赤影同志」,我會為大家帶來更多有趣的軍備趣聞。

歡迎提問歡迎吐槽,請勿轉載謝謝合作~


推薦閱讀:

被遺忘的戰線——一戰北冰洋戰線簡史
軍事——德國海軍航空兵發展史(上)
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為什麼要去薩拉熱窩
農奴、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同樣剝削勞動力,分配不均。為什麼農奴社會持續久,而資本主義只能依靠一戰存活?

TAG:军事武器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坦克 |